首页
>社会经纬

2018

05/21

15:04:3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浅论街道名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地名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化石”。简言之,地名就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广泛使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涉及内政外交、军事国防、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新闻出版、测绘制图等众多领域,与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与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密不可分。

  邹城是千年古县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邹城市志》记载:“邹城城市建设是从整修道路开始的”。从1950年起,基本以古城墙基为路基,修筑了环城(古城)路。对于古之邹城主要街道,历代《邹县志》都有明确记载。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不仅起着指路导向的作用,而且也向世人们展示着这个城市的悠久历史、文化品位,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对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建设的加快,邹城市城区道路发展迅速。为有效避免地名命名的滞后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我市认真做好城乡地名的命名管理,结合城乡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着眼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对城市未来需要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规划论证,科学编制地名命名更名规划,本着“尊重文化、历史习惯、易找好记和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效发挥方位指示作用”的原则,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对城区的1204条街巷进行了调查摸底,对新修道路及时进行命名,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地名处理,对地名的命名和更名进行规范,使地名命名更贴切地展现我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水平,突出塑造邹城“山、水、文化”城市鲜明而独特的城市形象,体现邹城特色,确保地名命名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完善。邹城市对现有街道名称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上做了积极探索:

  一、地名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老地名,保持街道名称历史的延续性,助于凸显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

  地名,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了上百年的老地名,它们不仅仅是一条街、一座桥,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它们生长着这个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老地名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老地名我们更要悉心加以保护。因此,作为城市地名管理部门在考虑为新建的路街巷取名时,应尽量多地使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老地名,以使世人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及文化特征,使它有迹可循,人们可经常耳濡目染,从而使城市地名文化遗存得以延续传承,也使市民们对老地名的浓浓情结不致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老地名工作是实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地名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手段,是造势城市特色文化氛围的特有途径,并要从痛失老地名的反面教训中牢牢记取,随意改变老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缺失,使之成为永久的难以挽回的遗憾和扼叹。作为专职从事地名工作的地名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城市现势地名中的老地名和已经消失的老地名进行调查摸底、逐条梳理,并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典籍和档案资料,开展详实细致考证研究工作,界定确需保护的老地名的范围和条数,做到心中有数。在旧城改造中,对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要特别注意保护,邹城的老城区保存较好,目前还残存着青砖灰瓦的不少老房子,依稀能看出老城的影子。基本保持原貌的当属现“市第一实验小学”附近的几条街道。这些长长的街道为老邹县城的街道之一,两边店铺林立。房屋虽然破旧了,但仍不失城市的韵致。此外,也应加大对老地名的宣传度,我们曾做过几期电视专题片《寻根老城》,播出之后群众反映强烈,都说很有意思,像“电灯房街”(1922年,邹县商会在北门里组建“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但这个柴油发电机年发电量只有5.25万度。仅供城中几条街道的富户和工商业户照明使用。邹县城开始告别夜晚只能烟熏火燎的燃油之灯。”)、“塘子街”(辛亥革命后不久,田黄拐子河的来家在邹县开了一家名为“暖香春”的公共澡堂,一次可容纳十几位客人洗浴,城中人冬天也可洗澡了。虽然洗澡是生活中一件小事,但能折射出城市的进步。后来澡堂旁边的小街就被命名为“塘子街”)等路街的名称来历深深吸引了他们,这些沿用多年的老地名对城市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

  二、地名作为城市发展进程的见证,加强社会参与,提高街道名称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发展在百姓中的影响力。

  地名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城市发展史,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能够凸显地方文化品位和内涵,提高城市发展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地名是社会公众资源,因此在地名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营造“人人关注地名,人人关心地名”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努力搭建地名管理公共服务运行平台。

  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做好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前提。一直以来,邹城市委市政府都高度关注并全力支持地名工作,并将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民政部门积极协调,全力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努力搭建地名公共服务平台,确保了区划地名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实现了区划地名管理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民政、财政、建设、公安、工商、交通、邮政、旅游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和各镇街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划地名工作委员会,在市民政局设立了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专项会议,理顺了地名管理工作的关系,地名的日常管理统一归属民政部门,各类地名标牌的设计、规划、制作、安装由市地名办公室负责实施,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配齐配强了地名办公和服务设备,搭建了地名工作的基础平台。

  (三)借助媒体广泛宣传地名,增强地名的影响力。

  如与邹城电视台《关注民生》栏目开展宣传“市民保护地名标志牌”活动;与邹城龙之媒报、新邹城报推出“我给社区街道起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如我市大胡社区居民,大胡社区因地下水资源丰富,素有“千泉”之称,该社区居民在参与本次活动中,就把社区内的街巷全部以“…泉”命名,如“澄泉巷”、“浣泉巷”、“甜水泉巷”等,使新命名的街路名称好找易记,比较方便,社会反映较好。

  (四)借助企业做好地名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

  为了提高全社会依法命名的意识,我们在报纸上发布对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周围几条道路以企业命名的公告并在道路标志牌上对这个公司进行宣传,借企业之力做地名之事,此举不仅规范了道路命名,也彰显城市建设面貌,它就像一个“广告牌”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对全市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促进。

  (五)发动市民做强地名,形成地名规划的合力。

  近年来,我们通过组织系列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地名文化建设。如结合政协提案组织了“东城新区道路命名要体现孟子文化”路名有奖征集活动,征集活动共收到全国不同省市210个方案,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进一步增强地名工作的透明度,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把地名的服务理念融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形成地名规划的社会合力。

  三、加强部门协作,紧扣城市发展主题,展现城市发展特色,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推进地名命名规划工作。

  地名是服务百姓、惠及社会的好事,但也是涉及面广、牵扯部门多的大事。很多城市都存在着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建设不同步、各自为政的问题,地名规划的受重视程度与其发挥的作用还不能成正比,不能及时为城市建设提供服务,不能从长远规划着眼,停留在“建一地,命一名”的模式当中,我们在工作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例如规划的新城区道路没有在我们这备案,造成了有些道路重名等情况,因此造成很大的麻烦,许多市民打电话咨询此事,所以在开展地名规划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做到优势互补、齐抓共管,协调市建委、市规划局等部门参与开展,真正做到“城市规划,地名先行”。

  (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先后以市政府文件出台了《邹城市地名管理规定》、《邹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市路街巷标志和门(楼)牌进行整顿实施意见》和《关于切实做好城区路标设置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理顺了地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区划地名工作规章制度,确保了地名标志设置和地名图志出版发行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工作组织协调。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命名的地理实体和区域持续大量涌现,社会对地名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人民群众对地名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民政部门必须及时跟上,主动出击,做到规划到哪里,区划地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新、老城区道路规划命名及新建道路街巷命名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主动帮助民政部门出题目,多次召集民政部门和有关市直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道路规划命名事宜,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还多次就地名命名设标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高标准地将地名工作做实、做好。领导的关心支持,使得相关各方配合密切,形成了工作合力。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针对城区道路和城镇主干道设标工作及地名图志出版工作资金紧张的实际,市政府在财政状况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拨付专项经费,确保了城市街道名称设标和地名图志出版发行工作的顺利完成。各镇街也先后拨出专项资金用于镇驻地道路标志设置和居民楼门牌的安装工作,确保了全市城乡地名设标工作的扎实有效进行。

  (四)组建专家命名和撰写小组。为更好开展街道命名和地名图志编撰工作,我们专门组建了由市级老领导、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地名命名专家小组和以市政府史志办、民政、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参与的邹城市地名志和地图编撰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各种工作协调会议30余次,对每一条街路巷的命名进行了专题研究,确保了道路命名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并完成了近百万字的《邹城市地名志》编写任务。

  通过多方努力,最终确定了“道路建设以棋盘式方格网状为骨架,内成网、外成环、宽通道、大出口”的体系目标,确定了市区街路名称的总体框架,即“南北道路以境内山系命名,东西道路以境内地理名称命名”,以104国道为中轴线,南北向主干路命名为岗山路(岗山北路、岗山中路、岗山南路)、峄山路(峄山北路、峄山中路、峄山南路)、护驾山路,东西向主干路命名为平阳路(平阳东路、平阳西路)、太平路(太平东路、太平西路)、东滩路,把规划中重名的“唐王山路”更名为“普阳山路”(因此路为市委、市政府办公之地,取“阳光普照,恩泽市民,百姓靠山”之意。)、规划中的“牙山路”更名为“接驾山路”,与“护驾山路”遥相呼应,并且经地名专家的反复评议,将东城新区的东西道路全部以邹城境内河流的名称命名,独具创意,突出了东城新区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突出了邹城“山、水、文化城”鲜明而独特的城市形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