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扶贫书华章 改革春潮兴僻壤——我亲历亲闻的山东省扶贫改革断想

发布日期:2018-12-19 11:39 来源:民政厅机关党委
字号:

改革四十年,齐鲁谱新篇。扶贫民心顺,致富盛世延。同心共筑梦,旧貌换新颜。喜看山河美,功业史无前!

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山东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创造了扶贫、减贫史上的奇迹。作为这个时代的过来人,我和我的同事们目睹了山东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山东扶贫工作的参与者,我们付出过,作为这项利国利民工程的见证者,我们又感到幸运与自豪。

我是1979年由部队转业到山东省民政厅工作的。到省厅报到后,领导即分配我到社会处,具体分工农村工作。而当时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扶贫。回顾这些年来,在厅党组领导安排下,在减贫、扶贫工作中,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在扶贫领域取得了明显成绩,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事业增添了光彩。

扶贫工作是民政部门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它在建国初期就已进行,最初主要是社会救济、救灾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的问题,即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进行改革创新的问题。但怎么改,从哪里改?我们一开始也心中无数,只能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为此社会处领导决定,先进行小范围试点。当时的社会处处长宫秀夫同志(后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带领我们在烟台、潍坊、惠民各选了两个县,每个县选了几个村进行试点。在试点中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思想不解放,措施不得力,成果却不尽人意,有的点甚至失败。对此,我们社会处在讨论中认为,在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牵涉面很大,政策性很强,单靠我们民政部门目前的财力与能力是难以完成的,它既需要顶层设计,有政策指导,又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恰在此时,国家民政部于1980年组织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扶贫考察,由部领导带队,对华东六省一市的扶贫工作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调查。笔者作为山东民政厅的代表全程参加了这次调查,并执笔起草了民政部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全国扶贫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81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央一号文件予以转发。

有了“尚方宝剑”,我省各级民政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扶贫工作普遍推开,并不断对这一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因而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回忆起来,工作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对扶贫款的投放和使用方式进行改革,即变单纯生活救济为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与扶持贫困户生产自救相结合,实行无偿救济与有偿扶持相结合;引进保险机制,实行扶贫救灾与保险相结合;在农村基层普遍建立扶贫储金会、储粮会等互助合作组织。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主要对扶贫救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根据1993年全国扶贫救灾座谈会提出的深化扶贫救灾工作改革,建立扶贫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扶贫救灾款分级承担的扶贫救灾管理体制。1996年初,省民政厅印发了相关文件,对按贫困等级划分扶贫责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全省开始推行扶贫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第三阶段为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扶贫救助体系逐步建立。这一时期,为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扶贫救灾款使用和管理工作。据此,省民政厅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规范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并提出“输血”、“造血”同步走,想方设法抓好扶贫基金和扶持项目的精准落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因为实践证明,只有对扶贫资金严格管理、精确使用,才能达到“真脱贫”、“脱真贫”的效果。

这期间,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后总结推广了菏泽市特别是单县“千只羊社会扶贫工程”滚雪球式发展的做法;烟台“手拉手”、“心连心”社会扶助扶贫经验;商河县“救与助同步、大措施帮扶”和“干部连户、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挂牌帮扶、责任到人”的创新举措;德州市普遍摸底、找准贫根,“救、助、捐三位一体、结对帮扶与基地式相结合”的成功经验;济宁市“五位一体、四制运作”的扶贫经验,阳谷县搞“扶贫宣传月”、架“就业扶贫桥”、党建引领与贫困户结对、精准扶贫“四勤”当头等等,效果都非常好。这些做法的推广,促使我省的扶贫工作一步步从单项向综合型、从生存型向促进型、从温饱型向生活质量提高型发展,并在保障困难群体生活权益的同时,努力维护其政治权益与社会尊严。

上述典型经验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省扶贫体制不断完善,工作日趋深入,力度越来越大,成效也越来越显著。以1988年到1997年间为例,仅省民政部门就投放扶贫资金1.3亿余元,累计扶持贫困户95万户,实现脱贫63.3万户,脱贫率为66.7%。

毋容置疑,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样,扶贫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与其他群众一起走上小康乃至富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需条件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我省积极响应,坚决落实,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始终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监管,始终坚持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选准接口、精确对接。专门设立扶贫机构,做好产业扶贫、异地搬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层层加大扶持力度。以临沂市为例,该市在脱贫攻坚中,从2015年至2018年仅3年间,就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9.28亿元,是80年代的上百倍、90年代的数十倍。同时彻改过去“一锤子买卖”的短线行为,建立了以“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承包户、收益权归贫困户、管理权归镇政府”的“四权分置”长效机制,使这些扶贫资金循环利用起来,3年来的收益源源不断地惠及着29.14万户贫困户。该市还注重加强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中着力做好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距离我开始从事农村扶贫工作一晃已近40年了,前不久,我去临朐时,见到了几位高中的同学,而他们所在的夏庄村正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处的扶贫工作试点村,与之交谈得知,他们村早已整体脱贫,绝大多数村民都奔上了小康,不少农户已进入富裕阶段。该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社员吃水都十分困难,扶贫工作队采取了截、闸、挖、引、提并举,才勉强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据同学讲,现在他们村早就用上了自来水,大部分家庭现在用的都是更加有益健康的桶装矿泉水,这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该村过去坑洼不平的土路也早已不见了,一条条水泥大道四通八达,直达每一户庭院。以前的茅草屋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红砖大瓦房和小楼房,整排整栋地掩映在绿丛花簇之中……这些情景简直无法让我与印象中的扶贫试点村的贫穷之面貌相联系啊!

此外,同学们还告诉我,夏庄村已经成为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村。在他们那里,掌握了现代化技术的乡亲们,“敢叫日月换新天”,正在创建农业现代化园区,塑造“鲁派民居”新范式,规划旅游大项目,让农村成为城里人休闲的花园。过去,庄户人千方百计往城市挤,现在就是用“八抬大轿”抬也不去了。其中一位同学还即兴赋词《如梦令》一首,赞颂扶贫工作:“山村美如仙境,绿树红墙掩映,纵目楼亭栉比,山沟隐藏锦城。好景,好景!全赖扶贫春风!”

临朐夏庄村从昔日的省级扶贫试点村,到今天省级美丽村居试点村的凤凰涅槃、华丽蝶变,仅仅是全省扶贫脱贫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例子,在全省何止成千上万。这些过去温饱都难以解决的贫困山村,如今一个个变成了令城里人羡慕的富裕之乡,过去靠从地里刨食吃的庄户汉都成了驾驭商品经济的行家里手。数以百万计的贫困户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追上了队伍。伴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战役的打响,更多脱贫村日渐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典范,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这真是:改革门户开,东风荡尘霾。扶贫决策好,弱困福祉来。衢通宽亦畅,村新楼成排。僻壤终蝶变,齐鲁胜瑶台!到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全体居民的全面小康,我们满怀信心。

附:80年代省民政厅社会处全体合影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