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18

11/08

09:58:44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建立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的思考

  随着城镇的极速扩展、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以及新农村的快速建设,中国的城乡地理面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地名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对各类地名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的地名工作转向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地名信息特点

  地名信息作为必须的社会公共信息,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

  1、地名变化快:我国目前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变革明显的时期,地名变化快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新地名数量快速增加、老地名消亡多、更名增加。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地名2万条以上,30年来6万多个乡镇名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废弃,各类更名地名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老地名的消亡主要是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变迁,建筑物的拆迁、修路而消失。据统计,济南500条老街巷中已有200余条老街巷的名字消亡;广州在10年间老地名丢了1031条;古城苏州有1192条老地名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间消失;六朝古都南京近几十年来约2000条老地名被湮没,列入首批保护的23条老地名中,现存的只剩了3条……

  更名量的增加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大量农村地名变为城市地名,以山东省为例,2008年全省自然村103294个,2013年底是73044个,到2014年上半年则减至71693个。二是很多老地名被更名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新地名,比如以知名度高的景区名称、名山大川名称等来替代现有的城镇名称。三是大量建筑物的地名变更,例如深圳市内的建筑物更名仅2006年就有57起。总之,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论是地名的增加、消亡还是变更,都变得十分频繁。

  2、地名蕴含的信息量增加,社会对地名信息的需求空间扩大。作为社会公共基础信息,地名体现着一个地域的自然及人文特质,是当地历史与文化交融延续的产物,地名的诞生早于国家的出现,地名经历了长久演变发展的历史,许多地名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因此,地名内涵十分丰富,信息量远远超过地名文字本身。地名代表各类不同的地理实体,文字上不断经历从约定俗成到法定规范的过程。随着社会进步,地名成为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并逐步形成专有名词加通名的标准构词形式。以前人们可能只需要一个地点的名字就行了,但是现在人们还要了解这个地点相关的文化内涵、地理坐标、历史沿革、周边环境等等,对地名信息的范围、深度、广度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高,地名信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地名信息化技术应用逐步深化。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逐步提升,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网格技术等等信息化技术也逐步渗透到地名信息领域,为地名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发展方向。2000年以来,我国地名管理工作中逐步开始应用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十多年来,通过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数字地名工程等政府性工程,地名数据库、地名网站、触摸屏等信息化技术手段逐步被应用到地名管理和服务工作当中。2009-2012年,民政部组织实施的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在我国沿边沿海的352个县市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并开展了大量地名信息服务工作。根据民政部安排,山东省沿海7市列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地区,省民政厅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1877万元地名普查试点专项经费全部下拨基层,并为各地下发了专用地名信息数据采集系统软件、GPS、摄像机等地名普查专用设备。新的信息化技术在地名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必将对地名工作产生影响。

  二、建立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是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社会管理和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信息与经济活动、社会管理、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群众生活都有着密切关系,这些领域的现代管理和服务活动都需要地名信息的支持。加快城镇化步伐离不开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符合中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经济生活现状,地名信息是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之一,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规划城市、监管城市提供明确的指位信息。另外,现代城市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金融、咨询、贸易、信息、文化、旅游等知识服务业成为重要的产业基础,而地名正是这基础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名无疑成为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

  建立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是推进地名信息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信息时代,实现地名信息化为其国家地名行政管理的高效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地名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0年民政部适时提出《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要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地名规范专项事务、地名标志专项事务、地名规划专项事务、数字地名专项事务四项工作任务。其中“数字地名”也就是地名信息化建设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核心,是我国地名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从总体上讲,我省地名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来说起步较早,但发展后劲不足,当前开发利用水平尚低,显现出信息量少、发展不平衡、不具备空间分析能力、标准化程度低等弱势,其应用基本限于个别地方的地名管理部门,信息的准确、翔实、时效性较差,信息的管理、开发利用和辅助决策水平低,不能满足地名管理和社会各界的要求。

  建立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是完善地名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流、物流、资金流密集流动,社会急需详细、准确、及时、容易获取的地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地名信息不再单纯是一种专有名词,而是物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率和效益。社会对地名信息的需求是刚性的,地名管理工作必须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否则将陷入被动,甚至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建立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的思考

  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是指以地名信息的采集、标准化处理、利用为核心的地名工作运行机制。这一机制应该涵盖地名的调查、审批、公布、报送的全过程,最终将地名工作转变为以地名信息的采集、加工、编辑、存储、利用、更新为核心的过程。为确保这一机制的正常运行,应做好以下工作:

  1、推进地名标准化,从源头上规范地名信息。地名管理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编制地名命名规划,从源头上规范地名信息。完善地名命名、更名程序,建立专家论证机制,同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居民群众意见,保证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地名经得起历史检验。另外,做好已有地名的审字定音工作,推进习惯地名的标准化及法定化。为了国内外交流的需要,不仅要做好国内汉字与少数民族地名之间的转译,还要做好中外文之间的互译以及统一规范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

  2、开展地名普查,全面掌握地名信息情况。由于种种原因,产生地名的渠道很多,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每个地名的内涵还在不断的延伸和变化,没有任何部门能够独立掌握所有地名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行过第一次地名普查,距今时间长,地名变化大,加上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很多地名没有查到和记录。随着城乡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城镇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不断有旧城区改造更新,导致新地名大量涌现,旧地名不断变化、消失,新建的城市街道、道路、住宅区、建筑物、公共空间的名称命名工作量成倍增加,地名产生、消亡数量之大和变化之快前所未有。开展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为地名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积累资料,是地名工作发展提升难得的机遇。在收集地名资料的同时,要做好地名资料的分类处理,并将地名普查与地名标准化处理相结合,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为下一步建立地名数据库做好准备。

  3、建立完善地名数据库,为地名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地名信息需求爆发式的增长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名信息重要性得到极大提升。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地名普查工作采集的大量地名数据是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实现地名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地名管理职能划分及社会对地名的普遍需求,建立完善的国家、省、地、县四级地名数据库,形成及时、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地名信息服务。为保证地名指向定位功能,地名数据类型应尽可能涵盖地名管理的所有类型,健全完善空间数据库和图形处理功能以及区划、边界信息管理功能。数据海量完善、属性与空间数据有效对接的地名数据库是提高地名服务质量,实现地名信息化管理的有效保障。

  4、建立地名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地名信息化管理。地名管理信息化就是以完善的地名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3S技术,形成地名信息与时间、空间的集成以及基于网络共享和分发服务,提供地名信息获取、管理、维护、更新、查询及分析等功能。建立地名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地名全方位现代化管理,社会各界可利用地名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交地名命名、更名申请,查询地名信息。地名管理人员可利用该平台进行地名管理事项网上办理、地名数据快速采集并及时上报;可以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无障碍的各种相关地名信息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可以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实施管理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借助地名信息化平台,可以对区域地名类型类别、命名规律及特征、地域空间布局、地名相关要素等进行数据分析,为地名管理发展规划和文件制定、地名理论研究、地名文化研究发掘、地名文化保护、地名长远景规划、编辑出版地名出版物等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地名信息的及时更新是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的难点和关键环节。信息库数据资料的更新维护是一项日常性、时效性强的工作,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阶段性任务,要有专人进行保障,确保地名信息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实现地名信息化运行机制的顺畅运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