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18

11/29

09:56:0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虚地名的属性及应用

  地名都是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形体是它的外在表象,音和义则是内涵,地理实体作为地名的客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变迁,而一些地名却流传下来,或者地理实体没有变化,而地名却在不断的演变,这就造成了地理实体及名其名称间存在着经常的普遍的,而又特殊的矛盾,也就是所谓的虚地名。常见的虚地名有以下三种情况。地理实体变化了,而名称又不变,造成名不符实;据以命名的地理实体不存在,或改变成其他类型实体,而名称依旧,形成名存实亡;地理实体依旧,而名称改变了,形成名存实亡。正确对待虚地名,对地名的更命名和提高地名文化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从虚地名中还可以考证出当地地理实体、经济文化等情况的变迁。

  正确对待虚地名,要首先弄清它的性质和作用。地理实体是组成地理环境各别个体,随着时间流逝,自然的变化,人为的改造,往往消失或变成其他类型的实体,这类地名有两种情形:一是名称随地理实体的消逝而消失;二是地理实体虽然消失了,而其名称仍被广泛使用。我们经常研究的是后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虚地名。它有以下特征和作用: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使用频率高;三是名声大,当地知道的人多;四是乡土气息浓;五是指位不明确。下面以郓城为例,谈谈个人粗浅的一些看法。

  春秋时,鲁成公四年冬(公元前587年),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这就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据《春秋•左传》载:“成公四年冬城郓。”《郓城县志》述:“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冬城郓。郓为鲁西鄙,地临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又云“郓始于春秋。”《说文解字》述:“郓,从邑,军声,鲁有郓地。”历史上郓城的名称和归属变化较大,考证其原因,一是郓城地处平原,又是中原地区,朝代变化,兵连祸结,往往首当其冲。二是地理环境所致,郓城北临黄河,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水灾频繁,地理实体的变换,人员的流动迁徙,导致地名的不断变化和虚地名的不断产生,郓城作为千年古县,历史越久,虚地名就越多。仅郓城的县城名称,就有郓邑、黎县、廪邱、清泽、万安等。

  虚地名经过长期变迁,情况是复杂的。按照不同情况,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单独存在的虚地名,没有任何路、街、巷用它作专名。如文庙、观音寺等,它和附近不同的路、街名同时存在。二是虚地名已消失,仅存在其派生的地名,如郓城的魁星巷,缘由于此地清代有魁星阁,魁星阁在解放前已拆除,早以不复存在,魁星巷这个名称却流传下来;再如郓城县政府所在的盘沟路,古时此地为盘沟村,有一大沟,盘绕环抱,水流潺潺,夜月映入水中,景色美丽,盘沟夜月曾为古郓城十景之一,曾有诗赞曰:“碧水初从何处来,盘旋几曲抱城隈,波心夜夜涵明月,一片清光映绿苔。”盘沟村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盘沟路和盘沟夜月却流传下来。三是虚地名和其派生地名都消失了,此类可归结为死地名,或者注销地名,已经失去现实的地名意义,在此不做论述。

  正确对待虚地名,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择问题。在编地名词典时。第一步是选词目;给新的街巷命名,起用旧地名也是常用的办法。选词目和起用古地名,根据“从众”这个原则,“虚地名”可以入选。但一定要慎重选择,尽量不选择以方位命名的地名,如东门、南门、北门、西门等,因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方位命名,很容易失之偏颇,如郓城现在的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等已经在城中心了,原来的三里庄、七里铺等,也都位于县城之内了。

  其次是“定位”问题。回答“在哪里”?对任何地名都是重要的,对虚地名就更重要了。如写虚地名词条释文,“定位”不妥,其他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等也跟着欠妥了。如何对虚地名进行定位呢?首先应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先生主编、地图出版社出版)。图上注记古地名用黑色,今地名用棕色。每册均附有“地名索引”,“索引”后附有“地名首字笔画检字表”和“汉字简体繁体对照表”,使用这些“表”和“索引”,很快便能查出古地在今天的位置。因图集收录地名较多,有些在《辞海》、《辞源》和《地名大辞典》里查不到的地名,在图集中却可查到。 如需了解某虚地名的沿革和概况,可先查阅《辞海》或它的《历史地理分册》,因为古代的重要地名多已收录,而且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解释比较准确。但《辞海》是综合性工具书,所收古地名毕竟有限,甚至连清末或民国改了名的县都没有收。如查找此类地名,可先查1979年版《辞源》,因为它“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时存在的州、县,一般都予收录。《辞源》的优点是在注释古地名之后,还注明参考何书何卷,以便读者查阅原书。 在《辞海》、《辞源》里查不到的古地名,还得查找《地名大辞典》,因为它收录地名较多。虽然它的内容陈旧;但仍可利用它提供的线索。如在《地名大辞典》上也查不到时,可查阅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有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的六册通行本。)。它以明末清初政区分区,叙述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是研究我国军事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它收录地名在三万条以上,而又卷帙浩繁,查找古代地名,颇感困难。但如使用日人青山定男编辑的《读史方舆纪要索引•支那历代地名要览》(日本东方文化学院1933年出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由于它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所以在别的书里找不到的府、州变迁资料,却可在本书中查到。

  本来“以名举实”(即以名举地)是地名的本质功能,任何地名都能确切提出其所代表的地理实体位置,如城镇街道等位置都是具体直观的,因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实体,而虚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早已消失了,至少今人绝大多数未能见到,所以问起虚地名往往个说不一。其实虚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虽然已消失后,但我们仍能考察出它的位置来,如郓城在东汉、魏晋时曾名为廪邱县,其治所也并不在现在的县城位置,而在今水堡一带,隋代廪邱县撤销,再也不复存在,而廪邱这个地名却延续了下来,元朝诗人范括有《过廪邱》诗,“一叶轻舟稳,飘飘过廪邱。橹声摇夜月,渔火对残秋。古迹中都近,风波昭代忧。芦花深处听,疑乃几曾休。”明朝诗人侯祁也有《廪邱》诗,“远水通雷泽,荒坡接帝邱,渔歌迷五岔,烟树隔千秋。落日孤云霭,空城幻影浮。春皋凭野望,点点是耕牛。”

  目前对待虚地名有四种错误倾向。一是选择错误。即选收上述三类虚地名。这类虚地名已少为人知,或被其派生地名所代替,可以说是死地名了,只能作为地名资料记入地名档案。二是以虚地名定另一个地名的相对位置。虚地名既然范围不好确指,它所指的其他地名相对位置,也会令人不好掌握。还有以虚地名定虚地名的相对位置,所谓“以虚对虚”这就更令人难以捉摸。三是绕过矛盾。认为虚地名难以处理,又不能弃之不顾,就把它命名为街道专名,而把长期形成而仍使用的虚地名废置。这种人为的脱离实际的做法当然行不通。四是扩大虚地名范围。如上述虚地名不能确指何处,但它有中心,范围也大致有个“约定俗成”,不能随意扩大。

  虚地名,特别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虚地名,犹如古代物种的化石,或者是城市残存的基因片断,使后人可以从中可以破译其中包含的古代信息。如从两首“廪邱”诗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元、明时候,在郓城西南部,还是河岔纵横,湿地丛生的景象,水路可以行船,而且可以通达到菏泽附近的雷泽湖。再有,在郓城县随官屯镇有打虎李庄村,该村得名来历,明朝万历年间,此地有虎伤人,被李家庄的李氏大汉打死,故李家庄改称打虎李庄,且不论李氏大汉是如何打死老虎的,但只打虎一事,就说明在明朝万历年间,在鲁西南还是有虎存在的。

  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掘虚地名而赋予它新的功能,“虚”为“实”用,不仅会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缅怀,提升该地域的历史文化价值,更主要的是,古老的地名,如同穿越时空的信息,它赋予人们的精神慰藉和想象空间是不能以物质利益来衡量的。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和对待虚地名,从而达到妥善使用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