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南靠阳信县界,西接德州市庆云县界,北连信阳乡。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千年海丰人文,历代故棣圣土”之美誉。
无棣镇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建镇,亦为无棣县治所。明清改为海丰镇。清宣统年间为无棣中区。1914年复为无棣镇。1956年为城关镇。1984年改为无棣镇。2010年,无棣镇划分为海丰、棣丰两个街道。
无棣县城东南关有一座大觉寺,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尉迟敬德监造。初名普照寺,唐开元年间,名开元寺,五代高僧恒超挂锡开元寺27年。明洪武初,更名大觉寺。前后大殿,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周环明桂,雕琢彩绘,古朴玲珑。自唐建,历五代、宋元明清相继修葺,殿宇宏丽,松柏翠映,碑石林立,轻烟淡雾,暮鼓晨钟,经声佛号,是闻名遐迩的香火胜地。寺内安置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十八罗汉等铜制佛像30尊,气势恢宏,惟妙惟肖。有天王殿、前殿、后殿、观音殿、伽蓝殿、祖师殿、海丰塔等著名建筑。红木框紫铜“功德榜”、青石麒麟、石雕“九龙壁”、菩提树、银杏树、樱花、海棠、太湖石点缀其间。2006年,被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大觉寺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觉寺院内有一座海丰塔,初名普照寺塔、舍利宝塔,高十三级,八角形密檐式砖石结构,塔基高约2米,早于西安大雁塔6年。第一级南北各设一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四个大字,落款为“罗柱书”。整体建筑古朴轩昂,巍峨挺拔,蔚为壮观,可与西安大雁塔媲美。明初称大觉寺塔,无棣改海丰,又名海丰塔。明太宰杨巍在《海丰县重修宝塔记》里记载:“吾海丰无名山大川,幸有此塔直出云霄之外,亦可以为奇观矣!”旧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丛林塔影”。原塔1957年被拆除。1992年由全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乡贤张鎛设计重建,塔为八角楼阁式,高42米,13级,位于旧塔以北50米处。塔身为框架式结构,外表砌大青砖,古朴典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海丰塔”塔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题写“海裕无双邑,丰余第一州”对联。2006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冀鲁三胜,有“沧州狮子、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历史传说。
城区海丰路南端西侧有吴式芬故居,旧称“尚书第”,俗称“吴宅”。原建筑布局为一宅两院式,呈东西长方形,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南院,建于明正统年间,原为明户部尚书王佐府第。北院,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门楼及三进大厅相继毁于清末民国初期,仅剩“双虞壶斋”保存尚好。“双虞壶斋”为单体屋宇式建筑,单檐主柱,跨步明廊。省古建筑专家认为,此斋采用江南套梁插柱的内部结构建筑法,在齐鲁古建筑中实属罕见。2006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县衙大堂 位于旧城区十字大街东北角约100米处,保存完好。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县衙大堂系明清县治的主体建筑,起建于二轴砖基之上,坐北向南,硬山殿亭式单檐砖木结构。四梁八柱,青砖碧瓦,面阔8.1米,进深7米,方砖铺地,檐下平列彩绘风板,朱柱格棂透窗,红门翠扇,气势壮观。
无棣镇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诸多名人。
杨巍,字伯谦,号二山,又号梦山,明代海丰县尚义里(今杨三里村)人。14岁始学文化,常借助灯光、雪色苦读。明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中举后,寄居张仲桥北楞严寺僧舍潜心钻研,终于在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进士及第。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于母亲年近九旬,他多次申请回归乡里。杨魏回故里后,移居桃花岭,辟小园,植花木,每逢佳节良辰,就请母亲乘车观赏,子孙罗拜敬酒,使老母欢欣称意。老母逝世后,明万历十年(1582年),杨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户部尚书。第二年晋京朝见皇帝,被授资政大夫衔。三个月之后改任北京工部尚书。杨巍90岁获神宗皇帝派员慰问,加授“柱国”衔。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病逝,享年92岁,追赠少保。
吴式芬,字子苾,号诵孙,清代海丰县城里村(今城里村)人。 吴式芬出身官宦家庭,少年随祖父吴之勷客居湖北黄州。吴式芬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清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会试,赐进士出身。因他优于文学、书法,入庶常馆学习,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清咸丰三年 (1853年)皇帝召吴式芬进京。清咸丰五年 (1855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久患病回故里,第二年病逝,享年61岁。
吴式芬笃好金石文字。他每到一处,总要同爱好古文化的人交流;每遇名山大川必亲自探访;对各地的金石碑碣、汉砖唐镜,可得实物的,不惜重金购买,不能得实物的也要亲自临摹或制成拓片。他收集的金石遗物和拓片,仅周、秦、汉三朝的就有 130多件。在收集古文物的同时,他编著《擂古录金文》3卷9册,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还研究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纠正《访碑录》中的错说,增添商、周、秦、汉以来的金文写成《措古录》20卷,著录从周至元金石文18128件。
吴式芬在研究金石学的同时,还收集研究关中等地出士的“封泥”,与雄县陈介祺合编《封泥考略》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并逐枚考释。
吴式芬善鼓琴,爱作诗,笔锋洒脱,神韵似苏东坡。他一生著书甚多,除上述三部外,还有《金石汇目分编》《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印谱》《江西金石存候总目》和《陶嘉书屋诗赋》等10余部,著作大部分存于北京图书馆。
张秩山,名守叙,原中区(今无棣镇)城里村人。清道光年间为县学生员。酷爱绘画,与朝野名士广泛交游,以画扬名大江南北,画品多为外域争购。《历代画家集传补编》以为他画花草虫鱼,尊奉陈道复、华嵒的技法;最擅长画梅,能不断独创新意画的兰草可与金农、童钰相媲美。光绪年间慈禧曾宣调他的《墨水梧桐》晋京观赏,一时传为美谈。张秩山晚年隐居乡里,授徒作画,经他指教者亦多显名。乡人向他求画,创作愈益精工,笔雅色艳,深情远韵,含蓄隽永,多为文人墨客所珍藏,尤其是他的谦恭待人,礼贤下士,更为世人所称颂。1919年病逝,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