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探索社会专业人才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新模式
近年来,济宁市不断探索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创新发展项目运作新机制,实现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新突破。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2017年—2018年,济宁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扎实开展各项关爱帮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有机衔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各项机制、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有归属、有平台、有人管,形成全社会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市民政局联合财政、教育、妇联等5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引导各方发挥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进一步建立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制度,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试点。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2017年争取财政资金342万元、市级福彩公益金34.5万元,2018年争取财政资金352万元,全部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同时整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工作站、活动站给予经费支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孵化培训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专业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性、灵活性作用,提升关爱服务质量水平。
三是创新帮扶形式。通过县级政府购买、乡镇政府使用的形式,大力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着力打造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核心、以实际从业人员为骨干、以志愿者为重要补充的儿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发展培育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公益社会组织,通过免费提供场地、给予小额创办资金扶持等方式,孵化和培育了济宁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团、“泗水微公益”协会、梁山大义社工、梁山马大姐爱心服务社等多家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领域为主的社会组织,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搭建了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健全儿童专干人才奖惩、评价、监督和使用机制,以点带面,发展村级志愿者,激活儿童服务站。
四是强化项目运作。采取政府购买、政府补助、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机构研发和策划服务项目,指导项目向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发展。通过项目化、品牌化运作,系统推进各项帮扶行动落实。泗水“微公益”协会同中华儿慈会、山东省慈善总会、中华思源扶贫基金会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腾讯公益、新华公益、京东公造等平台上线公益项目13个,募集资金800多万元。协会发起的“微爱1加N”项目,获了中华儿慈会99公益全国“最佳项目”和“最佳团队”两项大奖。裁至目前,协会成员已累计行程近50万公里,筛选泗水县549个村庄的4500多个贫困家庭,为1500多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少年儿童建立了详细的帮扶档案,对1338名困境儿童实施了长期的生活和学业帮扶,帮扶资金累计达600万元。由梁山大义社工策划实施的情满滩区留守黄河娃“1+2”关爱项目、“青苗成长”特殊儿童增能项目、撑起生命的希望“救急难”家庭青少年关爱项目、“致无毒青春”青少年禁毒宣教项目、“启航明天”涉嫌犯罪青少年社会调查和社区矫正服务目等多个留守和困境儿童青少年领域项目,被民政部、团中央、国家禁毒办、团省委立项。这些项目累计服务留守和困境儿童青少年1000余名,获得中央和省市县财政补助10万元,链接社会爱心资源360万元。其中,情满滩区留守黄河娃“1+2”关爱项目被民政部和团中央列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保护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