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地名
先有皂荚树 后有北镇街
时间:2017-09-29 14:46

北镇街系老北镇主干,和老北镇同时诞生,是老北镇古集商场所在,远近闻名,过去无固定名称。为尊重历史,故于19849月由滨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命名为“北镇街”。

  北镇,一个承载着众多历史事件和美好回忆的地名,今日的大滨州就是从这里走来,今天,咱们就说说北镇的故事。

  说起北镇,就不得不提到一棵皂荚树,这棵皂荚树位于北镇街道办事处六街居委会,在咱们滨州民间,早就流传着“先有皂荚树,后有北镇街”的说法,据说,该皂荚树种植于隋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千余年来,该树一直枝繁叶茂,富有生机,和早先附近的城隍庙一起受到了居民的膜拜。如今,虽然身处周围民居的夹缝中,但其古态古貌的形态依然让每一个见到他的人生发怀古之情。

  民间的这个说法,从侧面印证了“老北镇”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滨州从大海里退出来,也就是四五千年前的事儿。而根据史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夏朝时是九州中的青州、兖州之地,殷商时是“薄姑”国属地,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北镇在西汉时即有此址,西汉至南北朝属漯沃县,隋朝至建国前属于蒲台县,正式出现“北镇”名称是在唐朝时,因其地处蒲台县城和大清河以北而得名。

  对此, 记者在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中也看到,“相传西汉时就有了这个地方,到了唐朝的时候就被称为北镇了,北镇的名称得名于她的位置,她位于蒲城和大清河以北,1950年,北镇由原蒲台县划归滨县,但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是六街、五四、胜利、红旗、和平、义和大队驻地。北镇街是老北镇的主干道,和老北镇同时诞生,其曲蜿斜行,街面小,名气大,沥青路面。过去没有固定的名称,为了尊重历史,19849月,由当时的滨州市(县级)人民政府命名为‘北镇街’。”

  北镇自古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重镇,自唐朝起,这里就设有渡口,被称作“十省通衢”,水运发达,东至大海,是大清河边上的水旱码头,陆路上则有着横贯南北的官道,是通往京津和入山海关的要道。据金代的石碑记载,“南望清河影带,昼夜不息,舳舫交错,商旅蝉阵于东西,滨之城市士庶蚊聚。”是说这里船运繁荣,交通发达。乾隆年间的《蒲台县志》同样也描述了北镇的兴旺,“大清河……海舶自闽广来,商贾辐辏,号称殷富。”船上所装载的盐、粮、石、木板、海鱼等物品都在北镇交易。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道几经变迁,最终确定了下来,在光绪年间,政府在北镇对面的黄河南岸设立了道旭渡口,北镇依托道旭渡口依然拥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老北镇有字号的商家接近百家,每逢农历三、八,北镇大集往往会有数万人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易,相当繁华。

  根据记载,解放前的老北镇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村。其中,南村人口最多,分为一街和二街,也就是后来的和平、义和,义和原名义和巷,早先的时候,巷里姓氏众多,为避免争端,邻里有事多协商,互谅互让,和睦相处,便得名“义和巷”。

  东村是三街,也就是后来的红旗、胜利,这些命名反映的是建国之初革命理念的影响。北村分为四街和五街,是后来的五四大队,“五四大队是在1961年体制调整时,由当时的红光大队分出,初名四五大队,后来在1963年改为了五四大队,表明是四街、五街,也兼有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双关用语。”

  西村最小,就是后来的六街,1991年,这里成立了农贸市场,主要是蔬菜批发和畜禽水产批发,被誉为“鲁北最大、最丰盛的菜篮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曾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名为“鲁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

1952年,惠民专区党政领导机关由惠民县城迁驻北镇,那时的北镇是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自然村镇,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全市(区)的政治中心。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北镇的城市建设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程度,时光流转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19803月,北镇改为镇建制,建立北镇人民政府,这为城市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82日,国务院批准,以惠民地区行署驻地的北镇为中心设立滨州市,县级滨州市的建立,更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础。19872月,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县级滨州市。20006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设立滨州市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从此,北镇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滨州 孙洪师 周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