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而不说尧葬何处?为此梁玉绳在他的《史记志疑》一书中提出:“书黄帝葬桥山,而不书颛顼、帝喾葬顿丘,尧葬成阳。史偶不书,非关意义。史以书葬桥山为唤醒求仙之惑,则书舜葬零陵,当作何解?”这个指出是很必要的,不能认为自己见到的才可以写,这不能不说是史记的疏忽。 《吕氏春秋》说:“尧葬谷林。”皇甫谧说:“谷林即城阳。”《括地志》说: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雷泽县本汉成阳县。晋郭缘生《述征记》说:“成阳县东有尧陵,有碑。”(以城西较为准确)。 笔者曾去鄄城县察看谷林尧陵遗址,有明碑记及清末濮州知州缪润袯写的“帝尧陶唐氏之墓”碑。据居民说:“尧陵有祭田四百亩(今为县苗圃),合抱柏树若干株,均淤埋地下。北部为尧陵,前为尧母庆都灵台,其南有庙有碑。东南部有接官厅,是致祭官员休息之所。” 《大清一统志.唐尧陵》条说:“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丈,上有庙。”《水经注》说:“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都,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渔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枯柏数株,檀榆成林,二陵南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记》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叙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碑。北魏时期,尧陵区还很完整,清嘉庆间还有相当规模。由此可见,尧陵一带,不仅是鄄城古迹集中之所,也是汉碑晋碑较多之地。宋人洪适著《隶释》一书,所收汉碑,内有尧陵四碑,即可证明。 一是汉济阳太守孟郁修尧庙碑,记载了汉桓帝刘志永康元年(167年)济阴太守河南郾师人孟郁修尧庙的情况,并有汉桓帝延嘉十年(167年即永康上半年)二月奉宣黄皇帝诏书来祀,使府内百石吴升守卫园陵,列种柏树,及“诏书九月三往大祀”等记载。 二是成阳灵台碑。此碑乃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173年)济阴太守审晃、成阳令管遵等所立,记载了汉尊尧之由和建筑规模以及祭仪之盛况。有尧母墓“名曰灵台,上立黄屋,尧所奉祀,”“汉感赤龙,尧之苗裔,当修尧祠,追远复旧,朝廷克省,帝纳其谋。岁以春秋奉为太牢,祀时廷尉选位……上阙通天,户向少阳,前设大殿,俟神之堂,地既石墀,其下清凉,可舞八侑,以歌大章。” 三是帝尧(陵庙)碑。此碑乃汉灵帝刘宏熹平四年(175)年,故济阴太守刘郃、后济阴太守张宠集资所立。内有“尧陵庙”及将(匠)作史胡能、守陵掾仇伯等记载。说明了是为尧陵庙立碑,也记载了主修人、匠作人和守陵庙人。 四是汉成阳令唐扶碑。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著名经学家闾葵斑(成阳人),仰慕帝尧后裔成阳令唐扶,在成阳敬老爱幼,赏罚分明,讲经乐道,清正廉洁,吏服其德,民受其恩,监狱空虚,县无坏人的政绩,为其立碑以颂之。此碑因自认是帝尧后裔,也可能在谷林附近。 以上四碑,均可为尧葬谷林的佐证。关于后汉祀尧事,在四碑所记之前,汉章帝时已著为祀典了。《大清一统志》:“汉章帝刘炟元和二年(81年)东巡狩,遣官祀尧于成阳。安帝刘枯延光三年(124年),复遣使祀尧”。一直到宋朝例俊濮州致祭,诏守陵立户不衰。明清祀尧如故。如:明嘉靖初,都御史陈风梧(濮州人)委濮州知州张环修尧庙,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道撰《濮州帝尧陵祠碑》,考证尧葬谷林,嘉靖二十四年(1545)濮州知州薛孟撰立《祭尧陵碑》,清乾隆元年(1736)山东巡抚岳浚上疏奏请于濮州重修尧陵……。据文献记载,祭祀尧陵,始于公元81年,终于1905年,在长达1824年的漫长岁月里,祀尧之举一直不断,充分说明尧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根据以上事实,说明帝尧、尧母、尧妃均葬谷林。《史记.集解》引皇甫谧的话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通鉴外纪》说:“郑玄曰:尧游成阳而死,葬焉。成阳在今为县。”尧都平阳,葬谷林,是出游东巡死在途中的吗?根据“尧老舜摄”的话,这不可能。因为尧母庆都陵在成阳,就不是东巡事出偶然的了。三代后的人,总是对上古的事以今拟古,把氏族部落联盟领袖说成帝王,把联盟说成是统一的国家,把联盟领袖住的地方当作都市。岂知那时部落常常因为适应生活环境的需要而作必要的移动,或者是所属各部落分别住在几个地方。尧开始住在陶地(今定陶一带,包括成阳),后又住在唐地(今河北唐县一带),这就是陶唐氏的由来。可知尧原在东方,其所以有都平阳之说,当系洪水之际,避居汾水流域高原地带的行动,其后仍迁居成阳一带,死后乃葬谷林。正如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墟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予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墟皆在鲁、卫,帝喾居于亳。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城。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无可考,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其地名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崛起西土,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者,盖自周始。” 尧居东方是正常的,在平阳是临时性的,这个论断,理由充分。因而“尧崩于成阳,葬于谷林”是十分可信的。为什么“尧崩于成阳,葬于谷林”是十分可信的。为什么山西临汾(古平阳)也有尧陵呢?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尧陵,在临汾县东七十里。《城冢记》俗谓之神林,陵高百五十尺,广二百余步,《通志》(山西):陶唐氏陵前皆山,惟此地为平土。深丈余,有金泰定二年碑记,明初访历代帝王陵墓,而临汾阙如,县志明嘉靖间,立守冢道士五,置守冢户十,取陵前闲田给焉。按:《汉书》、《括地志》、《述征记》、《皇览》、《文献通考》诸书均载,尧陵成阳谷林,惟《城冢记》载在平阳,而非唐宋前书,难以征信。” 国家文物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尧陵条说:“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已像。元中统间道士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命,修筑尧陵,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李唐以陇西族自山西起家,李渊从唐公到国号唐,后又尊为唐高祖。李世民推崇唐尧建尧陵,纪念唐尧同加封老子是同一意图,是可以理解的。建陵是出于对唐尧的崇敬,对民族的团结前进是有益的,但不能以“尧都平阳”之说,否定“尧葬谷林”的事实。 为什么东平又有尧陵呢?对这个问题,清山东巡抚岳浚在《濮州改祀尧陵议》的奏折中讲得十分清楚:“东平一陵,实属沿误,随委员查视,尧陵实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谷林庄前,有享殿三间在焉,谷林寺旧设祀田一顷二十亩,濠地四十亩,州官春秋祭享。”东平建有尧陵之原因,在于“自金末黄河屡决,谷林旧迹无存。至明洪武间未经深究,始于东平茸陵建庙以祀尧,伪以传伪,相沿已久”。《一统志》也说:“自金末河决,尧祀移于东平州芦泉山之阳,然尧陵自在谷林,不在东平。”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从建陵年代上讲,濮州陵最早,建于东汉,山西临汾则建于唐,东平尧陵建于明;从修建陵(庙)次数上讲,濮州最多,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五次:东汉三次,明一次,清一次;从祀尧时间上讲,濮州最长,长达1824年,历朝历代均未间断;从陵庙规模上讲,濮州尧陵最大。由此可以证明“尧陵谷林”的事实。 鄄城县民政局 联系人:刘超群 张鑫电话:13869736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