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地名
大泽山神话故事
时间:2017-01-06 14:4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平度的大泽山也流传着许多极富神话色彩的故事。如《秋千口与耙搂石》:该故事用神话形式解释大泽山中“秋千口”、“鲨鱼石”、“鲤鱼钻山”、“金龟晒背”和“耙搂石”等景观和奇石名字的来历。故事首先介绍了“秋千口”:在大泽山皇城金刚崮南侧,有一个高和宽各十余丈的峡口,在顶部横担一根巨木即可荡秋千。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莱山还是一个为洪水所包围的海中孤岛。一日,王母娘娘应蓬莱仙子之邀游蓬莱仙境,路经此地,突发奇想,命大力神去海中取来定海神铁,在此荡起秋千。不慎将耳环掉落水中。先命东海龙王派虾兵蟹将搜寻七七四十九天,不成。又召来镇守天河的天蓬元帅相助。天蓬元帅好色,处心在众仙子面前卖弄本领,挥动九齿钉耙,搅了个翻江倒海,惊得众水族四散奔逃,蹦到岸上的,化作“鲨鱼石”、“鲤鱼钻山”和“金龟晒背”,而王母娘娘荡秋千的峡口从此被称作“秋千口”,“秋千口”西面,当年被天蓬元帅搂过的山石,清晰地留下了一道道排列整齐的深沟,被人们称作“耙搂石”。该故事中的佛教人物和神话情节与《西游记》极为类似。据考:大泽山北宋时期即为佛教圣地,该故事流传时间应比《西游记》成书时间早,故而留有原始解释神话的地域性特征和与《西游记》故事的些许差异。

涉及这一背景的神话故事还有《字胡同的来历》。主要人物是《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开头类似《西游记》路子——美猴王龙宫借宝。不同的是,“镇海神铁”被王母娘娘借去荡秋千了。美猴王变作一只红嘴鹦鹉,飞到秋千口,使用法术,将镇海神铁越变越短,王母娘娘被跌了个腚墩儿,由此引发美猴王与群仙和天兵天将的一场打斗。此事,惊动了正在东莱仙岛探望碧霞圣母的南海观音诸仙,他们祭起飞石阵助战,一块巨石将美猴王压住,众天将正欲擒拿,美猴王抽身腾空,挥棒将巨石劈成两半,纵身跳入大海,又找老龙王的麻烦去了。多少年过去,东莱仙岛变成了陆地仙山,许多神仙到此隐居。在如意岭和桃花涧一带,奇石遍地,人们给它们起上了各种各样形象的名字,而被美猴王劈成两半的巨石,明朝初年被智藏寺一庵纯禅师选中,书镌了全国名刹高僧留下的诗偈,人们称之为“字胡同”,又名“书法胡同”。

以上神话都涉及了一个许多中外神话故事都曾涉及到的背景——“洪水时代”。《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世界史也有同样的记载,巴比伦以“大洪水”为记史之始,《旧约·创世纪》自“挪亚洪水”开讲,印度、印第安人等无不以洪水为历史发端,平度民间亦有“两目山,一天没三没”之说。近代地质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地球在冰河期末期,处在幼年的人类在登上世界舞台的开端之时,的确经历了一场“大洪水”的洗礼。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留有先民记忆的痕迹,对研究平度史前文化和民间文学的渊源,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我们常用“神话世界”比喻理想的生活环境,神话中的“神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救世主”,而“仙女”则永远是“美”的化身。神话不是“真”的,却是“善”的和“美”的。尽管神话的“世界”里也有“恶”和“丑”的东西,那是人类社会给“神话世界”涂上的污痕,但,先民们总是以抑恶扬善、耻丑赞美的态度赋予神话以理想而又完美的结局。如神话故事《女娲长眠大泽山》,即是平度人崇善尚美的例证。

《女娲补天》为中国著名神话,《列子·汤问》记述极简:“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龟之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冥训》记载较详:“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不攫噬之心。”《女娲补天》原属征服神话,在大泽山人的流传过程中,变成了解释神话。《女娲长眠大泽山》前半部分基本情节与《女娲补天》类似,后半部分做了这样的附会和嫁接:女娲补天后,极度劳累,长卧东莱山(大泽山故称),头化作玉枕山,胸腹化作奶子山、橐驼山,腿脚化作落靴山,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变成了响山。大泽山成了女娲——这位为人类造福的“娘娘”最后的归宿,为大泽山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

再如大泽山区流传的、援《嫦娥奔月》故事的《天狗望月》。《嫦娥奔月》也是中国著名神话故事,《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汉·高诱对这段文字的注为:“娥,羿妻……(羿)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于月中,为月精。”这是嫦娥奔月的“成仙说”。而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却持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他在《灵宪》中写道:“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在窃药前,曾找卜者“有黄”给她占卜,大吉大利,结果奔月后,变成一只癞蛤蟆。《天狗望月》对嫦娥亦持憎恶态度。该故事将为民除害得不死之药的后羿移植到大泽山,故事的前半部分与《嫦娥奔月》大同小异;后面却生出一个枝节,说后羿有一条猎狗,见嫦娥把仙丹吞入腹中,叼住嫦娥的衣襟不让离去。当跑到锥子峰顶,嫦娥腾空而起,猎狗蹲坐峰顶仰头长吠,直至死去。故事的结局嫦娥尽管没变成癞蛤蟆,但也并不光彩:玉皇大帝深恶嫦娥好逸恶劳和对丈夫不忠,将其打入冷宫(即天上的月宫),与捣药的玉兔为伴,寂寞之极。而忠于主人的猎狗,则被封为天狗,化作石头,蹲坐在山头上,监视嫦娥的一举一动。此石被人们称作“天狗望月”。

从这些“神”们的身上,我们“闻”到的是浓浓的“人味儿”,而留在“心里”的又是憎恶爱善的情感和弃丑扬美的倾向选择。

 

陈传瑜 撰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