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下镇位于莱城区西,东邻凤城街道办事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西接杨庄镇,北依羊里镇、口镇,南隔汶河与牛泉镇相望。大汶河从嘶马河入境,西五龙口出境。方下河、公清河纵贯南北,辛大铁路东西贯通,泰莱公路、泰莱一级高速公路穿越东西。
方下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之前,有方姓迁来落户,随之迁来的有童、毛两姓,因方氏居早人多取名方庄子。后来,方氏在十字路口盖一前出厦房屋,人称方厦,村名也改为方厦。因厦与下音近,逐渐演变为方下。方下镇境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1983年在境内嘶马河村发现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嘶马河遗址为高台地,黄沙土质,面积二千五百平方米,出土过三角形鼎足,褐陶鬶足,灰陶钵口沿,磨光石斧和陶器残片,有夹砂和泥质两种陶质,褐色、红色、灰色三种颜色。
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世传汉韩韶乘牝马来宰是邑,及归,留之,其马嘶于河上,故名。”韩韶,字仲黄,河南颖川舞阳人,汉永寿二年(156年)被委任为嬴长。当时泰山公孙举、东郭窦起兵,守官多因此而被罢职,经过认真挑选,乃派韩韶为嬴长。公孙举闻其贤良,互相告诫不要攻打嬴县,以免难为韩韶。周围诸县得知嬴县安全,流民纷纷涌入,韩韶怜悯饥民,开仓赈济,同僚担心私开官仓放粮,有杀头之罪,韩韶爽快地说:“用我一颗人头,保住数万人的性命,死而无怨”。其上司太守看重韩韶名德,未加追究。百姓们感恩戴德。韩韶为人正直,不必权贵。当时嬴城最大的粮铺“一斗粮铺”是太尉的亲戚开设的一个连锁分铺,资财雄厚。他打着太尉的旗号,平日里缺斤少两、私抬粮价。民以食为天。百姓对此怨声载道。韩韶上任后,严厉地惩治了奸商,并将粮铺的粮食分发给了城里的难民。韩韶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把嬴城治理得民风纯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夜以继日的操劳,他染病在身,遍请名医调治不见好转,只好辞官回乡疗养。老百姓听说后,不约而同前来送行,一直送到水涨流急的河边。韩韶到嬴县来时曾骑一母马,到嬴县后生一小马驹,临别时韩韶指着老马身边的小红马驹对众人说:“此驹生在嬴,吃嬴草,喝嬴水长大,是嬴的财产,应该留给嬴”。说着让人把小马驹留下,跨马而去。二马分离,马驹恋母,母马恋驹,相互嘶鸣不止。人们万分感谢韩韶为民造福的恩情,将留驹处的河流取名为“嘶马河”。后来,人们感念韩韶,纷纷在此沿河建村,村以河名,有了嘶马河村,沿传至今。
历史上著名的管鲍分金的故事,就发生在方下镇。“管”指管仲,“鲍”是鲍叔牙。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听了商友的劝导,不以为然地笑笑说:“见钱(财)眼开是人的本性。管仲是人,岂能例外。但贪财者有两种,一种是贪财为己,想过花天酒地的富足生活。一种是家道贫寒难以度日,猎财是为了孝敬双亲,建家立业。管仲就是后者,他家境贫寒,高龄老母过着饥一顿、饱一顿、衣食无着的苦日子,所以才取双金赡养娘亲,尽儿子的孝道,我心甘情愿地任他取财。”商友们对鲍叔牙的高风亮节佩服得五体投地,便把他的义举广为传颂,这便是莱芜民间流传“管鲍分金”的故事。
据历代所传,鲍叔牙与管仲曾在赢国做过买卖,分红的确切地点在今莱城区方下镇的小义和村,此村早年叫“义和沟”,村名即由管鲍分金而来,而且附近的村庄,也多由此而取名,比如乔义和沟、李义和沟等,后演变为乔家义村、李家义村等。
为了歌颂鲍叔牙的美德,前人曾在靠近大道的地方,建造了分金台。分金台遗址位于方下镇的蔺家楼村,原为一土台,长宽各约2米,高1米。20世纪70年代扒坟时扒了土台,下有坟,砖室墓,只有衣服,且颜色鲜艳,见风后就风化了。据当地村民讲,没有人上过坟,也并非农村分家处,历代相传是管鲍分金处,但不知此台建筑于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