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卫位于胶南市区以东15.1公里处,北依小珠山,南濒黄海,与灵山岛隔海相望。民国《增修胶志·艺文》载:“灵山卫距胶州之南九十里,左右皆崇山,其南一望无际者,海也。有山涌出其间,俨若翠屏天开者,灵山也。卫因山而名。”
与沿海各卫所一样,设立灵山卫主要是为了防御倭寇。《卫志·舆图》载:“设卫所以防海也。近代自元以来,海氛不靖,倭寇杀掠尤惨。有明深鉴于此,故沿海设立、所,防御甚严。”灵山卫的设置,对加强山东东部海防,防御倭寇,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乾隆版《诸城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六年(1374年)甲寅夏六月,倭寇胶州,靖海侯吴祯率沿海各卫兵捕获,俘送京师。”
据《灵山卫志·舆地志·沿革》载:“灵山卫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于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年十二月裁,十三年春文始到卫)”。卫城先为土城,后几经扩建,颇具规模,且城池整齐。城中分东、西、南、北四街,建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等。城东有演武场,建有将台、厅堂。城外还有社稷坛、风坛、云坛、雷坛、雨坛、先农坛、城隍庙、玄帝庙、三官庙、三司庙、马神庙、观音阁、福寿寺、朝阳寺等坛、庙、阁、寺,有文林坊、柱史坊等坊表,有通济桥、长平桥、迎鹤桥、小石桥等桥梁建筑。
灵山卫依山面海,地势险要。《卫志·形胜》载:“西北众山环抱,东南大海旋绕,灵岛屏列于前,长城(齐长城)带围于后。左二崂,右大珠,山盘路曲,无异鸟道羊肠;控淮口,逼莺游,洪激水深可比龙门、积石。通江淮之运道,胪舳直接幽燕;联吴越之战艘,片帆可达化外。虽仅海上孤城,实为边疆要地”。《卫志·形胜·按》:“登莱濒海要地有三,而胶为最;胶之险不在于胶,而在于胶之唐岛口(在卫南五里)。(唐岛口)岸陡水深,不俟潮汛,舟至即可抵岸。”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浙西副总管李宝败金舟师,降其众三千余人,斩其帅完颜郑家即此地了。
卫的建制在当时是相当于州府级的军事机构。按照当时的话说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其地位非常重要,品级也很高,灵山卫指挥使为正三品职级。不仅各种军事职能齐备,而且民事管理职能也很完善,具备军屯、民屯制度。灵山卫共有军屯三十三个。《卫志·兵防志》云:“烽烟告警,则民可为兵;外侮不作,则兵即为民。国无虚糜之饷,野无不耕之夫”。这个寓兵于农的办法,在当时不仅巩固了国防,而且增加了收入。灵山卫的仓廒就是为了储藏屯田收获的军粮而设置的。
灵山卫的建立,不仅保障了山东东南沿海的安全,而且对繁荣本地经济也起到一定作用。《卫志·建置志》载:“洪武以前,灵山一人迹不到之区耳,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其间,不过一、二深山野人耳。乃忽焉而立为营垒,忽焉而建为城池,阛阓相望,市井嚣繁,俨然一都会矣。”
清代倭患平定,卫、所作用逐渐消失,开始缩减卫、所建制。《卫志·兵防志》载:“国朝,世袭指挥官职裁革,改设卫守备一员。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卫守备改设千总,属胶州协。城守马兵八名,步兵五十四名”。后又改设灵山巡检司。至此,灵山卫已等于一般村镇了。此后,灵山卫城逐渐倒塌,今已全部拆除。沿海墩台城堡,有的仅留残迹。
灵山卫建有城隍庙。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属于道教之神庙。“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是中国每个城市必有的神庙。
今日的灵山卫是灵山卫街道办事处驻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昔日的城池虽不可见,而新型城镇正在崛起,成为黄岛区经济发展重镇。
说到灵山卫,不得不提及灵山岛。该岛位于胶南市区东南黄海中,距大陆岸线最近点10.5海里,一名水灵山岛。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山川》载:“灵山岛,《卫志》:在卫城正南海中……嵌露刻秀,俨如画屏,屹立于巨浸之上。草色山光,翠然夺目,林木茂密,不生毒虫。《类书》引《名胜志》云:“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故名灵山,岛以山而名。岛南高北低,南多陡坡,北多断崖,东西两面多梯田。岛上山峰多系尖顶,主峰歪头顶海拔513.6米,耸峙南部;次峰望海楼海拔470.6米,雄踞中部;象鼻子山海拔287.9米,屹立北部。三山相连,构成全岛脊背。到南端有地势险要的老虎嘴、马腚山、平顶山,垭脖子以北为小灵山。该岛沟壑纵横,山石嶙峋,削壁如削,小块土地分布于缓坡处。
灵山岛为胶州湾和山东东南海域的重要屏障,历来为军事要地。解放战争期间,灵山岛于1947年3月第一次解放,9月再被国民党占领。1949年1月第二次解放,为胶南县灵山岛区,后改设乡、镇。2005年,设立灵山卫街道办事处。
灵山岛向以风光旖旎列为古胶州八景之一,被喻为世外桃源。清乾隆版《胶州志·八景》云:“其色四季常青,葱翠欲滴,时与波光相乱。上有居民数十家,鸡犬桑麻,若在世外,览者拟之方壶,员峤、武陵源,犹未足喻其胜。”《胶州志》载,明永乐三年,云南人迁入岛上,居住至今。始来岛者王氏之子,在其祖坟上植的“拔母”树,形若翠伞,杆似鹤颈,皮如鲸鳞,枝同龙爪,至今尚存。岛上居民以鱼为生,从事渔业捕捞,海水养殖,主产鲅鱼、鳓鱼、鲐鱼、小黄鱼、海参、鲍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