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7

01/03

11:29:1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口镇

  口镇位于莱城区北,东临苗山镇,南接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和方下镇,西连羊里镇,北靠雪野镇和茶业口镇。口镇是个古老的城镇,历来为莱芜之重镇。据赵氏墓碑和出土文物考证,口镇始建于周朝,后为通往济南、博山的要道,是莱芜进山出门的隘口,俗称口子、口子街,明嘉靖年初始称吐丝口,因盛产蚕丝,是鲁中蚕丝集散中心,故雅称吐丝口。清嘉庆年间建筑石寨,民国初期称口子镇,1949年定名口镇。口镇是1947年莱芜战役主战场。

  口镇原有土城墙,咸丰年间(1851-1861)改筑石城墙,周长12里,墙基宽10余米、高6米,有雉墙,每隔百米设敌台。城墙内为旧城土墙,高4米,顶宽2米。墙外有城壕,宽10米,深4米。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对门形成东西、南北相交的两条大街,城中原有宋代以来修建的关帝庙、观音堂、文昌阁、玄帝庙、张氏节孝坊、郑氏节孝坊、赵氏节孝坊,重修文昌阁记碑、进士魏昭藜故居、顺香斋作坊、缫丝厂、银行、商店等,现大部分建筑已无。城西北有汉代冶炼遗址。《续修莱芜县志》载:“吐子口邑,巨镇也,东通淄博,西达泰安、济南,商业等繁茂,居人恃以无恐”。清代发展成为鲁中地区重要贸易集散地。

  在口镇江水村西的玉皇顶山有吕祖洞铜矿遗址。山高约60米,东接章莱公路,北临雪野水库,松柏满山,风景秀丽,遗址在山南的悬崖上。崖东西长300米,高约30米,东半部分为铜矿,西半部分混有铁矿。《泰安府志》载:“绿矿洞缘间多绿痕,由半腰一孔入,得平地可三四十步,东西相间者,大洞各一,又二十余步,小洞二,俱阔丈余。”

  传说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所以叫吕祖洞。洞内生满绿锈,是较好的铜矿。沿汶河往南6公里,有嬴城内的冶炼遗址和城外的烧砟地,为商末至汉代的冶炼遗址,其矿石可能来源于吕祖洞,因此此矿约始采于商末。

  口镇垂杨村南有“孔子观礼处”碑。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札出使齐国,返回途中长子亡,葬于嬴博之间,孔子前往观看葬礼。正如《礼记·檀弓下》所载:见“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环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孔子观礼后,向百姓讲季札子葬长子一事,并大加赞扬季札子知周礼,葬礼十分附合周礼。明代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莱芜县知事傅国璧于口镇东南立“孔子观礼处”碑,正楷阴刻,字迹清晰,笔力雄健。同时,傅国璧在孔子碑西建垂杨书院,又名观礼书院,不仅为纪念孔子观礼,也为勉励后来的学子苦读圣贤书以报效国家。他为此还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择日柬诸学博寮友士大夫,烹羊洒酒,庆兹落成,环垂杨而观听者,童冠千余人。”对当时莱芜的教育影响很大。

  在口镇大冶村北有宋代时称石门冶又名铁冶城的冶铸遗址。石门位于大冶水库坝身,原为南北相距60米的两个陡峭的小山头,形制如门,故名石门。遗址占地南北长600米,宽500米,有选矿区、冶炼区、烧木炭区、生活区和采矿区。选矿区在炉渣山西南,出土有铁锤、铁耙、石槽、石轮滚,遗有精矿粉3560吨。冶炼区在炉渣山及其东北面。炉渣山南北长110米,宽80米,炉渣山侧原有一排十几座依坡而建的冶炼炉,为椭圆形,炉径1.5米左右,残高2米多。炉渣山西部,村民将炉渣等平整为平地后建成民房,遗址东南的窑洼子沟处有木炭窑址,原有6座窑,窑直径3米,另一处在石门冶北2公里的黄鸡子山南麓,窑炉成片火光闪闪,人称“北天火焰山”。生活区位于冶炼区东,原来叫营盘地,出土过唐至明代的墙基石、砖瓦块及铁矛头、铁戟头、大刀等兵器。生活用具有乳黄釉瓷器片,黑釉、白釉的碗片,罐、盆、陶器片等,还有铁钱。采矿区位于遗址西和北面,西有锡矿洞,北有双山铁矿。

  据《莱芜矿冶文集》载:“有一块碑上有铁冶城字样,村民在城门附近曾挖到长10余米的大石墙基,一些大石块,其中有块石匾,上残存‘城’字和‘冶’字,石匾应为铁冶城匾。”据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碑载:“石门冶,冶务人丁众多,红光映天,夜如昼间,铁件外搬之车马兵役往来络绎,犹城池焉。人谓铁冶城也”。“宣德冶止,冶为庄名矣”。

  口镇顺香斋的南肠是莱芜著名的地方特色名吃之一。莱芜南肠,民间俗称“香肠”,由济南府历城县苏家庄人氏苏志廷(字廷杨)创始于清道光年间,因香味独特、美味可口,蝇不叮、虫不蛀,久存不变质,被人们誉为“肴上肴”。南肠以“莱芜黑”(莱芜本地盛产的一种猪,被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为主要原料,加之祖传秘方和六道严格工序,尤其是在蒸煮环节沿袭使用原始老汤的制作方法,保持了香味醇正、余香悠长,很受大众喜爱。民间曾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拉不尽的莱芜猪,香不过的老南肠”,就来源于此。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