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城市数字地名建设 问题及对策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而数字地名建设又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何保证数字地名建设能够支撑起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并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功能,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当前数字地名建设必须面临的课题。
一、当前城市数字地名建设内容和发展形势。
我国城市数字地名建设作为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核心,主要内容基本是以管理模式、软硬件网络平台、地名数据管理等为主的管理体系。其中管理模式的建设是数字地名建设得以运行的基础;软硬件网络平台是数字地名管理应用系统运行的平台,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种,硬件平台主要指系统运行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呼叫平台、触摸屏设备、网络设备等,软件平台是指安装在服务器上、满足应用系统运行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GIS软件等,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构成了面向百姓的服务窗口;地名数据管理是对各种地名数据资源综合管理的体系,包括地名的名称及由来、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图形表述等详细数据,是整个数字地名建设的最小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地名建设的基本组成。按照民政部要求,现在我国大多数开展数字地名建设的城市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和地名网站等服务项目,但存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有好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做后盾,积极探索数字地名发展方向,率先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名服务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他经济发展处于中游的城市普遍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依照经济发达城市已形成的模式发展自己的数字地名建设,缺乏特色创新,而更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实力落后和人才资源的匮乏,仍处于设计规划的“纸上谈兵”阶段,与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相比至少有5至10年的差距。
二、加强数字地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少是限制数字地名发展的主要瓶颈。
数字地名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为民服务工程,建设初期无论规模的大小,都必须要具有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完善的服务功能,需要投入庞大的人力财力,而工程建立起之后的相关维护费用属于不间断的长期投入,投入的数目也很大,所以在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要做好数字地名建设实在不是件容易事,再加上数字地名建设具有投入大,消耗大,服务广,收益小的显著特点,导致许多城市重视程度不够,各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管理体制不顺畅,继而出现了资金无法按时到位、专项资金被挪用等问题。除了少部分经济发达城市能够确保资金投入比较宽裕之外,一般的中等经济实力城市通常都是借助地方财政提供的前期少量启动资金,勉强完成部分主体服务项目建设,然后再靠自筹资金来逐步开发建设,致使有些服务项目因后续资金投入不够,出现了运行停滞的现象。而更多的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前期资金投入无法保证,因而对开展数字地名建设信心不足,导致数字地名建设规划只得停留在口头上,记录在案卷里,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数字地名建设工作差距越来越大。
2、服务形式单一制约数字地名的服务范围。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地名的服务内容单纯集中,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其受益范围比较受限制。从目前各省市开展的数字地名服务中来看,大多只是通过地名网站和地名查询服务热线的方式来为群众提供地名服务,必然降低了数字地名服务的成效,严重制约了数字地名建设的发展。但实际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数字地名服务的领域非常广阔,例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观光旅游、寻医问药等关系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都涉及地名服务内容,但又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目前所实施的数字地名服务范畴。这一自然延伸的服务资源既丰富又宝贵,理应得到拓展和利用。遗憾的是许多城市的数字地名建设在服务内容定位上却忽视了这一延伸服务的发展空间,反倒是这些相关部门行业巧妙地有选择地把地名服务的一些内容嫁接到本行业服务的内容之中,经过融合与优化,逐步成为本行业的专项服务。这种行业之间服务资源的相互渗透、互相延伸利用,实际上就是服务资源的整合。这种服务资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丰富本行业的服务内容,而且能大大提高服务的受益人群。从数字地名发展空间的角度而言,这种服务资源的整合完全可以用来拓展数字地名发展空间,而且成为其优势所在。
三、实现数字地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数字地名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建设好数字地名服务项目,要以坚持创新为服务思路,建立健全数字地名服务长效运行机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内涵,借助市场运行手段来筹措资金,以实现数字地名建设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所以应从以下方面不断完善。
1、合理利用资金,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解决数字地名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是推动数字地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经济状况,将有限的财力资源合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资金使用制度,建立制度的目的不仅是监督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更重要的是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按照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规定好在何种条件下优先将资金投入到何种服务项目,妥善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同时城市地方财政要加大财力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数字地名建设顺利进行,从支持数字化城市建设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待数字地名建设。另一方面要摆脱单纯依赖政府投资的传统建设运行模式,大胆引入市场手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筹资运行机制,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多元筹资,经过多个城市的实践,目前成效较好的方法是经营地名资源,这一方法能够将无形的地名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市场商品,通过合作建设、有偿出租地名资源和有偿冠名等市场化手段,充分挖掘地名资源的市场潜力,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促进地名资源的转换。学会利用市场经济杠杆,善于打破条条框框,形成政府、民间共同投资的建设格局。这样一来既能筹措数字地名建设资金,又能开辟一个市场资本参与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渠道,一举两得。
2、扩大发展空间,以人为本贴近百姓服务。
(1)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数字地名建设作为民政部门为民服务项目之一,是军事应用、交通运输、通讯建设、邮电网络等其他行业为民服务的基础性工程。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树立地名服务个性品牌,主动整合邻近行业服务资源,使之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是数字地名服务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首先,把数字地名建设纳入民政服务项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内加以实施。将地名服务与各项民政服务项目进行整合,做到网络平台共享,信息服务共享,使数字地名服务与其他民政服务互为补充,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成本,又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为民服务。其次,要明确民政工作为人民的主题,做好特色服务品牌。以民政服务资源整合为主体,逐步延伸地名服务,与其他行业服务资源有机整合,着力打造一个公共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扩大受益群众范围,形成品牌优势,进而提升数字地名服务的生存能力,促进长远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地名特色服务。按照市场运营理念,消费者是商家的 客户,对于数字地名服务来说,群众就是数字地名服务项目的“客户”。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地名,对于数字地名服务来说,就相当于拥有13亿的“客户”,这个巨大的群体中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以目前数字地名所涵盖的服务人群来看,根本无法做到全年龄段或全层次段的覆盖,例如地名网站服务针对的人群必须具有能够接入互联网的条件,对于相当一部分不会操作电脑的老人就有服务空白;地名查询触摸屏服务针对的人群必须是能够到触摸屏所在的公共场所且交流无障碍的人群,对于盲聋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也存在服务空白,要想让这些特殊群体也成为数字地名的服务对象,就必须扩大服务范围,针对特殊群体创建数字地名的特色服务品牌,采取有效手段将这些人纳入到服务范围中,在结合多元化筹措机制的前提下,服务针对的人群范围越大,赢利就越大,不但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得到服务,还增加了赢利空间,进而数字地名建设资金投入就越多,有了资金就可以更好的发展数字地名建设,这一良性循环很好的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坚持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不断提高数字地名服务建设力度,以多元化筹资机制和长效服务机制打造数字地名服务品牌,不断丰富地名服务内涵,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拓展地名服务空间,是确保数字地名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