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地名
烟云佳处 毓秀灵山
时间:2017-01-03 15:14

 

         灵山,睹名思义,是有灵气的灵验之山,多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知名者莫过于《西游记》里如来佛祖所居之地西方极乐世界——灵山胜境了。唐僧师徒一路含辛茹苦、降妖伏魔,历尽千难万险到达西天灵山胜地,最后成为佛、使者、罗汉、八部天龙,他们的故事曾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无数年少人的眼球。但这只是却佛教里虚幻的西天灵山,现实中全国同名者灵山亦有很多座,名声最广首推江西上饶县灵山,在全国名山胜水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被道家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是江南颇具影响的民间宗教名山。胶东最著名着应数即墨灵山,灵山老母(原籍招远人士)赫赫有名,余者如北京、河南、河北、陕西、辽宁、广西、江苏等数省分布有不少于16座同名灵山,在招远地界内,也有着一座颇负盛名的灵山。.

        招远灵山位于市区西南18千米的招莱边界,海拔322.8,清顺治年间的《招远县志》记曰:“古时旱,求雨多有辄应”,灵山之名便由此而来。这座灵山不能说声名远播,但在当地却极有名气。依据灵山,南瞻米山之秀峰,北顾金华山之峭岩,古时森林茂密,松柏参天,奇石陡崖相应成趣,山泉淙淙有声,自然是佛道必选的修行之地。“树悬阴而覆刹,岩鼓腹以栖僧。”明进士李乃兰《重游灵山催诗序》句) 清代以前灵山寺是招远西乡声名赫赫、颇具规模的大寺庙,庙会鼎盛一时。灵山寺分为南北二寺,各占形胜之地,隐于山巅松柏绿荫之中,是招掖两县士绅、乡民祈福的宗教圣地。据老人介绍,南寺略小,位于灵山冯家村附近山头上,占地不大,仅有一进院落,有两个火居道士看守,道士为人很和蔼,略具一点岐黄之术,经常到山里去采草药,平时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一般都是百求百应,村民们很是感激,一直持续到建国后两个道士蓄发还俗;北寺规模宏大,并且有塔,位于灵山东麓,前后三进院落,和尚十几个,有宏大戏台,东西厢房加上南北正间房屋有三十几间,供奉的神像很多,佛道两教、民间神袛等各路神仙共居一寺,和谐相处,是远近乡民、士子祈福、祈雨、许愿、还愿、休闲、娱乐、踏春、寻幽、揽胜的好去处。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当时招远这地界一直到掖县的三山岛,都属于光州曲成县。据《魏光州灵山寺塔下銘》记载:“维大魏太和元年,岁次丁巳,十二月朔八日,王茂春、刘虎子、诸葛洪、方山二百人等,敬造灵塔,愿六通三达,世荣资福;合家眷属,慧悟法界,永离苦海。光祚群生.咸同斯庆。都邑主梁英才,唯那牟文雍,塔主华智。”堪称魏碑精品的塔下铭,记录了灵山寺的悠久历史。 1939年日军侵招后,灵山寺香客冷落,建筑年久失修,屡遭破坏。日寇在当地烧杀掠夺,为防止寺内佛像及财产落入敌手,灵山寺庙产经公议分给附近几个乡村,那尊鎏金铜佛分给灵山冯家,后来村民将佛像买入池塘淤泥内埋藏, 1977年该村在村西挖井时出土,送交招远文管所收藏,经专家鉴定是宋代铜佛,为国家三级文物,这也无形中显示了灵山寺的悠久史上。

        佛道之人深谙地理,他们相中的地方自然是风水宝地,所以这灵山也曾经成为皇家赐葬之地,明代二品大员、招远城里村进士杨觐光百年之后钦赐祭葬灵山东麓、灵山寺北寺之南。杨觐光(1585-1635),明万历十三年生于今招远城里村,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名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升任江西布政使参政、按察使,天启五年(1625)始擢陕西右、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道,后调任南京太仆寺卿,崇祯五年(1632)擢南京通政使,官居二品,位及九卿。杨觐光墓地按明代二品大员规格修建,墓地前有崇祯皇帝恩赐用汉白玉雕凿的谕祭碑、五供石桌、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石狮、华表各一对,整个墓地布局凝重气派,氛围庄严肃穆,在清朝乾隆编修的《四库全书》中有明确记载,可惜当年破“四旧”时,这些御制石雕全被砸毁,今天仅存残迹,后人只能唏嘘兴叹了。

灵山自古为登莱两府、招掖两县分界山脉,地理形势险要,是控登州西去咽喉锁钥之地,为历来兵家重地。《竹书纪年》中记载齐国和莱国争战时齐丁王伐曲成,这曲成便在灵山东南几里,灵山自然是当时争战的主战场。明朝时期,倭寇是猖行于中国沿海,广大人民切齿痛恨。明永乐6年(1408)倭寇于成山卫(今属荣成)登陆,掠夺危害登、莱州两府。明廷命安远伯柳升、平江伯陈瑄,帅舟师沿海捕倭。柳升受命一路追剿倭寇,最后在灵山一带得到人民密切配合,痛歼倭寇于灵山。之后距灵山十余华里的新城(时属招远,现属莱州)建备倭所,设王徐寨,有力保护了登莱两府沿海居民不受倭寇骚扰。   

        抗战初期,灵山一带是招黄掖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胶东军政组织经常活动于这一带。这一带也是重要黄金产地,当时胶东区党委成立的采金局,经常活动于山下的西山王家。194061,著名的胶东抗大也在西山王家正式开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八路军山东纵队胶东五支队派代表出席大会,胶东军区还派文艺队前来演出表示祝贺。胶东抗大开学后即碰上日寇在胶东发动“六·一”大扫荡。当时胶东抗大驻地灵山靠近胶东区党委机关附近,也是敌人首次合击的目标。敌人进攻之际,胶东抗大及胶东区党政机关紧急集合,在占据灵山的八路军五支队十四团掩护下向东转移。留下掩护的十四团在此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英雄史歌。当时,日伪共拼凑2000余人,从掖县朱桥镇合围灵山,企图一举全歼我根据地党政军民。当时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主力在外线作战,灵山周围只剩团政委张咨明和副团长宋子良带领两个连驻守。65凌晨,日伪从灵山侧翼进攻,张咨明和和宋子良率军占据灵山主峰,利用清末抵御捻军的围子墙,顽强阻击敌人,为抗日军民转移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200多指战员与敌人殊死拼搏,献出宝贵生命,张咨明和宋子良均光荣牺牲,为民族生存和祖国解放,谱写了光辉诗篇。

钟灵毓秀的灵山,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不仅是一座灵秀之山,更是一座英灵之山,青山有幸埋忠骨,那些在灵山一带为祖国的解放付出生命的先烈们,用鲜血铸造了一座永不毁灭的丰碑,永远矗立在灵山脚下。

 撰稿人:徐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