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成语“一鼓作气”的起源地。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发生了长勺之战。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西杓山村,立着长勺之战遗址碑,由泰安市文物管理局、山东省文物管理局和山东省博物馆鉴定为长勺之战遗址。 《左传·庄公十年》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此役,鲁庄公是在鲁国人民的支持下用正义之师和“彼竭我盈”的战术,在齐军三鼓士气不振之时,鲁军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并将齐军驱逐出境。 《左传》所载虽然未明确指出长勺之战的地点,但就大的地理特点而言,有几个问题是明确的:首先,“齐师伐我”说明长勺为鲁地,长勺之战是伐,而不是偷袭;其次,长勺之战为车战;再次,战场地形较为复杂,既易于“伏焉”,又便于“逐之”。这些都可作为我们讨论长勺之战地理位置的基本线索。 齐鲁两国当时以齐长城为界,杓山一带当时属于鲁国无疑。而在齐长城巨防下,当时只有一条可以驱车的通道,那就是从齐境经过齐长城之青石关而进入鲁地。 由于长勺之战是“伐”,所以鲁军是知道齐军的行军路线的。但当时齐军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反攻,鲁军不得不避开齐军锋芒,采取守势。 杓山周围东西皆是山岭,而杓山北面有一片开阔地带,以此为战场可布阵车战,若齐军败退,只能走原道,即自杓山经过青石关进入齐境。这段路狭长且是上坡,这种地形条件显然不利于齐军,而有利于鲁军的反击。当然,杓山至青石关一带的地形并不只是对鲁军有利,两侧齐国可以埋伏兵力,若齐军诈败撤退,待鲁军追击时伏兵杀出,将会置鲁军于死地。因此,曹刿担心“惧有伏焉”是有道理的。所以他“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才乘胜追击。 由此,《左传》记载的长勺之战所透露出来的地理状况和杓山一带的地理状况吻合。但这场战争为何称为长勺之战呢? 长勺作为地名是因为长勺氏的居住而得名。长勺氏遗址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据《莱芜市文物志》载:长勺氏遗址1983年在西杓山村发现。长勺氏遗址有两处,一是西杓山村西南300米,原西杓山村学校后的高台地。遗址东北两面是杓山河,西南两面为斜坡,南台面就是西杓山木莲寺的位置,也就是后来的西杓山学校。二是在西杓山村南约1500米长的杓山之上。前者是高台地,文化堆积层可达2.5米,面积有3000平方米,主要遗物有陶鬲、陶豆、陶盘、陶罐等。后者位于杓山之阴,主要遗址与前同,两者均为商周文化遗存。由此,长勺作为地名是因为长勺氏的居住而得名,而长勺之战因齐鲁之战发生在长勺而得名。 《齐鲁文化大辞典》载:“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莱芜东北。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即发生在此。”《辞海》的注解也承认了这种说法。 杓山与勺山 根据地名沿革资料,西杓山村在清末属勺山保所辖,当时勺山保辖勺山、勺山前,后来勺山分为东杓山和西杓山,勺变为杓。 西杓山村南有座山名杓山,在杓山一片丘陵地带中杓山显得高大。杓山最高峰处原有山寨,因此山峰被称为杓山寨。村民说山形似扣着的勺子,山便因此而得名。 在莱芜历代县志中杓山有不同称谓。康熙《莱芜县志》载:“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光绪《莱芜县志》载:“勺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勺山保,状如勺。”宣统《莱芜县志》载:“韶山,即勺山,在县治东北六十里。”故杓山、勺山、韶山指的是同一座山,“杓”通“勺”,杓山即勺山。 在杓山半山腰,有一天然台子,村民称之为擂鼓台。据说古时两军对垒,在台子上擂鼓助威。 西杓山村西原有座古老的寺庙,寺庙叫木莲寺。寺庙位于一个高台上,杓山河绕寺一周。寺庙占地面积大,寺内有天王殿、阎王殿、佛爷殿等众多大殿。木莲寺所在的高台,村民称其为点将台。据说古时两军对垒时,将领站在此台上调兵遣将。(莱芜市普查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