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17

01/13

10:26:33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浅谈地名的历史演变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特定时期,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作为地理实体的标志和符号,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地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创造语言的远古时代,可以说没有语言以前就有了地名,随着时代变迁,朝代更迭,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历史文化,随之也产生了适应当代要求的地名,在这里地名传承着一份历史的温情,使人知道历史的厚度、大地的坚实,并产生地方认同、乡情史思。

  地名的发展源远流长,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除了反应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外,还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下面就地名的历史演变、时代特征谈一下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地名的产生及其初期的主要特点

  (一)、地名产生的必然性

  古地名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活动中留下的文化遗产,伴随人类活动的出现,必然要产生地名,有些地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其出现要比文字的形成要早得多,通过一代又一代薪火传承,口耳相传原始地保留下来。在地名产生之初,人类为了生存、生活以及人们之间的交往,就需要对某一地理实体确定称谓,以便识别。在中国,术语“地名”最早的记录是在《周礼》(又称《周官》、《周官经》)一书中:“原师,掌四方之地名。”原师当系周王朝专事地名管理的官员,职责是“辨其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由于当时语言简单,词汇贫乏,人们对于地名认识粗浅、用途也有极大的局限性,所以在给予命名的时候,只能是以一些简单的、当时的人常见现象或者常用事物命名,其要求是通俗易懂,易于交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名专名,至于概括性的通名在当时还不可能产生。

  (二)、产生地名的条件。

  一是语言的形成,这是地名起源的首要条件有了语言,人们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地名有了存在的实际意义;二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就是说,地名来源于客观存在,来源于人们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知需要。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对地理知识的积累产生了地名。

  (三)、人类文化初期的地名特点

  从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的环境来看,当时人类还没有固定的居民点,更没有行政区划,人们在最原始的采集、狩猎、捕捞等经济活动中,必须与周围的山、峰、丘、岭、谷、河、湖、江、海等自然地理实体打交道,因此最早出现的是与当时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山、水、土壤、岛屿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只有音和义,没有形,更没有时、位、类的概念。

  我国有非常丰富的古籍,对地名有大量的记载,有很多的地名资料。不过古代对地名的研究不是独立进行的,主要附属于历史学和文字学的范围。在我国二十四部正史中涉及到地理方面的有十六史之多,记载了大量的地名,其中以《禹贡》、《山海经》为最早。文字出现以后,地名有条件得以迅速传播和积累,具备了音、义、形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标志着地名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二、社会发展中地名的演变发展

  地名是人类生产活动社会化的结果,社会的发展必然促使地名的演变发展。根据中国几千年的地名发展进程,地名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过程:

  (一)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地名文化的雏形期

  在目前可识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所见到的地名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地名,这些地名沿用了数千年,是世界地名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化石”。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说:“卜辞记载的地名约在五百名以上”。虽然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掘出土的甲骨不断增多,甲骨文中涉及到的地名也有所增多。经中国地名研究所和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专家共同对甲骨文地名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甲骨文地名有一千多个,这一千多个地名在当时可以基本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现在相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数量是十分少的。

  从古籍记载的地名看,中国早期的地名大多数为单字地名,构成极为简单。至春秋战国,单字地名发展到巅峰,形成先秦地名以单名为主的时代特征。例如,在当时,河就是指黄河,江就是指长江。这样的地名用字少、含义简,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已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秦、汉以后,我国单字地名渐趋消亡,地名命名出现双音节词,这种发展趋势与语言发展相同步。由此可见,单字地名由兴到衰,是地名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翻山的要求。地名从简单到复杂,地名数量增加、类别增多对地名命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封建社会后期到近现代社会——地名文化的发展完善时期

  从中国古书籍可以看出,古籍记载的早期地名还没有专门的通名,但已开始产生通名的萌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社会、文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疆域也极度扩充,这一切都给地名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通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地名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标志着地名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是地名命名趋于成熟的象征。

  1、地名内涵丰富,数量增多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各民族联系加强,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都发展起来。社会的发展、文化底蕴的积累产生了很多来自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族特征、名人逸事、神话传说等的地名,具有丰富的内涵,反映着一种知识的积累和交流。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不断地汇集到地名上,使地名的附加含义越来越多,这在政区地名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历代地方志的编修、地名辞典的编写出版,发掘、积累了大量的史料,使地名的含义越来越丰富多彩。

  当时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郡县制的推行导致一批重要郡县名称的命定,形成了全国性地名网络。《汉书•地理志》记载地名多达4500余个,之后,《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等均记载了大量地名,至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地名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地名数量的增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地名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探知和活动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地名命名的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地名不断出现,旧的地名日积月累,新的地名必然大量涌现;另一方面,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不同语言地名了解、使用的需求越来越大,结果产生了数量巨大的转译地名。

  2、 地名类别从无到有不断增加

  人们认识到的自然地理实体比如平原、山峰、江河、海洋至海底乃至天体等越来越多,需要更准确、更详尽的名称来进行确定,方便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研究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之出现的人文地理实体比如居民点、行政区、各类人文设施等,新的地名类别大量涌现。如行政区地名,夏、商、周三朝对地方行政管理普遍采取的办法是“分封”。所谓“分封”,就是将“天下”的全部版土分成若干个小块,按照血缘和宗法的远近,通过“封邦建国”或“分土封侯”的形式,交给自己宗子宗孙、亲戚和功臣去管理。一般情况下,君王的嫡亲子孙所受封的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当然要大要多一些,谓之“国”。外戚次之,谓之“都”。功臣者最小,谓之“邑”“邑”一级则相当于现在的县。秦朝统一天下后,“废封建、兴郡县”。从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了州一级行政区划,州辖郡、郡辖县。之后又陆续增加了道、路、府等行政区划,有的随着历史变迁已经消失,有的沿用至今。到了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比较规范,主要是省、府、县三级。

  人们对地名类别的划分越来越精细。例如,仅海域地名就分为海洋(包括洋、海)、海底地理实体、海湾(包括港湾)、海峡、岛屿、海岸带6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小类。

  3、近现代社会的地名特征

  (1)地名日趋标准化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际友好交往不断加强,对标准化地名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一方面,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最频繁、用途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地名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表现为地名使用范围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使用的手段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对地名称谓的统一、书写的一致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名的称谓和书写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范围,慢慢将其固定下来,就形成了标准化地名。

  (2)地名信息储存的数字化

  随着社会发展,地名信息量越来越多,为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方便人们的社会交往,促进国际交流,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实现地名管理手段现代化,实现地名信息储存的数字化。我国于2005年实施了国家数据库建设,2010年已经基本完成。

  三、我国地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保护渐失的古地名文化

  地名,特别是古地名,是一个地方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城市永不褪色的名片。然而,能流传千古的老地名,坚强,却也脆弱。历史上,最常见的就是因避讳而更改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因汉字简化和地名标准化,全国规划了一批地名。后来,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古地名先后被更改。近年来,因招商引资等原因,更换地名的风波又不断涌起。

  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认为:“要把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首先,要保护濒危地名,尤其是对已成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古老地名,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等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其次,确需更名时,要通过专家严格论证,注意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地名管理实现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名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日益扩展,地名的附属信息更是海量数据。因此,必须实现地名的标准化和地名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要满足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快速查询、检索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地名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地名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三)由传统地名向数字地名发展

  现代社会迅猛发展,信息传输技术高度发达,传统的地名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迫切要求将传统地名转化为数字地名,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地名信息数据库实现网络传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