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17

01/12

15:07:07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牟平地名命名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地名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每一个地名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规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名,可以充分展示一个地区的浓厚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城市的名片,人民群众的向导。牟平在地名命名过程中,既注重尊重历史,弘扬先进文化,又兼顾地域的长远发展,在提高城市内涵和品位上下功夫,使地名命名和使用成为宣传先进地名文化的载体,较好地体现了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当地地理、历史文化特色。

  一、地名命名的历史渊源

  牟平历史悠久,原为西汉初所建的东牟县,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改称牟平县,1995年改称烟台市牟平区,为中国千年古县之一。该区物产丰富,可耕、可牧、可渔,经济发达,已发现的文物与遗址显示,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地名文化,至唐、宋时期已成为富庶地区,逐渐为政争者所注目。元至正十七年,毛贵据山东于登莱沿海相距三十里立屯,垦田以资军需,并建寨驻军,至今仍有许多以屯、寨命名的村庄。又因地处沿海,倭寇时起,对牟平垂涎、染指,自明庭开始加强军防,于牟平设立宁海卫,牟平省入,改牟平为宁海州,派驻军队,编里甲,清查户口,又留下一些以甲、寨、埠、堡、堠命名的村庄。

  (一)与军事有关命名的村名

  屯。现仍称屯的村名有高陵镇的双山屯、瓦屋屯,玉林店镇的贺家屯,水道镇的罗家屯等。

  寨。现仍称寨的村名有姜格庄街道的金山上寨、金山下寨,王格庄镇的大寨、小寨、辉寨,水道镇的徐家寨等。

  埠。称埠的村庄距称寨的村庄都很近,如现仍称埠的村名有高陵镇双山埠(原名草埠,因修高陵水库搬迁到双山西麓,更为现名),宁海街道的高金埠,王格庄镇的清泉埠,大窑街道的羊角埠,玉林店镇的桑杭埠等。

  堡。为传递军情而设。现仍称堡的村名有大窑街道的杏林堡、龙泉镇的卧龙堡。

  堠。明建土堠瞭望敌情。现仍称堠的村名有武宁街道的南堠子夼,北堠子夼。

  战、阵。清初地方势力常和尚、张振纲与清军对阵交战地。现玉林店镇有村名对阵圈、占昌口(原为战场口,因嫌字义含兵凶,改为现字样)。

  (二)与里、甲制有关命名的村名

  明初按住户编制里甲共编户八十四里,每里十甲,每甲十户。后来里改称社,再后人口繁衍增多,原来的甲绝大多数改称某村、某庄、某疃,原来的社也去社字而改称某村,部分的增加了字。

  现仍称甲的村名有王格庄镇的四甲,观水镇的二甲、五甲、八甲,水道镇的八甲夼,龙泉镇的头甲、六甲村、八甲村。

  莒。牟平境内带莒字的村有南莒城、北莒城、东莒格庄、西莒格庄。现养马岛街道所在地养马岛,明《宁海州志》记载为莒岛,疑系春秋时莒国于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其贵族残余逃亡至此地,为怀念故国,取名仍用莒字,用国名为地名,取其不忘故国之意,虽年代久远,仍代代相传而不改。

  大窑街道老人仓村,系明朝时五个预备仓之一的所在地,村名取用“仓”字。现牟平以半城命名的村有东半城、西半城、后半城,系隋朝时修筑观阳城,未及竣工而国灭,城废,后来居于此地的人取村名为半城。龙泉镇有官道南、官道北两村,系古牟平至文登的官道所经地,一在道南,取名官道南;一在道北,取名官道北。武宁街道有个官庄村,原系官府管辖的庄田地域,村名取之。在其众多的村名中,还有一些为姓氏加通名、地理环境加方位或依山、沟、夼、河、滩、塂、泉命名的村名,举不胜举,展现了区域的悠久历史发展和丰富自然地理景观,也充分说明了建村取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源远流长。

  二、尊重历史,着眼发展

  牟平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城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街路、居民区和各种大型建筑物不断涌现,怎样使地名命名管理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地结合,是地名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牟平区本着既尊重历史,更着眼发展的目标,在深入调查研究驻地自然、历史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城镇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规划论证,并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及城建、规划等专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用美的寓意、美的文化贯穿于地名规划之中,以彰显城市地域特点,使当地人民易接受、外地人感到美。具体在牟平城区地名规划命名中做到两点:

  (一)尊重当地历史和发展,体现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牟平置县建城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座古城,依山傍海,山、海、岛、城融为一体,建城时有东卢(卢山)、西桂(桂山)、南蛟(蛟山)、北崔(崔姑山)四个城关大门分别对应四座山峰之说。为了传承历史,兼顾习惯,体现规划,突出山、海、岛、河和历史古城这一特点,在地名规划命名中,一是充分体现规划,做到与规划同步,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并具前瞻性。二是突出古城发展的人文历史,在古城东关门原址命名东关路、西关门原址命名西关路、南关门原址命名南关大街、北关门原址命名北关大街。明清时期牟平城为宁海州址,命名宁海大街。为纪念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率军在雷神庙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英雄事迹,命名雷神庙大街。为缅怀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命名杨子荣大街、杨子荣广场、杨子荣纪念馆等。三是突出城市区域的地理特征。牟平城四面有山,城中有两条河,养马岛横卧黄海之中,在规划命名中充分体现了这一地理区域特征,南用蛟山大街、金龙山大街;北用崔山大街、三山(崔姑山、系山、牟山)大街;东用卢山路、卧龙山路;西用金牛山路(桂山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现为莱山区,取牟平出金名山金牛山命名)、垛山路;城中有沁水路(沁水河)、鱼河路(鱼鸟河)、鱼河西路;养马岛用环岛路、兴岛路、富岛路、振海路、滨海东路、望海路等,从而把牟平城区区域地理面貌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一种看其名知其地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

  (二)适应城市发展,科学规范地名

  在地名规划命名中,牟平区既尊重当地的历史,又注重城市建设的发展,承接过去,展望未来,把尊重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弘扬地名文化与当地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地名规划命名中,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1998年和2010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地名规划,使城区和乡镇驻地地名命名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在编制地名规划中,为使地名规范和符合当地实际,采取:(1)广泛征求当地有资历的老同志的意见,召开一定范围人员的座谈会,集思广议吸收精华。(2)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区政府政务网上广泛征求全区人民群众的意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出许多地名命名的建议和要求,使地名命名和使用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了地名公共服务和使用意识,人人为地名,地名为大家。(3)政府部门召开有民政、规划、建设、公安等部门参加的地名规划命名研讨会,论证审定规划地名,按程序规定填写上报、审批,从源头上杜绝地名命名管理的混乱现象,提高了地名命名的规范性、标准性。

  2、地名规划命名中兼顾城市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牟平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地名规划命名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牟平区在规划命名中,为适应城市的建设步伐和加快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先后用新区大街、新城大街、新建大街、工商大街、牟新路、牟兴路记述了新时期新城区的巨大发展变化。昆嵛山是闻名遐迩的疗养、避暑、旅游胜地,是中国全真教的发祥地,有“仙山之祖”的美称,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烟霞洞、九龙池、泰薄顶、无染寺、丹井、神清观等名胜和地理景观,为进一步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先后命名昆嵛山路、全真路、烟霞大街等。

  3、地名科学布局,易记好找。为使城区的路、街和名多而不乱,街路地名科学布局是关键。坚持老城区街路依据古城延续的历史命名,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发展的新城区,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鲜词义命名,城四周外围,以体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山、海、河命名。在城区地名规划的250余条街路命名中,南北道路统一命名为路,东西道路统一命名为街,对主街路派生出的小街小巷(东西也为街、南北为巷),统一用数字序列的方式命名。这样既显得城市地名布局有层次感,又方便人民群众的人际交往,易记好找。如,工商大街以北派生出的小街巷,统一按从西向东的顺序排列,以主街名称“工”字排头,命名工一巷、工二巷、工三巷等;东关路以东派生出的小街巷,统一按从南向北的顺序,以主路名称“东”字排头,命名东一街、东二街、东三街等。这样的布局显得层次分明,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使用地名,找到了“一巷”,就知道“二巷”在前面。

  4、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全面推行地名标志标准化,是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为做好此项工作,牟平主要采取三条措施:(1)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和设标办公室,区、镇(街)两级把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的通知》,提出了设标工作意见,制定了设标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2)由民政部门牵头,统一协调,规划、建设、公安、城管等部门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3)落实设标经费。根据城市的拓展变化,分三期设置街路地名标志,区财政共投入资金40万元,企业赞助资金达20余万元,按规定圆满完成城区和乡镇驻地设标任务,2005年被评为全省地名工作先进县。

  牟平城区在街路地名规划命名中,既尊重历史发展演变,又着重城市的发展变化,既保存了古城的风貌,又注重了区域的自然地理景观,既井井有条,又易记好找,切实保证了城市的和谐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

  引用标注:牟平历史悠久,原为西汉初所建的东牟县,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改称牟平县。引用《牟平地名志》。

  元至正十七年,毛贵据山东于登莱沿海相距三十里立屯,垦田以资军需,并建寨驻军,至今仍有许多以屯、寨命名的村庄。引用《牟平县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