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镇位于山东省五莲县城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街头镇历史悠久,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前、后街头两村于明朝初年建村,因据交通要道,贸易较发达,得名街头。镇驻地设在后街头村而得名街头镇。
街头镇原为日照县辖,1947年建立五莲县,为五莲县街头区。1958年撤区并乡,全区设街头、坊子、迟家庄三个乡。1984年,三乡合并成立街头镇。2000年,原街头镇、杜家沟乡、王世疃乡合并为街头镇。
街头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址丰厚,很早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东城仙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东、西城仙两村之间,面积7.5万平方米,文化层深1~2米。曾出土夹沙灰陶大口尊,侈口折沿,四壁厚2~3厘米,重15千克,外饰粗绳纹。此外有黑陶罐,漏孔残豆柄,以及残缺的石刀、石凿等。
战国时期古兵营牌孤城遗址位于该镇迟家庄西北处。因坐落在牌孤山下而得名。遗址东西长270余米,南北宽260余米,面积7500平方米。东面城墙残基平均高3米,东南角最高处5米,底宽6.5米,顶宽3米,系由沙土分层夯筑而成,至今夯层十分明显。西侧与南侧城外有护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东北约500米处有一“百将口”,传说当年齐国在此曾折损百员战将。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出土陶片、残瓦、铜制剑、戈、簇等及八方刻有“左桁正木”铜印等文物,现内城保存较完整。该城背靠九仙山、五莲山、马耳山,在齐长城以南约12公里。东有柳树店、响水崖一线的古“南北大路”,西有五莲、高泽、枳沟一线的南北通道,可随机时调动兵力,据守要冲之地。
镇内李崮寨原名尼姑寨。明朝时,有尼姑在此建庵而得名。相继又有和尚进山筑寺,香火绵绵。后有李姓道士来此修练,尼姑寨由此更名为李固寨,进而衍化为李崮寨。文革期间,李崮寨曾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典范,来此参观人数多达68万人。如今这里林壑幽美,林木茂盛,景色宜人,被誉为“齐鲁第一大峡谷”。
驼儿山位于镇境中北部,主峰海拔386米,其后有一小峰与之相连,状如老翁负儿,故名驼儿山(《齐乘》称为石驼山)。前人多有咏山诗作。清光绪《日照县志·文苑志》载有日照知县丁守建的《过驼儿山》:
慈父娇儿两意欢,
朝朝襁负列岗峦。
天公绘出劬劳象,
常遗人间孝子看。
当代书法家厉复友也曾写诗怀念自己的家乡驼儿山,诗云:
红日依山尽,
夜幕将欲临。
遥遥千里近,
殷殷思乡心。
山南部有一无字碑,旧传为秦王碑。传说当年秦始皇来山东巡视,路经这里,正赶上这地方发大水,驼儿山西洪水被山拦住,成了一片汪洋。秦始皇挥起神鞭,朝山前一道梁子狠狠抽去,结果抽出现在的石门口子。洪水泻下后,淹在水中的北、中、南三个西峪都露了出来。这一鞭抽出两座山,一座是驼儿山,另一座是路南的石人山,山上有石老头、石老嬷,还有石狗、石蛤蟆等怪石。人们为了报答秦始皇,把那块天然的石碑称为秦王无字碑,并在山上建起了秦王寺,塑上秦王像,供世世代代人供奉。驼儿山顶有巨石兀立高耸,十分引人注目,顶部方而平,石高达一二十米,宽十几米,靠“阁台子”的一面似一刀切成,光滑如砥,传说这是供秦始皇磨剑之用的磨剑石,也称望海石。它面朝东方,似翘首远望东海。
相传,驼儿山的石头与其他地方不同。常在雷雨天气炸山滚石。有一年山上滚下一块万斤巨石,朝着山下的寺庙砸去。有人发现后高声喊到:“打了寺,打了寺!”提请寺内防范。听到喊声,从寺内急忙走出一住持和尚,朝那块石头跪下,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打我和尚别打寺”这石头到了他跟前,立即停住不动了。从此这和尚庙便叫起打了寺。和尚以身护寺的事迹,感动了方圆数百里的百姓,人们纷纷捐资,扩建了庙宇,请来了佛爷、龙王和十八罗汉塑像,使打了寺成了规模宏大的名寺。遗憾的是,寺庙毁于战乱,只剩遗址。那块滚下的石头已被开采利用,无处找寻。
境内坊子村曾是清末日照反洋教斗争策源地。1903年,坊子村人厉应九曾率领当地农民据守驼儿山与官军对抗。甲午战争后,德国传教士在后街头等地建立教堂,组织教会,霸占民田,掠夺民财,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九日,厉应九率2000余人,包围后街头教堂,抓住德国传教士薛田资及教徒多人,游街示众后,押上了驼儿山,酿成了著名的“日照教案”。后官兵攻山,厉应九率义军迎敌,终因武器低劣,寡不敌众,兵败。厉应九突围后,流亡烟台,东北等地。数年后回乡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