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7

01/12

14:50:26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城阳镇

  城阳之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屡见。他们“或功施社稷,或泽及生民”,都创出了一番为后人所景仰的光辉业绩。

  城阳镇地处莒中平原,在莒城及其周围。北与阎庄镇、招贤镇相邻,南与刘家官庄镇接壤。东隔沭河、袁公河与陵阳、店子集、峤山镇相望,西濒柳青河与浮来山镇为界。

  莒地自古“介齐鲁之间,北枕大岘,东襟溟渤,南据沂赣之上,西接龟蒙之左鄙”,为鲁东南要冲之地。城阳在莒腹地,地处莒城之周,自然形成对莒城的拱卫之势,其位置更显重要。辖区内206国道纵贯南北,胶新铁路横穿东西。东去71公里为欧亚大陆桥头堡日照港,南去10公里为日东高速公路,公路之省道、县道从此过或从此始,交通十分方便。

  城阳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即有东夷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商代地属姑幕国,周代为莒国都城,秦属琅琊郡莒县,汉为城阳国都,后汉属琅琊国。魏晋后属莒县,金以后属莒州。1944年属滨海专区莒县,1950年改隶沂水专区莒县,1953年隶临沂专区莒县,1992年改属日照市莒县。2001年始成现在的规模。

  春秋战国时,城阳人两救齐国,一为齐小白避难,成就齐国霸业,“毋忘在莒”从古至今已成为长鸣的警钟;一为拒乐毅之围城,使齐襄王恢复齐国,并出了史册长誉的太史敫之女君王后。

  祖居莒城之郊的南朝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为后人留下了不朽名著《文心雕龙》。元代邹惟新,官至亚中大夫,太常礼仪院同佥。明代进士陈勖,在监察御史位上政绩卓著升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抗倭英雄孙镗,载于《明史》忠义传。明末庠生杜李、百户何琚与知州景淑范共同英勇抗清,壮烈献身。

  “或学问渊博,或天姿高迈”,卓有文学成就的有元代名画家赵原,明代女诗人夏云英、纪映淮,清代的陈山詹、钱士魁,民国年间的伦攸叙、于疆辰、周兴南等,均为后人留下了精英之作和脍炙人口的诗篇。

  城阳镇境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莒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沧桑巨变,朝代更替,存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有莒国故城遗址和古城内的多处文化遗址。有春秋时柳青河墓群,有汉代马庄墓群,有60多处历代庙宇遗址,还有海内外闻名的元代邹家庄子状元林。古城内八景和城阳外八景的沭水拖蓝、书院夜诵、西湖烟雨等,更为人们所熟知。

  城阳有源远流长的寺庙文化,昔有谚云:“泰山神多,莒州庙全。”民国初年,莒县有庙360多座,其中城阳境内60余处。

  文庙,始建于隋代,后毁于金代,元明清多次重修,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规模大备”。1914年,更名为“孔子庙”。元、明、清、民国初年,此庙都由官方举行祭典。定期为每年二、八月丁日。1929年,取消官方祭典。后来文庙改为莒县博物馆,收藏、展出地方文物。

  宝愿寺是古莒县众多坛、观、寺、庙中的佼佼者。占地约10000平方米。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当地人称为“大寺”。《重修莒志》载:“隋大业初岁,高僧昙观剃度于此。”又载:“其三门石柱上 有唐尉迟敬德监修”等。1980年在宝愿寺旧址出土“四面刻经碑”一方,佛座一块,均为石灰岩质。“四面刻经碑”即四面刻有经文,纪年为“大隋开皇十六年岁次甲申三月十日”。佛座呈八面形,每面刻一龛,每个龛内刻有坐于莲花座上的伎乐天。考其雕刻风格与技法,应是隋唐遗物无疑。

  昔日宝愿寺,坐北朝南,门前有汉刘章手植槐,北靠金龙河,东有永丰仓,西临城隍庙。因其历代修茸扩建,故该寺为崇垣重门,殿冲霄汉,门接星斗,巨阁巍巍,牙檐高啄,翼以两庑。殿内诸神如生,院中碑石林立,翠柏参天,盛暑凉气袭人。三桥九曲,回旋诸殿,僧徒百余,香火不断。
宝愿寺历经两千余载沧桑世变,几经兴衰。至明成化元年(1465年)主僧知和致力营建,三年(1467年)铸铜佛千尊,皆栩栩如生。越十余载而建千佛阁,阁上千佛饰之以金;阁下罗汉五百皆妙手彩绘。二十一年(1485年)铸大悲观音一尊,高丈五,重2000斤。嘉靖八年(1529年),州人徐子铭倡修宝愿寺,知州刘鲸率先捐资,僧人宗明,八方谋缘,筹资万缗,经年余功成,方达寺之最大规模。《重修莒志》载:“沙门之胜概,吾莒之伟观,无逾如此。”崇祯十年(1637年),知州葛遇朝创建法云阁,寺之壮伟更胜昔时。从僧舍面积与寺遗二十印大锅推断,此时,居寺僧侣不下百余人。昔因壬午之难(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屠莒),半为焦土,僧众亡徙……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大地震,古殿皆圯,满目怆然,宝愿寺唯剩高阁。康熙十六年(1677),知州张文范重修,限于财力,未复旧观,僧侣仅存十余人。咸丰、同治间战乱,乡民入寺避乱,古树被伐。光绪十九年(1893),知州张承燮依千佛阁残址改建正殿三楹,大门左右铸铁象二尊,高丈五,重万斤,建厅两座供之,人称“铁法神”。1929年,佛殿改建学校,所存铜佛三尊及大悲观音移于漏厄湖畔观音堂。中学院内遗有嘉靖铸钟一具,悬于钟楼。此钟重5000斤。日寇侵莒时司令部即设在宝愿寺,所存铜钟、铜佛均被劫走,“铁法神”也被毁于军需。一座古刹名寺就此消失了。

  城阳镇文化事业比较发达。清末民国时期就有不少村庄办起京剧戏班。建国后,大部分村庄办起了形式多样的文艺宣传队,其中以南关街、西陈家楼等宣传队最为有名。书画艺术在城阳的文化事业中占重要地位。城阳的商贸业历史悠久。由于地处鲁东南交通的交汇处,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和转运地。到清光绪年间,外商到莒城设厂开店,更带动了商贸业的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