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河上游有一座墙夼水库,如果你问这水库属于哪个县,当地人的回答让你好生奇怪,他说这水库是诸城的水,五莲的地。墙夼水库灌区在诸城境内,主要库区位于五莲县高泽镇,人们称之为高泽湖,水质清纯,碧波荡漾,湖中翠岛点缀,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位于湖畔的高泽镇承载着历史穿越时光展现在人们面前。
高泽镇位于日照市五莲县城北郊,地处日照、潍坊两市交界。东与许孟镇交界,北与诸城市枳沟镇接壤,西与于里镇相邻,南与洪凝街道毗邻。
明初,张王两姓从江苏省迁此沿河立村。因地沃积水取名膏泽,俗称涝支,后简化为高泽。1943年前属日照、莒县、诸城三县分辖。1943年解放后为日北县高泽区,1944年划归诸城县。1984年改为高泽乡。2001年与原七宝山镇合并为高泽镇。
汉代昆山县故城遗址,在县城北、高泽镇南、高泽湖上游。清光绪《日照县志》载:汉元帝(公元前48年)封城阳荒子光为昆山侯。今县城北6公里处有昆山,昆山西3.5公里有故城址。据考,此址在今西楼村东南,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文化层深2—3米,已出土汉代砖、瓦、三棱箭头、铜钱等文物。1958年又发现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石道和大方砖砌成的屋基。城西有庙宇,城东昆山西有王墓岭,相传为汉荒王墓。此地曾发现石狮、石羊等。1979年,该遗址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麓崮,又名柴罗府、豺鹿府、柴鹿府、柴鹿固、柴庐崮、柴麓崮、柴络府。一地八名堪称一奇。柴麓崮原名“柴山”,在山前有旧石碑记载:“……潍水(淮河)悠悠,柴山苍苍……。此地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五莲县高泽镇(原七宝山镇)东逊峰村境内。此山名称就颇让外界费解,一山八名,各有不同。而当地老百姓称呼此山多为“chai luo fu”音译为“柴络府”,百度地图将此地标注为“柴路府”。五莲县当地村、乡、县旅游文化部门对此山称谓:柴麓崮。叫法多种以何为准呢?目前最有力的史学资料为1942年的民国《重修莒北东山庙》碑记载:“莒北四区(管帅)逊峰庄之东,有山名柴麓崮,有岱宗神女元君碧霞祠……”此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有大型民俗活动,类似于“庙会”但无商品贸易。方圆百里内百姓纷纷聚到此地上山“进香”“许愿”“求子”“栓媳妇”“升学”“求平安”“求仕途”等等,上山许愿的人络绎不绝,香火兴旺。
齐长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鲁、楚的进攻,在南部边境建筑了绵延千里的军事屏障——齐国长城。在五莲县境内可见长城遗址主要有9段,高泽镇境内有3段,分别是东云门至潘村段、西黄柏沟至邱村段、院上村至水西河子水库段。
高泽名人辈出。王尽美祖籍高泽镇后张仙村,系张仙王氏始祖良臣之十六代孙。他是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高泽镇民俗风情丰富,尤其是迎新春闹元宵期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抬灯官、刘二姐赶会、王大娘、跑旱船四大杂耍形象。
抬灯官的节目,多在迎新春、闹元宵时杂于高跷、旱船、龙灯行列中。灯官既是高跷队中的滑稽小丑,又是高高在上的总指挥,他塑造的是与民同乐、朴实可爱的小官形象。灯官面涂小丑脸谱,身穿县官袍服,头戴丑角乌纱,帽子顶部装有精制的小灯笼。其配角是扮作壮汉的两名抬夫,抬夫共抬一根颤动的腊杆或竹杆,杆的两端装有美观的彩灯;灯官伏于杆上,时骑、时坐、时蹲,在高跷、旱船行进中指挥队形变换;在街头场地演出时,灯官在杆上作精巧表演——或蹲、或站、或倒鼎……滑稽诙谐,可笑可爱;其唱词多是讽时笑世的数板,或是地方小调。此角色非经专门训练者不能充当。1945年前后,莒县城关、夏庄、招贤、峤山等地尚见,后因传人老化,渐绝。当今吕剧《龙凤面》中的四老爷、《逼婚记》中的历城县令等角色的塔轿舞姿,皆吸取了“抬灯官”不少精华。
“刘二姐赶会”是昔时莒地高跷队中最显眼的角色,她是正大方、倔强、勇敢、健壮的村典型。其腕挎竹篮,篮盖彩巾,脚踩高跷,作赶会状大方庄重行进;其侧、其后有数“无赖”(举鸟龙者等)行轻狂、挑逗之态;刘二姐应势反击——或鄙视,或不睬,或怒目而视,或呸之一痰,高潮时,从篮中掏出装有灰粉之类的纸包,抛击群丑,使其“狼狈不堪”,塑造了一个正派、刚强、邪不敢犯的良好形象。此节目至民国十年前后,同乐会与驻莒旧军,扮杂耍时,为惹人发笑,竟将这正派村姑粉成招风惹草的野丫头,用低级下流的行动勾引、挑逗纨绔群丑。因此,1957年以后,此节目被当做毒草淘汰。
“王大娘”是莒地高跷队中不可缺少的反面角色,此人物是民间熟知的泼妇形象,以她的举止动作来揭露、讽刺民间此类村婆。在高跷随歌舞行进时,王大娘以其泼荡之姿逗人发笑,引人联想。在街头驻足演唱时,多以此角色演唱《锯大缸》中的王大娘,或《王婆子骂鸡》中的王婆。
跑旱船在旱船上扎船篷,下护船围,并系有彩绸、扎花,船身长约4米。表演角色通常有三个人物造型,即:船娘子、老艄公和傻大婆(亦称老卜子)。建国前,船娘子由漂亮男子扮演,新中国成立后多由女性扮演。跑旱船时,船娘子进入船篷内,船身用绳子拴在船娘子的裤带上,外观船娘子好象坐在船楼内,实则船身由船娘子支撑。艄公手持桨板,伴随打击音乐做出拨错、收缆、划桨等舞蹈动作。船娘子在船楼内,在艄公的引导下不断变换行船方向和行船速度。行船往往在一阵“急风急浪”之后,船速减慢,似乎在平静的“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漂流。此时,船娘子随着音乐唱起优美动听的民间小调,称为旱船的另一角色——傻大婆,手摇芭蕉扇,一会尾随船后急追,一会跑到船头开路,一会又与船娘子并肩说些挑逗的话。傻大婆类似戏剧中的丑角,她的一举一动,一说一唱,都十分滑稽可笑。
有的旱船队,当旱船跑过几个圆场后,便出现热烈的水族舞蹈场面。俊男俏女身着用竹、布扎制的鱼、鳖、虾、蟹的道具,做着形象逼真的各种水族舞蹈动作,热闹非常。
乐莫乐兮新相知,富美和谐的新高泽期待与您相识相知,共谋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