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菓街,位于莒城浮来中路南,东与东大街一街相连,西靠青年路,南至护城河。该街是历来繁华地段,也是商家客户云集之地。
明代地属西南隅和解元坊。清代地属西南隅社、解元坊社。在民国前的历史记载中,从没有大菓街之名。明代到清初,现大菓街区域内多为官衙所在地。据清雍正《莒州志》中的“州治图”载,这一带有兵备道、布政司分司、按察分司、守御千户所、府馆等官衙。还有武庙、先贤堂、二贤祠等庙宇。只有少数居民杂居其中。到雍正年间,除守御千户所外,其他衙门裁撤。
清中期,千户所裁撤。这一带已无官衙存在。乾隆年间,东西大街成为商贾云集之地。据嘉庆《莒州志》中“州治图”记载,在这一带仅有魁星阁、二贤祠和普济堂3处公共建筑。到清末民初成为莒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同时居民渐多,逐渐形成居民区。据《重修莒志》“莒县县城图”所记,现城里的浮来中路,即人们习惯所称的大菓街,当时包括东门大街、菓街,文庙前街、中学街、关岳庙街。从菓街顶到现新华书店这段仅200米的街叫菓街。这是历史上菓街地名之首见。因当时此地为瓜果集散之地而得名。
抗日战争前,大菓街之名已非常响亮,几乎成为繁华商业街的代名词。同时菓街顶也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地名。从其知名度推断,菓街之名在清代中后期即应被人们熟知。确切时间已无从查考。解放后,其他街名消失,而菓街之名独存,并且成为莒城东西大街的唯一称谓。并被人们逐渐加上了个“大”字,现虽已改称浮来中路,但人们仍称大菓街。1935年前后,现大菓街区域内,有鱼市街、皮货街、旧影壁街、老槐树街、南城墙根底街。此时,已成为人户众多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官府指定隅长,负责这一带的民事事务。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大菓街之南,南城濠之北,西城濠之东,南门大街之西居民区定名为民主村,此为这一带成为行政村之始。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改称大菓街生产队1981年改称大菓街。大菓街成为行政村的名称,并成为莒城四街之一。
升仙桥在莒城西南隅朝元宫前,是一座普通石桥,长不过五尺,宽不过三尺,高约三尺,架于老槐树底南街的东西水沟上。据说,因永寿真人张仙公,在此羽化升仙而得名。张仙公,原籍日照,出生于名门贵胄,祖上历世积德行善。兄弟五人,公居四,自幼天资出众,聪慧好学,十岁即知慕道,立志终生不娶,入修真观修道。十四岁进莒城朝元宫,其师为其取名“志在”,号“永真”。他潜心修行,后得道成仙。一日忽见白鹤绕庭,祥云缭绕,张仙来到桥上,羽化升仙而去。后道家传人在桥旁建永寿真人祠,所以张仙也称永寿真人。由于张仙在此桥升仙,所以,该桥成为莒城名胜景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