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17

01/11

14:43:1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地名规划与管理

  地名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品位的重要体现。地名具有鲜明的自然性、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开发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新开发区、工业区、居住区不断涌现、街路的新建、改建、扩建,不断造就新的地名,使得城市地名数量和密度较之以往快速增加与扩大,城市地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城市建设与地名规划,就是“实”的规划与其相应的“名”的规划的关系。我国的古人对名与实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墨子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荀子提出“名定而实辨”,“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以及传统认识的“制名指实”等,都说明实与名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地名的分离,是实与其名的脱节。具体说来就是造成城市规划硬件设施,与本应当相互依存的地名这一软设施的脱节。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实与名的脱离,是造成地名与建设发展客观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名要超前管理,地名要有规划,并要与建设规划同步。

  一、当前城市建设中地名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最快最活跃,城市也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沿和主阵地,相应地也是地名变化最快、最多、最敏感,地名产生和客观发展的矛盾性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方,城市建设中地名规划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地名管理则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

  然而,近年来,虽然时代的比例尺不断放大着城市的形体,尽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广厦拔地而起,时代的风景营养着人们的眼睛,愉悦着人们的身心,一个个小区如雨后春笋,改善着人们的居住环境,但却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老地名,特别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正快速无声地消亡,不禁使人扼腕叹息。而新地名的洋化、庸俗、雷同,加之开发商在其运作中只注重宣传建筑物品牌效应,其商标的属性冲淡了地名的原味,扭曲了地名的内涵,更有甚者,决策者以其好恶,设计人员凭着自己的臆想,而临时凑成的“急救章”,全无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和地域之特点,令人呼之味同嚼蜡。有的地名十分拗口,有的盲目追求异国浪漫情调,惯于搜珍猎奇,标新立异。如:巴黎大道、葡萄牙小区、华盛顿路以及四海、五洲、六合、七星、八发等只有平庸的专名无通名的“地名”俯拾皆是,从而失去了地名的实用性、严肃性,造成了地名管理和使用上出现的上述种种混乱现象,造成了地名管理完全滞后于城市规划,造成了地名命名的被动性、无序性、浮泛性,更谈不上科学性,对社会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地名,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前赡性的地名规划已刻不容缓。

  二、城市建设中地名规划和管理滞后的原因

  早在1991年6月,在全国地名工作会议上,我国就确定了在今后的一个时期,要把地名管理的重点放在城镇,地名规划要与城建规划同步。而在1992年召开的全国城镇地名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也提出了城镇地名规划、标准设置要与城镇建设的规划、街巷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地名命名、更名要在突出地方特色的条件下,做到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而在1986年,国务院颂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96年6月民政部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对地名命名、更名均作了基本原则规定: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突出特点、含义健康、好想好记,并禁用人名、企业和商标名称,以及国家领导人名和外国人名、地名而作我国的行政区划地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地名规划、地名管理混乱和滞后呢?

  (1)城市建设投资多渠道、多元化向传统地名管理方式提出挑战

  1981年之前,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由政府统一投资、统一管理、地名由政府统一命名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随着改革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房地产业进入市场,居住性、综合性建筑的投资渠道日趋多元化,而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市场运作时,只注重对外宣传和树立房产品牌和建筑品牌效应,使住宅区名称、综合性建筑名称,除具有地名属性外,又兼有房地产商标的属性,亦是地名、物业和与其关联的物事体名称,结果导致政府统一命名的地名已名存实亡。

  (2)城市建设中地名规划编制缺位

  城建地名规划编制缺位,一是表现在地名规划编制上,往往只重视建筑规划项目方案而忽略了地名规划,有的在哪里编制了新的规划项目,就对哪里进行采词命名,缺乏完整的地名体系规划,更缺少对城市中消逝的地名、使用中的地名和规划的地名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总结。二是城市规划部门与地名管理部门衔接不及时,使得地名命名严重滞后于工程建设,造成了开工时暂取的工程名与后期地名命名产生了种种冲突,加之工程名都是相关的设计人员临时想起的,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序列性,从而带来了异地重名,跟风趋向,过度自由化等一系列问题。三是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宣传力度不够,一部分人总认为宣传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是“区区小事”、“小题大做”,正是基于这种对地名规划淡漠的思想,致使地名命名出现了随意荒诞、平庸俗气、专名通名分离、生僻拗口等现象,造成了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的被动。

  (3)崇洋迷外,贪大求洋的思想在作怪

  当今社会,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广泛,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把西方看作时尚和浪漫的天堂,他们错误地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故崇洋迷外的思想相当严重,表现在地名的命名上,往往不计中国历史和国情,盲目地将外国的名字“嫁接”到我国的地名上,在他们心理中,仿佛彰显了自己的个性,满足了所谓的时尚、浪漫和虚荣,实则东施效颦,欲美反丑。

  (4)地名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目前,地名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表一图一库一微机,且地名规划和城市规划不能同步,往往尾随城市规划进行,甚至要在建设工程完成正式启用后,才去过问那些已被社会接受使用的名称,即使发现某些不妥、含义不雅不佳,想去纠正则已晚矣!因为已在社会上造成了其名称的频视效应和频扩效应,而一图一表一库一微机只能作为“反馈资料”记录的工具了。

  (5)城市建设中地名规划缺少“知识维”

  地名规划是地名学和规划学交叉融合的产物,任何层面的地名规划都涉及到规划学、地名学、历史学、文学、民族民俗、地理等学科,因为地名规划和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一样,会呈现出“三维结构”,即:时间维、知识维和逻辑维,而当前的地名规划恰恰缺少知识维,故拟出的地名往往显得庸俗、毫无历史感和时代感。从中可以看出,在地名规划中,没有广博的知识是制订不出一流方案的,当然,一流方案也是上述学科知识的浓缩。

  三、做好城市建设中地名规划管理的对策

  城建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做好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工作,杜绝当前其混乱的现象呢?

  一是要大力宣传城建地名规划和搞好地名管理的重大意义,大力普及地名规划知识和地域历史知识,并按照区域内地名的历史、现状特点和演变规律,结合建设空间布局,对地名的命名和管理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超前控制。在地名管理中,要理顺好项目工程管理和地名管理的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两项工作必须同步进行,具体实施可采用由开发、建设单位自主命名地名(在征求广大民众意见和地名专家论证后),地名管理部门依法审批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在开发项目建设之初,就已开始使用标准地名,从而避免与工程暂用名冲突及管理滞后的矛盾。

  二是要进行地名规划业务培训和地名管理培训,加强地名档案管理,对地名数据库可按地理环境、人文风物、民俗习惯、吉祥物事、时代精神、社会发展等分门别类。在地名命名中,要集思广益,要做到名与实、古与今、点与面、雅与俗相结合,要甄选精,定位准,要考虑到被命名的地域其历史地理内涵方位,命名有无歧义,要做到“六好”,即:好说、好记、好听、好写、好认、好找。

  三是要制定可行方案,确保老地名的长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建筑及附属其上的地名,因为它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要坚决摒弃洋地名、俗地名,以保持城市的“记忆”,因为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而地名文化更能涉及到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内涵,面对正在消失的、约定俗成的、具有人文特色的地名地标,如果得不到保护,不但广大民众难以接受,也更无法向后人交代。

  综上所述,地名是完全社会化的,它与社会有着广泛而普遍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地名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和介质。如何使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地名是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地名规划是提高城市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地名管理则是一项广泛的社会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领导对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工作重视,加之广大民众热心参与,定会成就斐然,一些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