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县有一条拥有悠久历史的长河——陵阳河,这里出土的象形文字被中国考古界专家公认为汉字雏形,将汉字历史上推到5000年以前,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陵阳河边有一座美丽的城镇——陵阳镇。陵阳镇位于莒县县城东南,西与城阳街道隔沭河而望,东与龙山镇接壤,南与长岭镇、寨里河镇相邻,北以店子集镇相连。
“陵阳”之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青州府志•乡社》,其中有“陵阳店”和“陵阳社”,陵阳店是明代莒州十三店之一,说明陵阳在明代就已经是莒州境内的商业重地。当地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七洙流,八葛湖,十二陵阳,一杭头”的民谣。陵阳,顾名思义,陵墓之阳。“陵阳”这个名字包含着阴、阳平衡的含义。古人研究周易八卦,其中有阴阳平衡的讲究,阴阳平衡则吉,阴阳不平衡则凶。陵墓为阴。因此,“陵阳”这个地名从阴阳八卦上讲是非常吉利的。今陵阳镇驻地东北约2公里处有两座古墓,东西并列,相距约500米,当地俗称大王坟、小王坟。陵阳之名即因处在这两座古墓之阳(古文中山南水北曰阳)而得名。大王坟即汉代刘章之墓,墓高60米,占地约21000平方米。刘章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肥的次子。吕后称制,封为朱虚侯,以吕禄女妻之。吕后崩,吕禄、产欲作乱,章知其谋,先告其兄齐王襄,后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共诛诸吕,功尤大。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益封章二千户,二年,封城阳王,都莒。后岁余,章薨,即葬于此。在大王坟西500米处,对峙建有“小王坟”,墓高52米,占地约9600平方米,相传是莒子墓,即莒国第一代国君兹舆期之墓。四周远处,遍布许多汉代小墓,墓群称官家林。此处可谓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陵阳历史底蕴丰厚,文化悠久,境内寺庙繁多,碑碣石刻林立,名胜古迹20余处。1960年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国内罕见的酿酒器具和大口尊的象形文字,被中国考古界专家公认为汉字雏形,将汉字历史上推到公元前5000年,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相继在境内大朱家村、杭头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这种“图像文字”20余个单字,引起海内外考古、历史、古文字、美术界、天文界极大的关注,学者们大都确认这是迄今为止所见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现代文字的祖型、雏形和源头,说明陵阳先民已率先展望到文明之曙光,开始步入人类文明的门槛。境内另发现墓葬45座,出土随葬品2800余件,其中有弥足珍贵的大口陶尊、陶质牛角形号、壶、盆、高领罐等28套酿酒器具和225件饮酒具等大汶口文化遗存,同时也不乏龙山文化的墓葬和岳石文化的遗存。这对我国文字的起源、酿酒技术的发明与发展、针灸医术的发展与应用、军事首领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充分说明了陵阳是东夷民族部落方国的发祥地,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彰显着在悠久历史长河中陵阳先民繁衍生息所留下的闪光足迹。
1960年,春旱,莒县连续46天无雨。到了夏季,暴雨普降,山洪暴发,陵阳河遗址局部遭受暴雨。河崖里冲出三个“大炮弹”来,三个器物都呈筒形,下部尖,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壁厚3厘米,形似炮弹。三个“炮弹”在出国和在京展览期间,引起了重大关注。众多教授及古文字学家纷纷撰文,诠释“炮弹”上的图画,随后,以器物形状和其上刻画的图画,分别称这三件文物为“锛”、“斧”和“日月山”。释“日月山”图案为“旦”字,“斧为钺”,“锛为金”,被证明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按照文字是文明史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说法,中国文明史被足足上推了千余年。也是在这之后,乱叫了近20年的“炮弹”有了正式的名字——“大口尊”。后来,“日云山”(“日月山”后被更多专家认定为日云山)被七年级《中国历史》课本采用,并确定为原始文字。标志着莒县无可争辩成为中国文字发源地。
为了验证“日云山”这一景观,秋分时节,莒文化研究院三名工作人员来到莒县陵阳镇东南方的寺崮山脚下,观看日出。早5点16分,寺崮山山峰出现几缕灰黑色云彩,逐渐变成一抹红霞。6点整,太阳在耀眼的光芒中终于露出半边金身。6点6分,太阳越来越高,一缕缕彩云环绕周围,太阳光线变得柔和,不再刺眼。6点44分,画面中,上边是一轮红日,中间云气蒸腾,下边是寺崮山五个山峰,就像大口尊上刻画的图画一样。至此,五千前莒地秋分日出景象“日云山”再现。
经专家考证,在五千年前,鲁东南有个强大的莒氏部落,陵阳河是莒部落的核心地带,莒部落是东夷部落代表,有辉煌的古代文明。每至春分、秋分,莒部落举行祭祀仪式,将刻有“日云山”的大口尊至于祭台崇拜祭祀日出,同事昭告百姓,进行播种和收割。
陵阳镇旧有两座寺庙。一座是大寺村的十王庙,建于明代,十王殿的亨寨判官,被蒲松龄写进了《聊斋》。一座是石子山上的玉皇庙,前后两处,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门前有一松树,名探海松,传说与浮来山的古银杏为一人所栽,1947年庙毁树伐。庙后有节孝碑八座,庙东有道士林一处。
境内名山众多。仙鹤山位于镇南2.5公里处,高约百米,传说仙鹤在此驻足,故得名,上有“魁星阁”。旧时举子多来拜访,以求功名。龙子山,因形状像龙,四角各有四大温泉,冬不结冰,大旱不枯而得名。四姑山位于镇东4公里处,山有4峰,故名。山上有先民观察气象的天文台遗迹。传上古春分、秋分时节,先民们祭太阳神,在今大寺村东祭台上,早上观日,看到太阳从三峰中升起,于是发明了图像文字“日”“月”“山”,同时期形成了早期的节气概念,用节气引领农业生产。这就是今天春分、秋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