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庄镇地处日照市东港区西部,南接岚山区黄墩镇,北靠五莲,西面是莒县,境内自然风光怡人,峰峦叠嶂,山清水秀,人文底蕴丰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旱陆码头”之称。域内交通便捷,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200多个山头逶迤相连,其中与莒县、五莲交界处的峤子山海拔657米,是东港区最高峰。境内有大小河流10余条,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尤其是三庄河两岸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将三庄大地装扮得分外秀美。
三庄镇元代设巡检司,清代属观兰乡,民国为三庄区。1958年设三庄乡,1984年设三庄区,1986年撤区设镇至今。 历史上,三庄曾先后易名为“雕龙里”、“刘三公庄”,后简称为“三庄”。
三庄镇是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故里。据《山东通志·古迹》载:“刘(勰)故里在城西八十里刘三公庄”,万历《沂州志》、乾隆《沂州府志》中也都有确切记载。刘勰,字彦和。梁武帝时先后任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后人尊为“刘三公”。据嘉靖《青州府志》载:“刘三公庄县西八十里,梁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故里。”清光绪《日照县志·山水》中载,李崮寨山南为“晨鸡山”,传为刘三公鸡鸣读书处。清代学者丁恺憎《望奎楼》遗稿有关“雕龙里”载:“县西七十里有刘三公里,即其故里也,亦名‘雕龙里’。”
1984年,在三庄以东1500米处的西王家寨砖瓦厂,发现了遗失多年的刘三公故里碑。碑高103厘米,宽53厘米,厚14厘米。碑文为:“公讳勰,字彦和,著有文心雕龙行世,梁通事舍人刘三公故里。立碑时间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石碑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立碑人自称后学,并署有名姓。
三庄镇旅游资源丰富,龙门崮风景区位于镇驻地西北的上卜落崮村西,开发面积2000亩,是一个集登山健身、水上娱乐、休闲度假、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山岳生态旅游景区,有“鲁南海滨第一崮”之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门崮神话传说和民间典故颇多。据说刘勰年少时因家中贫困,常到龙门崮鸡鸣寺中读书,在文心洞静心炼文,后写成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龙门崮山顶处一悬峭壁,其顶端有三块耸立的巨石,形似石门,有一神秘圆洞,就是久负盛名的“龙门”。相传,在很久以前,适逢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上午突然电闪雷鸣,石破天惊,龙门崮悬崖峭壁的三石门徐徐而开,一条巨龙从中腾空而起,这便是东海龙王鳌广,后来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此情景恰巧被山脚处一牧羊人发现,被龙王点击成石,而永远与山相伴。
龙门崮的名字的由来来源于“凤凰落垛不落崮”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天,村子里的人发现从天空飞来几只凤凰,凤凰在崮上空转来转去就是没能找到落脚的地方,最后凤凰只好落在了崮周围的两座小山上休息。村子里的人感到纳闷,崮的上面平整,为什么凤凰非要落到别的小山上去呢?后来,所有从这儿经过的凤凰都没有落在崮顶上。于是,村民求教于在山里修道的一位智者。智者讲了一个故事: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设宴为王母娘娘祝寿,邀请四海龙王及诸神参加,东海龙王因海界与北海龙王挑起事端,在寿宴上大打出手,玉帝大为恼火,于是将东海龙王贬罚至龙门崮下湖中思过99天。民间流传“天山一天、人间十年”。思过期间,东海龙王思念妻儿家人,每天到固顶眺望东海,龙王到崮顶必经的一处山门后人称其为“龙门”。此后村民都知晓了智者讲的故事:“此崮龙门上,崮为门梁框,龙凤虽呈祥,凤不压龙王”。“凤凰落垛不落崮”的传说就流传下来。
此外,龙门崮风景区还有李半仙墓、五姑洞、竖旗山、磙石崖庙、孙悟空学艺、神茶等传说、遗迹等50多个,个个美丽动听,令人遐思。
五姑洞山位于三庄镇东北部,海拔391米,山势险峻,峰顶有一古井,名“龙泉”,遇旱不枯,井西有五姑洞。相传李睦妹等五位尼姑曾在此修炼,可骑竹竿穿山越洞,终成正果。
三庄镇是革命老区,范家楼村是抗战时期日照县西部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中共日照县委、滨海军区六团都曾在这里驻扎,享有“第二延安”之称。目前,该馆已成为市区红色文化旅游的胜地。
目前,全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龙门崮、太阳山、五姑洞、范家楼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山水名镇”、“天然氧吧”品牌全面打响,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景区沿线规划建设苹果、板栗、甜柿等300多亩,丰富了旅游产品市场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