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7

01/11

14:24:5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涛雒镇

  日照海边一个有着涛起涛落和日落风生的小镇,那里有淳朴美丽的风物和自然氤氲的雾气,那里的海浪会用热情的双手拍打海岸欢迎你,那里的海鸟会用动人的啼叫陪伴你,这就是海边古镇——涛雒镇。

  涛雒镇位居日照、岚山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中间,全镇海岸线长16.5公里。是一个水产业、农业、工业、旅游、商贸、盐业齐全的中心镇。

  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涛雒即为海曲盐产重地,元设涛雒场司令,明、清设涛雒场盐课大使,民国初改称知事。1947年划归涛雒区,1985年改为涛雒镇,以镇政府驻地村得名。涛雒立村始于西汉,因隔河与南店相对,曾名北店,后以濒海,潮汐涨退,流水洛洛改为涛洛,洛通雒,亦名涛雒。《辞源》“涛”条下:“大浪”。雒,洛字古作雒,洛洛是水流下貌。涛雒濒海,古时涨潮波涛汹涌,海水直逼村前,船可入内,潮退则流水洛洛。“涛雒”,二字正合此貌。

  涛雒的发迹,也经历了一个从“盐”至“运”、再到“商”的过程。因历代王朝都严厉控盐,明清实行严格的“民制官督商运商销”制,“官盐”与“私盐”差价太大,贩私盐是暴利。这一方面诱使当地灶户铤而走险贩私盐;另一方面,腰缠万贯的盐商在涛雒街头来来往往,住店、雇工、吃喝……时间一长,潜移默化,这对一方经济结构及当地人为人处事观的影响不可低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运渐开,从涛雒口到栈子新口(即旧张洛口)“估客(商人)云集、货船萃焉”,各路商贾纷纷而来立字号、开当铺,使涛雒逐渐发展成日照南部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被龚自珍称为“海内最富”的山西客商把触角伸到涛雒,盖了三幢二层36间原汁原汤山西风味的木板楼房,开起了当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山西客商张元资又在涛雒十字街口西北拐角操起同一行当,号“德元”。

  清咸丰年间,当地人丁开轩立“广记”商号,主要收购土特产品,成为涛雒最大的商号兼地主。与此同时,清咸丰六年(1856年)开张的“裕源”商号的名牌产品“裕源”京冬菜,畅销北京、上海及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光绪年间,又兴起“协记”、“同生”、“益昌”等商号,外运土特产品,进口布、米、面、糖等日用百货。

  民国初年,涛雒已发展到轮船行、银行、土特产业、百货和中、西医药业等店铺12家。这其中以“恒记”为最大,拥有资金60万银元。1920年,丁廉泉开办了日照县第一家私营银行——“汇昌银号”,在临沂县城和巨峰镇西门里下设“汇通银号”和“汇丰银号”,票券号头分别是“汇昌银号”和“汇通银号”,票券面额一元,背面印有丁廉泉的半身像。除在临沂发行外,“汇昌”专设一人用大洋、铜板到临沂兑换“府票”回日照流通。1930年前后,涛雒商业达到鼎盛,名声之大,盖过县城。最兴隆的有十大商家,仅号称“四大记”的“广记”、“协记”、“永记”、“恒记”的资本总额即达210多万银元,垄断了整个鲁南苏北的土特品购销。

  涛雒名吃众多,羊肉面条久负盛名,是日照的传统风味面食之一。涛雒羊肉面馆,最著名的有高家和黄家面锅。清朝末年,涛雒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高、黄两家办起了饭馆,创出了“羊肉面条”的名吃。涛雒羊肉面面色白,弹力大,麦皮薄如纸透明发亮。羊肉汤,清澈透底,汤肉分明,清香扑鼻,俗话说:“吃了涛雒羊肉面,甭再围着天下转”。

  涛雒镇风景优美,沿海有千亩防护林,万亩天然贝类生长区,有青山、碧海、蓝天、金沙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令人向往。

  位于涛雒镇南的天台山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天台山因《山海经》中的记载而得名。《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天台山主峰海拔258米,面临大海,是观东海日出的最佳位置。风景区环绕在群山之中,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山下河流交错,稻田纵横。天台山上有羲和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太阳神陵遗址、女巫墓、祭祀羲和与女娲的老母庙和老母洞、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女娲补天台与神鳌、天然东方神龙、魁星阁遗址与独占鳌头石刻、忘忧谷、秦始皇赐名的望仙涧、东方朔记载的东方玉鸡等众多遗迹与传说。天台山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曾经吸引无数历史人物和文人墨客到此驻足。天台山主峰南侧留有姜太公避纣时的太公台和太公崖。秦始皇东巡琅琊时曾三次到天台山祭祖求仙,并将汤谷南侧的山谷赐名为望仙涧。大荒居士应东海居士之邀前来天台山汤谷做客,酒后雅兴大发,曾挥毫写下“汤谷汤汤汤汤汤谷东海外羲和祀日石为神”的上联,东海居士随声和之写出下联。可惜下联失落,至今无人能补。天台山主峰北侧的东方神龙总长约100米,其头20米,身65米,尾15米。龙头上有泉二,深不过半米,径不足5尺,但即使大旱之季,泉水也常年不涸,世人异之。寿星彭祖游历天台山饮此泉水后留下“登斯山断七情身已是三界之外,饮此水净六欲心不在五行之中 ”的对联,横批是“再来一瓢”,并赐名神龙泉。龙头上两泉形似龙眼,一只圆睁,一只微闭,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昔有东方文殊写到:“睁一只眼看破红尘乃知烦恼自从心中出四大皆空万事需随缘,闭一只眼参透禅机方能平常之心对世界三省其身六根得清净”。而南郭先生则曰:“睁一只眼看斗转星移绿水青山风花雪月世上无限美好事,闭一只眼听松涛海浪莺歌燕舞男唱女和人间多少天籁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