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7

01/11

14:30:3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高兴镇

  历史悠久的日照市高兴镇是远古尧王文化所在地,这里青山绿水、四季分明,民风淳朴、遗存丰富,文化底蕰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东邻日照开发区奎山街道,南与日照海洋城接壤,西与巨峰镇毗邻,北依日照市区。北部山峦翠岭东西绵长,果茶林木繁盛;山下河流纵横交错,川原稻谷溢野。村落围绕镇中心依势星罗棋布,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鲜明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高兴镇名字由来已久,在宋代乡属进贤村。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县教谕薛谦在《高兴埠龙王庙碑记》中记道:“日照县治之西南三十余里乡属进贤村,名高兴王祠,于是宁在焉,营建之初前金大定之五年也……”。据传原祠有御制碑一座,上记高兴和尚建祠,祠香火旺盛,后规模扩大成为庙群。高兴功德无量,108岁圆寂火化,弟子怀念,乡人追思,把进贤村更名为高兴乡,乡域名一直延续至今。

  位于高兴镇的尧王城遗址是国家一级文化遗址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发现于1934年。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3.5米,最深处可达6米,目前已发现铺有基石的城垣。文化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址比两城遗址大得多,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可能是尧王古国的都城。

  该遗址发掘发现的土台式、土坯式建筑形成和建设奠基,是全国龙山文化时期首次发现。考古专家认为,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造房不仅规划布局十分考究,而且房屋建造具有突出特色、风格和技术,这对研究我国建筑形式、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92至199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炭化水稻的颗粒,这是当时唯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实物证据。该遗址还发现了若干方向不一长约1.6米,宽约0.8米,深约1米的长方体粮屯。

  遗址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有泥质和夹砂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陶器的主要器类有鼎、罐、盘、杯、盆、器盖、纺轮、镞、网坠等。陶器多饰有弦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划纹等,并普遍采用快轮轮制而成。陶器中以火候高、陶质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泽的蛋壳陶最为精致。彩陶的发现,填补了日照市及鲁东南沿海龙山文化陶器的空白。特别是在龙山文化大口尊陶片上发现的陶文极为重要,这是继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陶文和邹城丁公发现龙山文化陶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

  自金代高兴和尚建王祠扩建庙宇,举行庙会衍生寺集,应运产生了说书艺人的书场,并成为鲁苏书会所在地。每逢庙会或集日,周围四五十里的群众,蜂拥前往高兴,各地说书艺人也利用这个机会,蓄力献技艺。说书人来自各地,曲艺调牌和曲目话本种类繁多。河北、天津、济南、北京、邳州、淮北、临沂等十几个省市地区,也有本乡本土。曲艺种类大致有河南坠子、京韵大鼓、洪泽湖渔鼓、山东柳琴茂腔、江南之弦、东昌府快书、历下竹板、数来宝、天津相声、凤阳梅花大鼓、日照评书、口技十几种。艺人们像打擂台一样,竞相亮相,施展才艺。

  镇北五峰翠岭相连。九泉山上有望海寺,与建于唐代,有三层木结构望海楼,可以观海上日出,领略“前开唐中,弥望广潒。”前人游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白云山坳有白云寺,与有清代同治年间淮将刘铭传镇压捻军的碑记,上有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昭问以诗作答》诗句,有旌表彰显功名德行的旗杆山,有大清皇制敕文碑刻。

  向阳山下向阳村是工农作家王安友的故居,他曾根据家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创作《李二嫂改嫁》、长篇小说《战斗在沂蒙山》《海上渔家》和一些儿童作品。

  镇驻地南范家村,有1904年癸卯学制的高兴乡高等小学学堂旧址。1932年郑天九和牟春亭多次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发动日照共产党暴动。让一大批学生分别进入国民党57军111师由谷牧地下领导的667团、668团宣传队。

  跨入新世纪,高兴镇努力借助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强镇,实现文化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飞狮夺球”“编蓑衣”“民间歌谣”“木版年画”“高兴花棍”等5项。其中“飞狮夺球”是高兴镇冯家庄村杨淑学老人的一门绝活,它的表演性质与提线木偶有相似之处,形式上却与之有很大不同。它是将两只狮子用绳子悬在一个横杆上,舞者一只手控制一只狮子,通过手中的线控制狮子做一些蹲、翻、跳等动作。狮子的嘴巴中有一个钩子,节目的最后会钩住球,将绣球分开,同时里面的条幅就会展开。

  上世纪40年代,老人的父亲从当时在此村行医的江湖郎中手里学得此艺,其父又将此艺传与他手。之后,杨淑学老人又在细心研究揣摩的基础上对道具、动作加以改进创新,终于形成今日之面目。“飞狮夺球”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是独家,已成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