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七十二峰,山山相连,峰峰相望,在这里孕育出许多神话传说,当地民间世世代代流传,其故事真善美的精髓,也就被后人所模仿、传承,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山里人奋发进取。
“龙石晒字传说”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山脉奇特,站在500米处远观,整座山像一条巨龙,一块完整的巨石似高扬的龙头昂首向西,想象中的龙身也是一岭完整的石山,只是几经风化龙身石便有了很多裂纹,存泥沙裹雨水,落树种而发芽成荫,这样以来却使人产生了一种幻觉,放眼一望,恰似一条石龙从山间林中穿行。更神者是在石龙的尾部,那里有一块开阔的石硼,石硼的北边,突兀起高有丈余神似花鳞斑斑的龙尾,逼真得着实惊人。就是在这块开阔的大石硼上,曾经发生了一段令秦始皇称道的故事,并由此获金口御封“龙石晒字”。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黄姓兄弟三人,因连年战乱,从都城逃出,辗转来到"仙山之祖"昆嵛山定居下来。
黄氏兄弟居深山,远离市尘,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倒也安宁、快活。他们早年识得一些字,因此,闲下来时,常爱写写画画,并以诗文字画教育子孙后代。那时还没有纸笔,他们是用树枝蘸着草木灰,把诗文写在树叶树皮上的。天长日久,他们便留下许多树叶树皮字画,并经常拿出来阅读观赏,为了防止这些用绳索连结起来的树叶树皮字画霉烂。每逢风和日丽的时候,兄弟俩便把字画放到大石硼上去凉晒。
一天晚上,黄老大一连三次梦见猛虎进山,拖走了孩子,抢走了诗文。醒来后,六神无主,心惊肉跳,老觉得凶多吉少,便找老二商量,赶快逃离此地。恰好第二天是个好天气,正好晒诗文,便合家老小一齐动手,把诗文搬到石硼上去晒,准备带走。
时近中午时分,一切太平无事,黄氏兄弟才安下神来,消除了疑虑。一边翻晒诗文,一边领着子孙诵读。密林深处,不时地传出一阵朗朗读书声。
突然,山西一阵尘土飞扬,刀枪剑戟席卷而来。黄老大大喊一声:"不好!"全家老小,顾不得回家收拾衣服粮食,急忙抢起晒着的诗文字画,慌忙逃走了。
你道来者何人?原是秦始皇同丞相李斯东巡路经此地,他们要到这东海仙山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见此处山峰峥荣,云雾缭绕,古树参天,如同仙境,便下辇步行,来到茅屋前。但见屋内空无一人,衣食之物完好有序,断定这里的人离去不久,于是派人寻找村夫,打听可有长生不老药。
黄氏兄弟妻子儿女,被秦始皇的兵将捉住,带到秦始皇跟前。丞相李斯见村夫不拿衣服粮食逃走,却背着树皮树叶,顿生疑心:"你们为什么不带衣食之物,却带这些东西?"黄氏兄弟答道:"衣服可以织出来,粮食可以种出来,诗文失落是找不回来的。"李斯不相信山野村夫会识字,追问他们是不是想把仙丹妙药藏起来,欺骗始皇帝。黄氏兄弟方知天下归秦,从容答道,武可治国,文可安邦,怎能用富贵贫贱作为衡量识不识字的标准,不信,你们看看。李斯拿过树皮一一翻看,果然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字。字迹隽秀,行垄清晰,不知花费了黄氏兄弟多少年的心血。李斯看后,暗暗吃惊,便递给秦始皇观看,始皇帝看后连声称赞:"尔等龙石晒字,难能可贵。"从此,此地便得名为"龙石晒字"。后来据说秦始皇登文山,设召文台召贤纳士时,还召见了龙石晒字的黄氏兄弟,并要把他们带进京城做官。黄氏兄弟过惯了世外桃源的清静日子。说什么也不肯从命。兄弟二人又回到了龙石晒字。并且把新居之地称作“龙石晒字”,简称“晒字”,曾为公社、乡、镇名称,村名延用至今。
黄氏兄弟没有跟秦始皇进京做官,大概是真的。现在的界石镇晒字村,确有不少始黄的。只是他们从来不炫耀秦始皇曾召见过他们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