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宋村一带就人丁兴旺。考古发现,昌阳古城方圆一里多地,北依昌山,南傍昌水。昌山上有“巨神龙祠”,求拜灵验。几经兴衰,神龙曾移到东南方的柘阳山。至明末清初,昌山又现龙形,改名回龙山,香火再旺。
出世
相传,明朝弘治年间,柘阳山后郭家有两口子,汉子姓李,老婆姓郭,日子过得不强。中年以后,膝下仍无子女。两口子外出要饭儿,走到昌山脚下的山东村。山东村东是一马平川的泊地,家家户户小日子都过得殷实,人也恩实。李氏夫妇老实厚道,山东人都不下眼看待。见当地人心眼儿好,地场也好,李氏夫妇就不想着走,帮这家干这个,帮那家干那个,慢慢儿都相熟了。在大家的帮助下,夫妻俩在村西北角儿盖了三家草房,就住了下来。
有年三月,李妇郭氏上东河洗衣裳,看见树上结儿个李子比鸡蛋还大。心儿寻思:刚开春儿不该有李子,不管怎么的,摘下来吃儿它。一吃,滋味好得没法说,不单单细甜细甜,还浑身都溜熨帖。打这个根儿,还就真的有了。
过了一年零三个月,在六月初八这天傍亮儿,李妇生了个男孩儿。老年得子,两口子美得不得了,早把名儿找人给了,叫李丕昭。
这个李丕昭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生下来又不哭也不闹,光咂奶子。见风儿就长,很快就长到三尺多高,头上长角,身上长鳞,腚上还长儿个尾巴。白日看不着他,一到下半夜儿就来家奶他妈。一奶,他妈就昏过去了,把他爹气得不行。
有天黑晌,李老汉磨了一把锋快的镰,直瞪着眼不睡等着。下半夜听见有动静,他下炕点着灯一看,一条大龙头拱的老婆怀里,尾巴搭拉的梁上。李老汉气的眼珠子冒火,拿起快镰,“嗖”的一下,把龙尾巴砍掉了。痛的大龙一把抓起李老汉摔的南部大海里。
李丕昭懂事以后,小伙伴都不愿和他一堆儿站,骂他是秃尾巴子,笑话他没有爹。他没有面子也挺冤,家去告诉他妈。他妈就把来龙去脉说给他听了。他一听,直着赶儿后悔,不该当初不懂事。二话没说,驾着云彩,他就奔向南海去找他爹。翻过来覆过去,找遍茫茫大海,连他爹尸骨的影子也没找到。
从此,他忍受着丧父的痛苦,孝顺母亲,从不惹事生非。虽然他长相怪异,但懂事明理,村里人都喜欢他。
因为找不到李老汉的尸骨,所以回龙山和柘阳山上都不曾有过李老爷他爹的坟地,而只有“龙母坟”。
得道
从小儿没有了爹,母亲岁数也大,李丕昭捞不着上学念书。可是他很灵性,管么儿一学就会。疃里有个识字的人,看他可怜,就叫他帮扶自家干点活儿,供养他和他妈的生活,闲下来的时候,就教他读书写字儿。
有一阵天干,这天日头明晃晃的。这位先生得去教书,就叫李丕昭把园浇浇。他就说:“今儿别浇园。”先生说“头晌把园浇了,过午晌儿帮扶我打场,黑晌我再教你字儿。”他说:“先生你别耽误啦,今儿晌午溜儿就下大雨。”先生心里寻思别和个孩子一般见识,没喜理他。傍晌的时候,果不老然下起了大雨,直下得沟满壕平。这位先生就越发对他另眼儿相看。
朝后,一遇着看天气的事儿,这位先生就问道李丕昭。李丕昭也实不相瞒,一说一个准儿。先生就更喜欢他,把自家的知识一股脑儿地交给他。慢慢的,先生觉得自家教儿穷肚子啦。李丕昭上知天事,又聪明好学,肯定不是个凡人,可别误了他的前程。想到这儿,他就教在京城做官的儿郎把李丕昭领儿去,介绍给张天师,先是打杂儿,后来学道。
一天,工部尚书丛兰去拜见张天师,见李丕昭长得灵怪,就问其故。张天师一说,丛尚书很是惊喜,对李丕昭说:“小老乡儿,你这么点儿就出来,不想家吗?”“怎么不想!”丛尚书面向张天师说:“我给小老乡儿求个情,你准他回家看看他妈。”张天师自然答应,:“功课也要紧,你巳时走,午时回。速去速回!”才一动身,就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刮得天摇地动。张天师赶紧把他召回来,说:“你这样走法可不行!”“一共一个时辰,不这么走,我家不去,也回不来!”“那给你两天吧,一天去,一天会。”李丕昭就顺着沟河湖海和风细雨地回老家看了母亲,又回了京城。
有一年,丛尚书要回家祭祖。李丕昭知道后,就对丛尚书说:“你对我有大恩大德,无以回报,到时候送你一把伞遮个阴凉。”启程时也没见着他来,丛尚书心想:小孩子说话没有准儿,不可当真。就上路了。一出门,艳阳高照,天上一朵彩云遮着轿,轿行云行,轿停云停,一直罩到文城。下轿刚走进家门,彩云消散,晴天一声霹雳,大雨倾注。丛尚书恍然大悟:小老乡送的是天伞呐!
李丕昭的道法被传得活灵活现,越传越神,在京城也广为流传,连皇帝也有耳闻。张天师和丛尚书都不敢沉默,怕落得个欺君杀头之罪。于是一个举荐,一个保奏,让李丕昭面见皇帝。皇帝自然乐得一见。李丕昭一路走来,风雨交加。到了大殿,不见李丕昭,但见一条少尾巴的巨龙闪现出来。皇帝惊叹道:果然是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龙王。
成神
受到皇帝的册封,也修成了正果,李丕昭就离开了京城,到江河湖海去巡查。看看各地都相安无大事,就是东北一条江里有一恶魔作怪,沿江百姓深受其害。李龙王决心为民除害,就托梦给沿江百姓:这几年江水泛滥,那是白蛟使坏。我是山东的李丕昭,要和他打仗,因为我的尾巴没有了,只能打个平手。开战的时候,请父老乡亲帮忙。要是看见黑水,倷就朝江里摔饭儿;要是看见白水,就是白蛟占了上风儿,倷就朝江里扬白石灰。这么样儿,我就能打败它。
到了开战之日,沿江百姓都挑着担子,一头儿是大饽饽,一头儿是干石灰。来到江边为李龙王助战。李龙王与白蛟打得难分难解,不相上下。人们一看是黑水,就撂大饽饽。一看是白水,就扬白石灰。一直打了三天三夜。老李得到百姓的支持,越战越勇。白蛟作践人民,又饥困又疲劳,眼叫白石灰呛得也睁不开,终于被李龙王打败。据说白蛟被东海龙王收去,改邪归正后又被派到四川的白龙江。人们为了纪念李龙王战胜白蛟,将他们打仗的这条江命名为“黑龙江”。
黑龙江一带的人们都知道李龙王的故乡是登州府文登县山东村,不仅对秃尾巴老李敬若神明,就是对他老家的人也刮目相看,当作正义的化身对待。伐木工在江里放排前,都要先喊一声,“有山东人吗?”伙计们齐声回答:“有!”然后开始放排。摆渡客人的船老大开船前也无一例外地先喊一声,“有山东人吗?”要是回答“有”就开船;要是没有回答,就等着。一遭,有个刚去东北的山东人要坐船过江,渡船上已经坐了老些人,船就是不开。船老大就喊:“船上有山东人没有?”这个老伙计怕人家知道他初来乍到受欺负,就没放声。过了一会儿,船老大见还是没有山东人,就说:“各位老客都脱鞋看看,有没有小拇脚趾头长双脚趾盖儿的?”据说,凡是山东人都是小拇脚趾长两个趾甲盖的。这个老伙计一看自家果不老然是两个小拇脚趾盖儿。但他不懂当地的规矩,怕别人加害于他,还是不肯答应。没旰儿,一只猫头鹰落的桅杆上,他一看就开口骂道:“你个熊婢养的丧门鸟儿,紧儿滚!”船老大一听他骂“婢养的”,知道他是山东文登人,就喊了一声:“有山东人了,开船啦!”
李龙王对家乡更是一往情深,恩爱有加。一直护佑家乡免受灾祸,力保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由于经常被外派,家乡有时发生旱涝灾害,他都忧心如焚,急得不行。家乡百姓也对他厚爱敬重,将他出生的昌山改名回龙山。清初,在回龙山建了龙王庙和龙母庙。道光年间,知县欧文向道光皇帝为李龙王讨得个“溥惠佑民”的封号。农历三月初二被定为龙母诞辰,每年这一天,近至方圆百里以内,远到东北三省的民众都来赶山会,为龙母庆寿,多时达数万人,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山会持续270余年,直到1940年日军入侵宋村才告终止。但六月初八日,李龙老爷过生日,农家户户蒸大枣儿饽饽祭祀的习俗沿袭至今不衰。
六月初八这天,只要没有外派,李龙老爷都回家过生日,一路走来,给家乡带来雨水。文登,特别是南部,这天都下雨,至少也见雨星儿。只要下雨就风调雨顺。要是不下,肯定是李老爷外派没有功夫来家。后头儿,他一般在十三日抽空儿回来。要是实在没空儿,这年一定大旱。有谚语为证:初八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半伏干(旱)。因为有龙神——龙龙老爷的护佑,文登的雨水比较均匀,很少发生大旱或大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