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历史悠久,古曰般阳,是古东夷部落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齐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深度挖掘般阳古城优秀的历史元素,使其融入当今的地名文化建设、地名命名管理,体现淄川悠久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已经成为众多地名工作者和爱好者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试从淄川地名的历史沿革溯源,就淄川地名命名与管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淄川古地名的历史印象
(一)地名主体建筑精致,命名考究。般阳故城城垣旧志记载:淄川土城,四门各有其名,东曰迎仙,南曰迎熏,西曰迎清,北曰迎恩。四门之外各建一古桥,西关桥谓六龙桥,南关桥谓灵虹桥,北关桥谓济川桥,东关桥谓迎仙桥。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10年)知县杨武重修,将城规制如龟,故曰龟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将土城改建石城,设四门:东内曰黉山,外曰书带;南内曰甘泉,外曰淑圣,西内曰孝水,外曰沙堤,北内曰万年,外曰拱极。同时,县城园林众多,据旧县志记载:“淄邑当万山之中,孝水与般萌会之,登山临水莫此为便,稍加人力辄为园林”,有石隐园、拱玉园、侯仙园、载酒堂、仙洲园、活水园、万绿园等。
(二)地名设置富有特色。古时淄川的地名、街道名称大都有一定的说法和来历,比较能够体现历史特征。主要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城区街巷多以走向和位置特征命名。比如,古代城内直通四门主街道有三条:一条是贯穿全城东西大街,分三段,名为“进士坊街、十字街、城隍庙街”;一条是直通南城门,名为“泮宫街”;一条是直通北城门,名为“绣豸(zhi)坊街”,后俗称通济街。二是古老的地名较多。96.1%的村都是300年以上的老村。三是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多。明朝年间,因战乱境内人口稀少,从山西迁来大批居民,为怀念家乡故土,村庄多由迁民大户姓氏命名。如“袁家”、“杨家”等。四是反映当地地理特征的地名多。如“马陵”、“翟家崖”等。
(三)充满人文气息。县城的建筑、街巷、景点命名大都与历史名人有关联,有着动人的历史典故,人文气息浓厚,给这些死的建筑赋予了灵魂。例如,气派非凡的牌坊群,大都系明清两代本县名门望族、功名显赫者所立,在牌坊中流传着不少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典故。“迎恩坊”,传说是明代天启四年,在京为官者张至发所建。张至发系淄川人,曾任首辅大臣数年。每逢来山东巡视,都亲临淄川探望乡亲,并召集地方官员在“迎恩坊”下传圣旨。从此“迎恩坊”处成了淄川文武官员迎接“圣旨龙恩”的地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鬼谷子曾隐居黉山,讲学授徒,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在此潜心求学,为日后四人成就一部辉煌的战国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黉山鬼谷洞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所军事学府。
二、淄川现代地名命名趋向
近几年来,淄川区认真落实地名管理有关法规,不断加强地名管理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地名命名工作逐步规范,已命名道路150条、居民区47个、广场3个(柳泉、通乾、双凤)、大厦3座(正承、汇丰、鸿泰)。拟调整起止点道路23条,调整范围的居民区14个,未命名的道路25条、居民区12个、广场4个(文化、吉祥、般阳广场、般阳乐园)、大厦1座(中海)、体育场1个、公园9个、桥梁19座。二是地名标志设置趋于健康发展,城区72个社区、48个村、59个居民区、175条道路,按照国家标准制作安装标志234块;公安部门对城区所有社区和已命名的47个居民区楼牌、单元牌、门牌都已按规定进行了安装;三是地名公共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建立了淄川区国家地名数据库,已录入地名信息3810条,开通了地名网络和地名查询热线,为方便群众,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一)道路地名管理工作。为保持地名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对区政府已行文公布的道路名称,不再重新进行命名。如:“松龄东路、松龄西路、般阳路、城里大街等,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知名度高且已深入人心的,仍然保留原有名称。对已命名需延长的淄矿北路、鲁泰文化路、建设路、留仙湖路等23条道路进行起止点调整。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群众已经习惯,但起止点不明确未命名的淄城路、淄城东路、西关大街3条道路进行命名。对新规划未命名焕山路、马莲山东路、马莲山西路、白庙路等25条道路进行命名。
(二)城区居民区地名管理工作。淄川区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居民区建设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新建的居民区、商住楼等建筑物,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未经区政府批准擅自给居民区、建筑物等取名,出现了随意取名、名称不规范等现象。为进一步加强城区居民区、商住楼等建筑物命名管理,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杜绝居民区、商住楼等建筑物随意取名的现象,对城区已建和规划的居民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命名,对不符合要求的居民区名称不予采纳。对已命名的群众公认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已使用的47个居民区名称予以保留;对12个未命名、但群众公认、且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已经使用的含义健康、符合要求的居民区予以规划命名。
(三)城区大厦、广场、体育场、桥梁、公园地名的管理工作。道路是城市的骨架,而大厦、广场、体育场、桥梁、公园绿地是人们购物、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大厦、广场,以单位名称和地理位置命名。参照外地经验,对高度在30米(10层)以上的办公楼、商住楼、综合楼等命名为大厦,如正承大厦、汇丰大厦等。广场是指有大面积空旷平地,可供人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如柳泉广场、双凤广场等。
2.体育场、公园为居民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大面积空旷绿地和各种设施、且能开展各种活动的场所。以自然地理和功能来确定名称,如鲁泰体育场、留仙湖公园等。
3.桥梁名称的确定,以历史传承人文、自然地理实体确定名称。如六龙桥、西关大桥、般河桥等。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地名工作调研,我们发现在城区地名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
(一)地名公众意识相对滞后。淄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淄川的地名都依历史渊源设置,富有人文气息。与之相比,现代淄川日新月异,“聊斋故里、鲁中商城、建陶名城”应为淄川的名片。而在淄川的地名命名中没有很好地彰显出这三张名片,公众对地名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在地名取名的过程中,多以企业名称取名或一味求大求洋,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造成了名实不符,违背了国家地名管理条例,导致地名命名混乱。与此同时,对地名法规、地名文化宣传不够,人们对地名命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
(二)地名命名、更名存在不规范因素
一是我区于1989年出台《淄川区地名管理规定》(川政发[1989]号)已二十多年了,已不适应当前的地名管理工作;二是地名冠名隐患多,我区现有16条街路实行冠名,冠名前后,居民户籍、身份证、房地产证、工商税务证等都要变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
(三)地名标志设置不足。城区地名设标只是部分主要干道设标,但乡镇地名设标不足。不同程度存在标志不符合标准、数量不足、布点不合理,不便于公众使用的不合理因素,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地名标志服务功能的发挥。
四、当前地名工作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淄川地名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有的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看,地名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现试析如下:
(一)国家地名法规建设没能与时俱进。成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至今未曾修改过的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作为开展地名管理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开展地名管理工作中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名管理机构、职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名管理工作对象内涵和外延更是发生了显著扩展,比如说《条例》中规定全国地名主管机构为中国地名委员会,如今该机构早已撤并,地名管理主要职能划给民政部,地名范围从以前政区、道路名称为主扩展到政区、道路、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名称为主,地名规划、地名公共服务、地名标准化、地名信息化等新手段和新技术成为新时期地名工作重点,而地名行政管理职能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约束,由于现有的《条例》、《办法》对地名管理审批程序、执法主体、违法责任都未做出必要规定,以致造成地名管理工作监督乏力、管理无据等被动局面,导致地名命名随意、一地多名、重名以及不使用标准地名、损坏地名标志等现象普遍,不仅给人民群众出行、交往带来不便、造成损失,同时,也给抢险救灾、测绘、户籍管理、地籍登记、房产登记、邮政通讯等等政府部门管理带来诸多问题,损坏了政府形象。
(二)地名命名管理体制不够理顺。在城市建设中,地名命名与其他相关部门还没有完全协调起来。往往是项目立了,规划局也规划了,城建部门也出具建设许可证了,大楼盖起来了,房子开始销售了,才到民政部门办理命名手续,最终造成了命名滞后的现象。有的从立项到建设再到命名,建设单位和产权单位使用的名称不一致,造成了一地多名和同音不同字的混乱现象。
(三)地名管理队伍力量弱势。主要是地名管理工作机构弱化、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建立各级地名工作机构以来,地名工作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壮大,通过老一代地名工作者们的传帮带,地名工作队伍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近几年来,随着行政事业机构改革调整,地名机构、编制配备出现弱化。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现有地名队伍中“老同志不懂计算机技术、新同志缺乏地名专业知识”,结构性人才断层现象越来越明显,地名队伍复合型人才缺乏成为地名管理工作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五、几点措施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今昔对比,尽管现代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经济日益繁荣发展,但地名命名远不如过去考究,显得逊色于古人。对此,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地名管理机制,营造强大合力。地名规范是做好各项地名工作的基础。加大对地名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贯彻落实地名规范和技术规范,是当务之急。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淄博市地名管理办法》的即将出台,修订出台《淄川区地名管理规定》,使地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与时俱进。成立淄川区地名委员会,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挖掘社会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地名委员会来解决部门间的议事协调,从而达到理顺关系,聚智聚力,共谋发展的目的。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广泛开展地名法规宣传,增强公众的地名意识。
(二)完善地名命名体系。为了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优化地名环境,提高地名文化品位,严格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及时命名新地名,稳妥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根据我区城市规划和城市地名规划,决定对淄川地名进行调整规范。
(三)完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根据上级要求,完成淄川区地名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为地名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加大设标力度,到2011年底,全面完成城区和镇地名设标任务,并积极拓展农村设标工作,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地名标志体系。研究探讨多种形式采集地名信息,扩充数据库和触摸屏的信息量。结合区划调整,制作新的淄川电子地图和出版淄川政区图和城区图,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大力开展地名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大力开展地名文化研究和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我区历史悠久和地域地名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以政区、聚落、建筑、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实体、丰富的地名词语文化、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较独特的地理文化景观、较鲜明的乡土文化内涵等名称为重点,加大对地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充分发挥地名历史文化鉴古知今、古为今用、服务社会、城市名片的作用。突出做好《淄川地名故事》的搜集、整理,拟于2011年6月出版《淄川地名故事》第一辑,为弘扬地名文化,促进地名管理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