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7

01/10

14:31:54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古镇都村

  古镇都,位于栖霞城北五华里处,文水河之北,凤彩顶之南,村东是城区最繁华的霞光路,村西是北通烟台南至莱阳的迎宾路,烟台的母亲河——白洋河与迎宾路并行北去汇入烟台。

  古镇都原是蓬莱所辖的阳疃镇所在地,建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栖霞县志》载:“唐为蓬莱之阳疃镇”。《登州府志》载:“阳疃镇,唐时置”。金天会九年(1131年)伪齐刘豫析蓬莱之阳疃镇及莱阳北境一部分置栖霞县,在此设都司衙门。金栖邑令李惠诗文曰:“潇洒栖霞县,区分十五都。”阜昌五年(1135年),即建县后三年,县城南移,这里便成了一个村落。元末明初,战乱纷起,民不聊生,阳疃镇的历史文化湮灭于历史尘烟中。后来,林氏和衣氏相继迁来居住。人们只知这里曾有过一个古镇,设过都,为纪念这段历史,遂取村名“古镇都”。

  这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享有“中国北方民间小故宫”美誉的牟氏庄园即座落于此。古镇都闻名天下,源于清朝时一个大地主——牟墨林,他创建的“牟氏庄园”(又名牟二黑子地主庄园)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祖籍湖北公安县,始祖牟敬祖于明初出仕途栖霞,择定古镇都村居住。其后裔仰仗其势,广敛钱财,至清末民初,牟氏家族的家业进入鼎盛时期,土地达6万亩,山岚12万亩,年收入330多万公斤,一度成为富甲胶东,名扬齐鲁的大地主。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经过历代修建,直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两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耗白银达42万两。纵观重重四合院相叠,横看条条通道相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内立体建筑多属二层楼房,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庄园建筑鳞次栉比,富有特色,色彩斑斓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三大怪”建筑更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烟囱立在山墙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个小小楼阁,凌空耸立,别具特色。

  俯视整个庄国,布局为三组六院,各组一至三院不等,均呈四合院结构,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气势恢弘,蔚为壮观。日新堂”“西忠来”“东忠来”并排三院南北纵贯。各院四至六进相间,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宅仪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整个庄园四合院重重叠叠,井然有序,房舍疏密有致,鳞次栉比,浑然一体,做工精良 造型朴实,既呈现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又展示了牟氏家族的豪华。

  牟氏庄园建筑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集南北建筑之大成,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专家学者誉为“传统建筑之瑰宝”“百年庄园之活化石”“六百年旺气之所在”。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牟氏庄园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民俗文化 、农耕文化资源禀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有机结合,2012年喜获“山东最佳文化旅游景区”。它吸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优秀建筑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明末清初社会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牟氏庄园则是清朝晚期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

  2008年电视剧《牟氏庄园》开播,起伏跌宕的剧情、浓浓的胶东地方风情和厚重大气的北方庄园特色,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观众。袁立饰演的当家人姜振帼人物光彩夺目,为庄园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令“牟氏庄园”与“古镇都”一并闻名于天下。

  古镇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是1300余年,实质上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了。1976年春,村民郑仁芝在村北整地时捡到一件石刀,考古专家李元章听说后立即深入调查,发现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1978年古镇都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端被牟氏庄园所压,西距白洋河500米,东北紧靠凤彩顶,东西宽155米,南北长165米,总面积25600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以及房址和墓葬。并认定在牟氏庄园的地底下,还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可以想象,那时凤彩顶上麋鹿成群,文水河里游鱼穿梭,岭间河畔活跃着一批身围兽皮、手持弓箭的人,他们或许是这片土地上最早居住的人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