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幽寺村位于镇驻地湖屯村北9公里,陶山西麓。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古迹》载“栖幽寺旧名幽栖寺,陶山西崦,唐供佛而祠”。
该村建于春秋末期(公元前750-公元前252年),越国大夫范蠡(后人称商圣陶朱公)于公元前473年来此,见陶山山清水秀,绿树掩映,山间散居着10余户人家,是幽栖的好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卒于陶。”范蠡浮海出齐,来此经商,历数十载,为通有无,也曾到外地进行贸易,晚年携西施幽居陶山,后卒于此。据传陶山之阳村庄里的陶姓,范姓均为他的后裔。在幽栖寺右侧建有范蠡祠,神祠内原有1米左右的范蠡石雕坐像,有一石碑:“范蠡归湖处,”秦丞相李斯陪始皇帝泰山封禅返回到此凭吊,并题字“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上,孰可比伦”陶山之阴阴的观音洞中石壁上有明崇祯四年(1631)石刻“陶山古越王勾践大夫范蠡归湖隐居处也”。
幽栖寺遗址位于幽栖寺村北一华里处。据史料记载“秦代创建幽栖寺祠,汉代改为幽栖寺。”范蠡葬于这里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于秦代创建了“陶公幽栖祠。”由于到此凭吊、拜谒者络绎不绝,到了汉代创建“幽栖寺”。幽栖寺占地300余亩。遗址地面上裸露着殿宇的房基、八棱石柱、柱础。有“宣和三年”文字的一根八棱石柱,上面为浅线阴刻的凤凰牡丹图案。此遗址曾是泰山西部最大的寺院。是秦、汉、唐、宋几个时期的遗址。由于屡遭兵燹,寺院长年失修,随成废墟。2003年,仁才法师主持重修了大雄宝殿。
民间相传栖幽寺,原有前后两座大殿,可人们只见过前殿,从没见过后殿。
据传很久以前,有叔侄两人在这里一块当和尚。叔叔掌管前殿,侄儿和一些小和尚在后殿念经。有一天,叔叔上陶山采药,在观音洞旁找到了一棵人参。这人参长在石缝里。他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三天三夜才挖出来。他实在累极了,就抱着人参睡着了。猛然间只觉得观音洞里一片金光耀眼,莲花盆托着观音飘了出来,观世音用柳条枝蘸着甘露水往叔叔身上酒,说:“你道业已够,赐你这棵人参,深更半夜熬着吃了就能升成天仙。仙参难得,天机莫露。”叔叔睁眼一看,只见星星眨眼,月亮弯弯,知是观音显灵,便带着人参下山了。
第二天夜里,夜深人静,叔叔悄悄起来,点火熬起人参来。熬着熬着,他忽地起起侄儿来;侄儿从小没了爹娘,跟着他出家当了和尚,如今自己要成仙,何不也带上侄儿呢!想到这里,叔叔便走到后殿,小声叫醒了侄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侄儿一听要他成仙,冲着叔叔磕了三个响头。可他人小鬼大,心里嘀咕着:就算成了仙,他是仙叔我还是仙侄,多少万年后你还是盖着我,什么时候也没头了。等叔叔熬好人参撤了火。侄儿突然指着门外说:“有贼!”叔叔吃了一惊,心想,要是失了盗,就算俺爷俩成了仙,众人还不是说俺带脏逃跑吗?可不能落这个骂名。想到这里,对侄儿说:“你守着这仙参,我去抓贼。”说完冲了出去。
侄儿趁空端起人参汤边吃边喝,又想,我成了仙也得要人伺候我,也得有住的地方,不如把后殿连小和尚们一块带了去。就把剩下的人参汤围着后大殿浇了一圈。
叔叔在前大殿各廊房找了个遍,也没见个贼影子,正在疑惑,只觉得山摇地动,后殿一片光亮,慢慢地拔地向空中飘去。叔叔大声喊着:“侄儿!侄儿!”怎么也叫不应,眼睁睁地年头后殿越升越小,没有了。叔叔气得一头栽在地上,再也没起来。
给叔叔出殡那天,棺材里飞出来个老鹰,至今飞在大殿的上空,不信你听听老鹰的叫声:“侄儿-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