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店镇位于东平县城西北隅,北隔黄河可望三国时期曹子建墓。
斑鸠店镇自商周为青州之域,唐、宋属郓州东阿县,元属东平路东阿县,明、清至民国皆属东阿县境。建国后属梁山县,1985年划属东平县。
斑鸠店镇是历史上的古文化名镇,上世纪60年代从“鸠山”之阳李心海家出土的光滑锋利的石斧、石产、石凿残段证明该镇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即有人类聚集村落,开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又从柏松山汉墓石室顶部所见石刻伏羲盘龙图,伏羲嘴边咬着一条尾巴向上撬的活鱼,即“纲鑑”所载伏羲氏“造书契又结网罟以教民佃渔”。伏羲盘龙图中又刻有耕牛图、月宫蟾蜍图、战车兵马出行图。《东平县志》沿革载:东平是“须句为伏羲氏之苗裔国最古”。据此,斑鸠店镇历史可上溯七千年。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由卫适齐途径斑鸠店,路过“梓麓村”,因长途跋涉非常劳累,便在此村休息,弟子子路却展卷读书,后人为纪念子路苦学勤读精神,将“梓麓村”改为“子路村”。明、清两代,子路村走出秀才、举人、进士计有70名,是斑鸠店镇文风茂盛的大村庄,清代村名为“读书村”。
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政天下大乱,斑鸠店镇人程咬金揭竿而起,在劫皇纲、反山东、三斧定瓦岗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后追随李世民,被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凌烟阁上有名,卒赠骠骑大将军,陪葬昭陵。
元朝以还,境内堂子村人李谦被元世祖召入朝廷议事,李谦给元世祖提出治国十大纲领,元世祖非常满意,钦赐葡萄酒,并封为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朝廷制诰,至元十六年(1275年)李谦升待制扈驾至上都,侍成宗于潜邸,为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四朝元老,致仕归,赠白银150两,金织币及帛各三尺,卒年79岁,李谦在元朝是斑鸠店镇境内最高级的官员,其子李偘官至大名路总管。
斑鸠店镇古建筑遗产丰富。有程咬金国公府、三官庙、三教堂、十王殿、明代凤凰岭道院、明清建筑群、明清古民居等,传北宋时期宋江起义人马曾占据豆山山寨。岱程村汉墓出土有汉紫灰砖、护心镜、汉陶罐、陶瓮、五铢钱等文物计70多件。路村汉墓出土有汉画像石一方,上有大臣出行图、上朝图、耕田图、狩猎图大臣跪拜图等。
明清至民国时期斑鸠店是纹石文化开采地,子路山出花纹石,酷似竹形,纹石有黄地黑纹者,为株成行,纹类竹叶者,色有黄有紫有黑有白,天然之妙。子路村人曾采其纹石琢为桌凳、案几、石础、建筑装饰,子路山纹石一度输出海外。《魏书》土地志载:穀城产纹石,穀城即东阿。《东阿县志》载:“纹石产于子路山。”
六工山唐代建福寺坐北朝南,重修后,山门再现明代山门风格古建筑。建福寺钟鼓楼,让游客重新听到“钟鼓千戚以和安乐”之谐音。建福寺西,子午堂是“中华子午功夫研究会”和“中国禅拳道研究会”所在地,占地6亩,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具有唐代风格的子午堂山门,令人赞叹。
相传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面山上有汉墓百余座,因此山俗称“百墓山”,山下村庄亦名百墓山村,今改为柏松山村。在山体周围开山打石陆续发现一些墓葬,均为汉代墓葬。其中在山东面发现的一座墓已早年被盗,内存淤土,从暴露部分得知,该墓为全石结构中型汉画像石墓。墓室完整,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左右耳室和回廊。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共有10余幅。
建福寺位于六工山南麓,由十二个山峰组成,每两个连成一个工字形,共六个工字形,故名六工山。其后就是著名的理明窝石崖造像。寺庙与其后的造像为同一时期,即初建于长安四年(704年),其后又增修扩建。
据清代《东阿县志》记载,建福寺为“唐武后时所建,金大定间赐额,明正德九年(1514年)僧满学重修。”此说同佛龛石碣的时间一致,且大殿墙壁中砌有金大定(金世宗完颜雍年号)间记述修复此殿和金世宗赐额的石碑。建福寺建筑雄伟,大雄宝殿宽五间,深三间,画栋雕梁,斗拱飞檐,工艺高超,结构古朴。殿前松桧苍然虬枝龙钟,殿内有壁画,石柱上刻有明朱三太子所题的对联。
建福寺理明窝摩崖造像佛龛旁,一块残破石碑上刻“长安”、“弥陀”字样。它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佛像分三期而建,首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末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这三期造像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造像的发展过程。这些造像有的手施无畏印、禅定印或金刚印等,还有供养人像,有的手托供品,有的双膝跪地,姿态不同。造像题材,多为弥勒、阿弥陀释迦佛等形象,反映出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及人们的信仰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