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岱岳区道朗镇有一鱼池村。鱼池村始建年代不详。据鱼池村玄姓族谱记载,鱼池自唐朝始有文物并保存下来。如“故镇国上”的时刻方碑就垒在菩萨庙(群众俗称“唐庙”或“塔庙”)的东墙上。鱼池原称故镇,“先有唐庙后有故镇”,自隋唐时就称故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鱼池村名一说来自春秋范蠡之养鱼池。清张开东《白莼诗集》卷二《鱼池》诗注之:“鱼池:为陶朱公种鱼皮陂,在泰安县西”。二说,由于此村的建立和发展与泰山文化紧密相联,因其历史悠久,故而取名“故镇”。其故字的含义是指该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老的镇,与北京“故宫”的故字是同一个意思。五代(公元907年—923年)人王彦章,事梁太祖累官至招讨使。他在村北建一花园,内有养鱼池,成为此村的特殊景点,途经该村的人们前往观看,喝茶少憩,并相互奔走传告,长此以往,人们便以“鱼池”代替“故镇”之名。所以后人将此村称之为“鱼池”,一直沿用至今。
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道朗志·文物志》载,鱼池娘娘庙是泰山碧霞元君的行宫,传为明代建筑,并有戏楼一座,对面是震武阁,建国后毁,建民房,现存一钟房。鱼西有三官庙,对面也有戏楼一座,建国后毁,建成学校。
鱼池东依泰山,位于泰安神州西部边缘,位置适中,是河南、安徽、江西等地香客登泰山进香的必经之地,成为泰安神州的西大门,由于泰山历史文化的兴盛发展,此村的交通、商贸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源于泰山的佛、儒、道等宗教文化的融合发展,建寺庙、兴楼阁、刻立石碑等,使此村逐渐形成独特的规模,被河南、江西等地的客人称为“小泰安”。得到了“拜了奶奶庙、不到泰山也叫到”的尊称。外地客人在村东头修建了“望岱阁”,使之在阁上东望泰山,瞻望“岱岳”之尊容。此时的鱼池声望超过了道朗。
鱼池的古街道建筑约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古街道西头北侧发现了半块“创置道路”的石碑,此碑记载:“泰安神州正西大路60里明曰鱼池”“壹亩受价银四钱五分”,“施地人XXX”,“立碣,此照万年不朽”,“大明万历十五年十五岁次丁末四月初六吉日立”。在古街道中间的关王庙,有垒在西墙内的重修关王庙碑记,是江西人在大明成化丁末年(1487年)立,据现在已有500余年。鱼池中心这条东西街道是泰安通往肥城的必经之路,长约三里,整个街形如“非”字,有三座戏楼,差不多等距离摆开,坐落在街心的南侧,坐南朝北;街心北侧与南面戏楼相对建有三座庙宇:东边是泰山碧霞元君庙(俗称老奶奶庙),中间是关王(帝)庙。关王庙南侧约20米的地方有一“三山加一井、七十二道沟”,提水用的麻绳将井沿石磨出了一道道的沟,诉说着此井的古老与沧桑。西边是三官庙。东段街心北侧修有节孝石牌坊,原奶奶庙及节孝牌坊已拆除,砸碎的石碑有的垒砌在墙上,残存石碑有仙鹤的图案,有关于“痘疹娘娘”记载。西段街心北侧是一所1915年成立的山东省二等学堂(原属崔氏私宅房舍)。街道两侧私人作坊,商户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鱼池已有千年历史,古街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历史长河中,鱼池的许多古建筑物、古石刻历经兵燹火劫,至今巍然屹立,这在山东省也是罕见的。这些凝固的艺术,石质的史书,值得后人加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