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6

12/30

09:31:48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乡饮乡

  乡饮乡地处宁阳县城东南,是宁阳县、曲阜市、兖州市三县、市交界处。乡饮东周时期属鲁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丁姓由山西襄汾县丁村迁此,原名丁家村(据真武庙碑记载)。后又有牛姓来此落户。明朝永乐年间曹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此(曹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乡饮乡西部属香寺社,东部属龙岗社,北部属韦周社。1985年设乡饮乡。

  “乡饮”,因古代鲁国最盛行的西周礼制——“乡饮酒礼”而得名。“乡饮酒礼”又叫“饮酒乡礼”,目的是让人们学习敬让,避免相欺和争斗。据周《仪礼·乡饮酒礼》记载的乡饮酒礼,复杂异常。起始主人正衣冠请来宾及赞礼者,众宾行至正门之外,主人向宾及赞礼者作揖行礼,众宾入室,位尊年长者先行。主人三揖立在阶上,众宾三让升堂,由赞礼请众宾入席,众宾互相谦让,不敢居首席,主人酬酒,众宾受爵立饮,酬酒既遍,不酢下退,以免多饮失仪。乐工上堂,歌相关乐章数遍,主人反复献酒。待乐工报告乐已全备,退出。宾以酒敬主人,先长后幼,三巡为止。饮酒之节,从朝至午,从暮至夜,宾出,主人送诸门外。

  乡饮乡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发源于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分界线骆驼山的汉马河,从乡境东部波光粼粼、潺潺流过,给乡饮带来了21平方公里的膏腴之地。由充满了神秘故事的“搬倒井”发端的引汶干渠,撩起了罗河、北泥沟的裙带,编织成“四纵四横”的引蓄水网络,浩浩荡荡奔跑40多公里,中间镶嵌了数十个蓄水方塘,就像几十颗璀璨的明珠,又象乡饮这块风水宝地的眼睛。三万亩速生丰产林,一百公里的乡村公路,或平行、或垂直地穿插在千顷林间,七万亩良田如碧海波涛,在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乡饮人民手中,年年重演着春华秋实的壮丽画卷。

  乡饮乡物产丰富,特色鲜明。“乡饮粉皮”是驰名品牌。“沙河西瓜”的美名从古自今源远流长。被誉为“四小”特产的小凉席、小藕池、小粉皮、小磨香油等地方传统产品,畅销多地。乡饮斗蟋具备五德:“鸣不失时,是其信也;遇敌必斗,是其勇也;寒则归宇,识时务也;伤重则死,是其忠也;败则不鸣,知耻辱也。”人们赋予蟋蟀以灵性、人性。乡饮七彩山鸡,以其外表华丽、色彩斑斓、尾羽修长、善走飞跳、争斗好鸣的特性,令人赏心悦目。传统的“四八”筵席是纯正的鲁菜风味,做工讲究,风味独特,乡饮民间每逢贵客临门或有大喜庆贺之时,必备“四八筵席”待客,席间频频演示“乡饮酒礼”,成为自然。“四八”筵席有24道菜。即:四铺桌、四压桌、两大件、八大碗、四小碗,两糕点。“四铺桌”即四个花生粘果碟;“四压桌”即四个凉菜碟,常常是松花蛋和猪下货调制成;“两大件”即整鸡、整鱼;“八大碗”是大碗盛的“鸡丝、瓦块鱼、水晶丸子、红肉、白肉、肉丝、银耳、海米白菜”八个菜;“四小碗”中“拔丝山药、鱼棒”两个菜是固定的,其余的两个菜是青菜炒肉;“两糕点”即两样点心,多数是芝麻片和细粉糕。其中一道很关键的菜即最后一道菜白菜,白菜意味着丰收,作为“四八”里为数不多的蔬菜,必须要有。“四八筵席”有“四红四喜、八方来财、四平八稳”之说。

  乡饮地处鲁国腹地,历史文化悠久,与孔孟文化一脉相承。早在原始社会就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八官庄遗址,为新石器时期遗址,曾出土石凿、红陶器、红陶鼎。郭沟遗址,曾出土陶豆、盆、罐、筒、板瓦等,青沙寺遗址曾出土陶鬲、鼎、豆、壶、盆、钵等,均为周至汉古遗址。沙河瓷窑址曾出土青绿、黄绿碗、青瓷罐、瓷瓶、窑具等,为隋唐时期古窑址。至今耸立于境西南部的龚丘城遗址,是战国至汉遗址,龚丘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重要城镇。据载,孔子在带领学生郊游时,子路曾向孔子请教“乡饮酒礼”。可见,“乡饮”一词的来历已愈久远。蛮营村南至今尚存的油篓墓群,据传原本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钦天监袁天罡为皇家看好的皇林。

  明朝时,韦周村周绍业,万历丙子举人,由校官迁判松江府,清操善政,一时罕匹。其子周爰访,事母、色养备至,与兄并以孝闻。明末进士,观政吏部。清顺治初入都选授翰林直内宏文院,一时制诏,咸与属稿,后擢编修。汉马河村王冠成,清乾隆选贡,洁行治经,尤工行楷,士林荣之,寻入四库馆,充校录。书成,议叙以布政司理,权判徐、淮、海三府州,所莅并著声绩,曾谳桃源疑狱,发奸剔伏,一时有“青天”之誉。常家屯村苑生瑞,邑诸生,少有至性,事父母内外无间言,里中称为“孝子”。广拓学舍,愿来学者,悉令其子诲之,操行端洁,寸牒不入公门。八官村王永锡,乾隆年间诸生,孝友醇谨,动遵矩则,家颇裕,邻里假贷不责偿,亦不立卷,远迩翕然,交口以“善人”称之。姜家厂村殷实发,生计日窘,力作养亲,处之怡然。晚清宣统年间,二郎庙村人王家卫,带兵剿匪,为民除害,荣归故里,自租一园,种粮种菜,栽植果树,辛勤耕耘,夫妇互敬互爱,白头偕老。乡饮乡第一个大学生梁耀东,在北京大学文学系就读时,曾接受李大钊的指导。大学毕业后,不求名利,回家乡自办“金马完小”,为解放后开办人民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个人的命运溶于一家、一村、一乡,改变家乡面貌需要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推进乡饮社会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乡饮儿女孜孜以求、生生不息地开拓和创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