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泰山南麓,滔滔汶河北岸,坐落着千年古镇大汶口。
大汶口镇地处泉城济南、东岳泰山、孔子故里曲阜“一水一山一圣人“之黄金旅游线上,北距泰山30公里,南离曲阜40公里,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济微省道纵贯南北,良(庄)边(院)路、盐化路横穿东西,交通十分便利。漫步狭窄的古镇街道,踏着光滑的石板路面,望着两侧一栋栋老式门面的雕花窗棂和斑驳的青砖楼房,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思想的羽翼随即穿越时空,去追寻那远逝的古商埠的繁华与兴盛。
大汶口镇南即著名的倒流河——大汶河。牟、瀛、石、泮、柴五条汶水在此汇集,形成“五汶萦回一脉深”的辽阔水面,浩浩荡荡,往西奔流。古老的大汶河,孕育了古老的文化,使大汶口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傍河而居,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捕鱼狩猎,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大汶口文化。位于镇西侧,面积广达82万平方米的大汶口遗址,以其丰富的地下遗存和独特的历史考古价值,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专家历经四次发掘,“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实物证据,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2000—3000多年,有力地驳斥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质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尧舜禹时期,东夷族在此创建遂国、铸国、章国和成国。春秋时期,这里既是齐鲁两国的交界,又是南北古驿道鲁道的必经之地。“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两千多年前的《诗经》,生动地描绘了当年色贯六宫的齐子文姜在此横渡汶水往返齐鲁的盛景。
两汉至两晋时期,则在大汶口置钜平县,属泰山郡,刘宋、后魏因之。西汉后期,曾出过不畏权势、仗义执言的大政治家王章,历任左曹中郎将、谏议大夫、司隶校尉、京兆尹等职。三国时期,则出了魏国大将于禁。西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羊祜曾在此被封为钜平侯。
此后的1000多年间,大汶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显要的交通和肥沃的土地,始终为岱南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宋、明时期,伴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仰仗大汶口便利的水陆交通,这里的商业就开始发达。许多富有商业头脑的山西人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经商。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大汶口山西会馆,一条石板铺就的山西街,就是晋商在此发展的最好见证。直至清末,尤其是1912年津浦铁路的开通,大汶口镇的商业达到鼎盛,成为闻名全国的花生、粮油、棉麻等农副产品集散地。每到夏秋收获季节,运送粮油、花生、棉麻的车辆络绎不绝,从泰安、宁阳、肥城、新泰等周边诸县汇集大汶口,再通过大汶口车站装运火车,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此时的大汶口可谓栈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及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泰安县的棉麻、盐业、生资等五大公司还设在大汶口,占据着老泰安县经济的半壁江山。
作为千年古镇,大汶口历史文化之丰厚,文物景点之众多,也为一般乡镇所少见。
镇东数百米之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期鲁桓公为方便爱妻文姜回齐国省亲而修建的行宫文姜城遗址。在方圆2.8万平方米的城台上,随便拣一块残砖断瓦,都能敲出千年的古音。
镇东南处,即被誉为泰安八大景之一的“汶河古渡”。当年的文姜就是从这里横渡汶水的,后人也曾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出古镇西南门,即是明朝隆庆年间修建的大汶口明石桥,也是大汶河上的第一座桥。桥宽2.5米,高1.8米,长约570米,65孔,全部用长3.5米、宽0.5米、厚0.3米的巨型石板铺架而成。远远望去,活像一条巨龙横卧河面,将汶河两岸连为一体,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
清末民初,在明石桥西数百米处,修建了津浦铁路汶河大桥。建国之后,在大汶口镇附近的河面上,又先后架起了京沪铁路复线大桥、济微公路大桥、104国道大桥、北藤村汶河大桥、京福高速公路大桥、京沪高铁大桥六座大桥,连同明石桥和上世纪初修建的津浦铁路大桥,在不足两公里的河面上,竟有八座大桥之多,且一座比一座漂亮,一座比一座壮观。站立明石桥中段的齐鲁两国分界线上,放眼望去,七座雄伟的大桥尽收眼底。于是,“双脚踏齐鲁,一眼观七桥”便成为该镇一处罕见的胜景。
镇西除了大汶口遗址外,还有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皇营,即清朝皇帝出巡的行宫。康、乾二帝八次下江南,均在此居住。据记载,皇营四周环有宽1.2米,高6米的红墙,院内宫殿房屋百间,三进三出。城外还附设附马府及御桥。后因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于十九世纪中叶损毁,只留下迎驾庄、卫驾庄、武驾庄、送驾庄等村落,昭示着行宫的曾经存在。
镇北五公里处,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云亭山,是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的“禅地”之所。唐玄宗《记泰山铭》云:“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亭亭,或禅云云”。经专家考证,此“云云”“亭亭”,即云亭山是也。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先在泰山南麓的云亭山设坛祭地。山上原有庙宇,后因战争损毁。
2010年,在“一山(泰山)一水(大汶河)一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建设思路下,政府花费五年之功建成大汶口遗址公园。而在大汶口遗址附近的大汶河上,一个1.5亿立方米的人工湖和万亩岸边湿地也正在加紧建设,以再现大汶河烟波浩渺、草木幽深、舟楫往来、渔歌唱晚、白鹭翔集的古渡风貌,为人们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提供一个绝好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