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镇东里三村位于肥桃路北、凤凰山南,距桃园镇驻地约4公里,距肥城市驻地约8公里。
据《胡氏家谱》记载:胡姓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建村,取名东黄庄。明嘉靖年间,将村名改为东礼村,清末演变为东里村。
村北凤凰山有晒书城汉代遗址,现城址已毁。相传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游于东里村北凤凰山下,遭遇书淋湿后在此下马晒书。当时阴雨连绵,孔子等一行在众乡亲的帮助下,依托几棵大树搭起了草棚凉晒书。数日内孔子边晒书,边教书育人。世人因仰思圣德,建祠塑像祀之;又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一同祀之。匾曰:“晒书城”。
到元至正年间,有俗僧住此处,改塑佛像于中,左塑老子,右塑孔子,遂更名“三教堂”。至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县刘赞迁佛像移老子,扩建大成殿3间,东西厢房5间,大门一座,红木门,门前有十六平方尺的方台,台上有石鼓四人。殿内将孔子安在中间,旁配四贤哲(孟子、曾子、颜子、子思),匾曰:“大成书院”,垛殿横匾曰:“万世师表”,配寺人掌管礼仪等。后至知县林成立任期,裁掉二祭者,书院渐渐衰败。明万历年间,同川公李邦珍慨然收裁者复之,又镌碑以传永久。后清顺治年间,知县史廷桂按衍圣府公文,以寄籍圣裔孔贞格等。康熙九年(1670年),知县尹任期又亲自修建,使之焕然一新。每年2月、8月都有各地名人、师生、知县等到此,以整猪、整羊为祭品,祭祀孔子。
史廷桂留咏诗云:
古今人说晒书城,此地何由得此名;
宣文过时开典籍,太阳当午照文明。
独怜古院基犹在,竞值秋风景更清;
只此可修圣贤业,何须郓鲁访群英。
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记载:遗址以北为晒书城,城址已毁,大成殿和古碑已湮没。晒书城后凤凰山上建有玉皇阁,料石建成。阁前尚有清顺治四年(1647年)的石碑1块,碑文中有“为民御灾捍患”而修阁字句。
晒书城历经世代风云,传承着中国文化余脉,是泰山脚下一处难得圣迹,是桃园人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沧桑巨变,岁月无情,就在上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古朴典雅的晒书城和令人神往的玉皇阁,全都荡然无存了。
如今,当地政府接受当地名士的建议,将新建小学命名为“晒书城小学”,让历史久存的“晒书城”之名留存下来,遗憾之余亦令世人欣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