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历史上的各类地名,究其命名的缘由,绝大多数不外乎于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一是以描写自然景观得名,如以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它特征命名地名;第二种是以人文历史命名,比如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等;第三是寓托思想感情的名称,如歌颂、崇仰、祝福、言志;还有其它的名称,如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号地名。在我国,古人将地名的命名原则概括为“凡地名必从山、从水、从事迹,除此之外,必取美名”,山与水是自然环境,事迹是历史环境,美名则是社会环境。在我们国家数量庞大、浩如烟海的地名宝库中,有许多著名的地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像龙山、大汶口、周口店、半坡村等等。中国地名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美轮美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地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有着无限而永恒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和骄傲。
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新的城市、新的城区、住宅区及街道等呈几何倍数急剧增加,大批的老街区、老街巷以及城郊农村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消失,由此而带来的新生地名的命名和老地名的消失让地名管理部门应接不暇,接踵而至的是地名命名、更名的混乱和无序。在现阶段,全国各地的地名命名均已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误区和混乱,对于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新地理实体,尤其是住宅区名称的命名,似乎已经不再遵循古人的传下来的方法,而是变得更加实际和洋气起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力几近摆设,甚至于还有了专门的起名大师,有些楼盘甚至根据销售情况屡屡更换名称,以期获得更好的商业收入,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人们似乎并不买账,相反非议不断,在提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怎么连地名都不会起了呢?城市改扩建中新建的城市道路和住宅区名称究竟应该如何命名,城市原有地名如何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地名管理工作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受制于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加之缺乏强有力的地名法规支持,当前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地名管理工作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用当下最流行的话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各类城市地名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贪大求洋、追逐个性另类的命名方式已经成为城市地名命名的弊病,关于城市地名的讨论屡屡为社会舆论所关注,并成为社会各界及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更成为地名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管理和研究课题。
对于城市改造中出现的新地名,是沿用原有地名,还是另起新名,历来争议不断。有主张沿用原名的,比如城中村改造,新建的住宅小区保留原有地名,既有利于地名文化的传承,保留“乡愁”印记,又保持了好找好记的地名指位作用;主张起用新名的,认为原有名称土气直白,不能体现现代化城市风貌,甚至有些地方官员要求地名管理部门要跳出地方文化小圈子,不要总在自家门前做文章,他们认为祖国的名山大川多得是,地名也要讲究高端大气响亮。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许多地名的命名创意别开生面,洋溢着当今时代的全新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人盲目地求新求大求洋,一味地标新立异,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名称。这其中既有审美问题,也有心理问题,还有社会思潮影响问题。大家知道,香港的尖沙嘴、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陆家嘴都是享誉世界,知名度很高的地名,这些名称并不新潮,甚至有点土俗,但香港、北京、上海却不嫌弃它们,这些名称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成为各自城市的名片和亮点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使用这类所谓土气、不上档次的地名呢?不要小看这一个个地名,它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承载着人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是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在,我们为什么不珍惜他、守护他、传承他呢?
同样,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道路地名体系,更名也是要慎之再慎。依照国家地名管理规定,一路一名是城市道路命名的一条重要原则,好找好记,便于管理,在新建和延伸道路命名中是一定要遵循的。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分段命名的道路名称,往往记载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征,比如横贯济南东西的几条主干道,一条贯通的道路不同的分段名称记载了济南老城区、商埠区、新城区几个时期的城市发展脉络,每个区片不同的命名方式也在印证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对地名命名产生的影响,这些道路名称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所以在规范统一的基础上,还是允许个性存在吧,这也符合可改可不改一律不改的命名更名原则,正所谓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市住宅区命名是目前地名管理的一个盲区,是造成地名混乱、不规范的重灾区,在法规不给力的情况下,采取行政监督与正面引导相结合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来势猛烈、稀奇古怪的各种非标准的住宅区地名,既然没有强有力的法规做支持进行查处,目前只能依靠加大地名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且出台规范、科学、标准的通名体系,引导开发商在不影响其商业利益的条件下,遵循国家地名命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做好住宅区命名,地名管理部门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政府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比如公务员小区、政府安居工程等的住宅区命名要做好这方面的表率。
编制地名规划,是有效解决长官意志、命名无序混乱,突破管理盲区,保证地名命名科学、规范、标准、权威的好办法。由了解国家地名命名相关规定,具有学科和专业优势的地名专业人员或者相关专家,对未来城市地名做出总体规划,能够有效的保证城市地名系统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编制工作是在执行国家地名法规基础上,依据城市发展建设规划进行的。前期需要对城市原有地名系统进行梳理,划出地名保护区域,制定严格科学的保护计划,对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地名更是要建立保护档案,予以保护,一般而言,这些保护计划通常会与城建规划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地名规划编制原则,一定是着重于地名的继承性与稳定性,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体现城市规划主题和愿望,以及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等为原则。其指导思想在于挖掘、继承、弘扬区域地名文化特色,尊重地名发展历史和现状,科学预见未来城市和与之相关联的地名发展动态,建立科学合理、标准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地名体系。以此而行的规划,是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原有地名系统等方面整体考虑而建立的,体现层次性序列性的科学性命名规划。新规划在完善和保护城市原有地名格局和地名文化的前提下,以地名的科学、合理、整体布局,体现城市功能分区,展示城市发展张力,彰显城市文化,培育城市个性。通过地名规划可以有效地预防传统地名文化的丢失,杜绝新问题产生,不留遗憾。新规划的编制和个体地名命名,还是应该在遵循我国传统命名方式的基础上,突出时代特色,反映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推陈出新,形成城市自己的地名特色。同时,对于那些在城市建设中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老地名,可以有条件的“复活”和使用,留住城市曾经的记忆。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面对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的境况,他提醒说: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我们已经感到这种失落和茫然了!那么,谁来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呢?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又紧迫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这其中该做些什么呢?在关心关注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大手笔大投入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往往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是城市个性的释放,城市文化的标签。所以,在城市地名命名过程中,无论是老地名保护,还是新地名规划,都要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认识和对待,这应该是在城市地名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遵循并为之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