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济南黄河大桥后沿国道220线向北行驶,驱车约40分钟左右,便到了一个充满自然之趣、古朴神韵的小镇。当你被路两边满眼的绿色唤醒,从昏昏欲睡中拯救出来时,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不见了,灰色迷蒙的天空远去了,一望无际的麦田,葱郁笔直的树林,还有远处矗立的红瓦房和袅袅的炊烟,仿佛是正在开往那个童年记忆里梦幻温馨的家园,从城市的喧嚣陡然跌落到原始的宁静,古老淳朴得让你想起外婆温暖的手,安抚在喧闹中沸腾的心,有一种家的温馨,童年的感觉。
这便是到了仁风古镇。
仁风镇地处济南市东北角,与惠民、商河、邹平三县交界,北依徒骇河,南靠黄河。国道220线穿境而过,镇区域内两纵两横公路成网,魏桥—王圈浮桥连通黄河南北,交通十分便利,是济阳东北之门户,也是中国西瓜之乡,中国山楂之乡,中国鼓子秧歌之乡。
仁风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春秋时为齐国地,当时称作“马防城”,后又称为“迎风镇”。相传唐朝大将薛仁贵征东时驻军此地,薛家军军纪严明,对当地百姓秋毫不犯,当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薛将军深受感动,盛赞“真乃仁义之风之地也”,遂改“迎风”为“仁风”,沿用至今。仁风镇自古多次立县,宋代曾将仁风置为镇,1944至1950年,仁风曾先后为三边县、杨忠县、惠济县县政府所在地,一直是周围百里内的商贸重地。农历每月的四、九逢集,集市兴隆时可达二十多万(应该是二万多人吧)人,被称为“黄河以北第一大集”。2001年3月乡镇合并,把原来仁风镇、王圈乡合并为现在的仁风镇。
仁风镇城内庙宇林立,碑碣甚多。原有黑风口、镇武阁、城隍庙、三圣庙、东大寺、无梁殿、月阳桥、望天猴等八大古景观,素有“七十二眼井,八十二座庙”之说。
人间五月天,赏花好时节。不同于城市花园里的姹紫嫣红,仁风镇那一片片果园里的花儿也开得正酣,苹果花、梨花、山楂花,竞相在枝头绽放,那迎风招摇的娉婷姿态煞是惹人喜爱,人们不仅能欣赏花的美丽,仿佛也会从中闻到果实的馨香。游玩赏花的同时,如果渴了,随处走进一个西瓜大棚,随手摘一个仁风特有的富硒西瓜,那清凉而又甘甜的瓜汁定会让你一饱口福。仁风镇是闻名全国的西瓜之乡,生产的富硒精品西瓜口感好、营养丰富,含硒量是普通西瓜的35倍,先后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2010年又成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的“全国地理标志商标”认证。仁风富硒西瓜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济南市家喻户晓的夏季首选水果,成为仁风镇的一张“烫金名片”。
春夏时节的仁风古镇被包裹在一片绿色中,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柳树林是该镇一道独特的风景,仁风镇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全镇速生林面积达4万亩。苹果、山楂、薄皮核桃、葡萄、包金梨等果树种植面积1万多亩,春夏季节来仁风镇赏花、摘瓜、体验农家乐趣的市民越来越多。
仁风古镇,民风淳朴,川流不息的母亲河从脚下流淌,她不仅养育了沿河的人民,也孕育了几千年的乡风文明。行走在仁风镇的大街小巷,仿佛是梦回了童年的心灵家园。生活在仁风镇的父老乡亲们都淳朴善良,以诚待人,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对待外地来客总是热情友善,照顾周全,使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如果是过年后的初一到十五,或恰逢重大节日或庆典,你来到仁风镇,还会领略一番仁风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雏形于夏、商,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分“快板”“慢板”“戏剧”三大流派,“伞”“鼓”“棒”“花”,人物齐全,扮相俊秀,惟妙惟肖。节奏铿锵有力,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犷豪放,气势恢宏磅礴,充分展现了广场舞蹈的丰富内涵,闻名齐鲁,享誉全国。2008年,鼓子秧歌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
如果当地人看到了你这个外来客,也许他们会善意的提醒你,临走时别忘了捎上这里的土特产——肖家吊炉烧饼。它选材讲究,手工制作,工艺精湛,风味独特,放置三个月仍然酥脆,满口生香,是远近闻名的地方小吃,同时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说到肖家吊炉烧饼,当地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家住直隶省的一位老人到南方探亲,途经仁风镇肖家村时,正值农历冬月,突然天下大雪,温度骤降,老人连冻带饿晕倒在路上奄奄一息,肖家村有一户李姓人家正从外地归来,看到老人后立即招呼儿孙们把老人抬回家,并请来郎中为老人号脉治病,家境本不富裕的李家几乎倾其所有精心照料老人。一个月后,老人完全康复。临行时老人特别感动,就将做“吊炉烧饼”的秘方传授给这户李姓人家。李家按照秘方做出来的特色烧饼又香又酥又脆,广受欢迎,从此大卖。
仁风古镇,就像一个洗去铅华的女人,历经风雨的容颜在沧桑中依然风姿卓然,千百年来的山水涵养着她天然清新的浪漫情怀。你来,或者不来,她都在那里,不悲不喜,兀自芬芳,兀自精彩。古朴,自然之中,有一种却说不出的亲切,一如渐渐淡去的记忆,一如梦里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