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以北、九曲黄河右岸,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这就是历史文化名镇——济阳县曲堤镇。它北与商河县交界,南与章丘市隔河相望,西与垛石镇相接,东与仁风镇相邻,是济阳东北部的历史文化名镇。国道220线穿境而过,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古镇曲堤,因黄河下游的支流漯水绕镇而过,因挡水之堤弯曲而改称“曲堤”。“曲堤”之名始于宋金,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曲堤属山东东路齐州。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曲堤随齐州升格为济南府后隶属济南府。与济阳置县同步,但镇域历史可上溯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多年。域内刘台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自1957年发现,经我国考古人员三次挖掘的“西周早期诸侯墓群”,出土珍贵文物2000多件,证实曲堤镇刘台遗址属龙山文化,古为西周逄国都城,是一名叫陵的逄国伯爵(逄伯陵)后裔“逄公”(周文王表叔)的封地。此前,这里曾是“有万国”(?)之称的夏朝一方国都城;商末为古蒲姑国之地;春秋至战国时期属齐国,秦代初为著县地,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西汉时属济南郡,东汉隶属济南国。汉景帝四年(前153年)并入章丘县,东汉时属阳丘县,称“阳丘朔镇”。镇治有坚固的城墙及护城河。四向城门各有其名:南叫“阳丘朔门”,北名“济武中枢门”,东曰“雅周门”,西称“达圣门”。四城门下均有砖桥跨过城壕。此外,另有东南、西南、东北和西北四门,形成八卦式建筑格局。东北门叫“鸣珂门”,其中“珂”字古意为象玉的美石,多用做马笼头上的装饰品;“乘马鸣玉珂”是古代贵族的写照。此门是达官显贵通行的地方,有大路直通刘台西周诸侯墓地——“逄公”家族古墓群。南北城门,均有楼阁,古朴典雅。城内有四街、八隅头、四稍门,分布着20多处寺院庙宇。北街有无梁大殿和秦代烽火台,西街有禅塔、无顶塔、弥勒寺、月牙桥。古城规制,体现了西周诸侯王的地位和权威。
史传孔子游历齐地,在瞻仰西周诸侯墓群,考察周礼的途中,路过时为诸侯王城的今曲堤镇,应王侯之邀而进城,欣赏了当时只有齐国统治阶层独拥的颂周之音——韶乐,从而激起了他的思周之幽情,不吝赞赏,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在“汉唐以来,先师过化之地,俱必有建”的尊孔时尚中,为了纪念孔子闻韶一事,古镇修建了闻韶台。闻韶台原座落在今曲堤东街,为黄土方台。兴盛时期高40多米、占地2800多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建有殿台楼阁;台下四周有寺院禅塔,庙宇书院;台上有苍松古槐,石刻碑文;八块名人撰写的记事碑记载了此台历次修葺的因由始末:自宋金时期到鸦片战争前夕九百多年间,有过九次较大的重修和新建。元代,台顶建大成殿,有肃政廉访使王士熙撰写的碑记。当地志书记载的历代朝廷命官及文人名士歌咏闻韶台的诗词、文章达30多篇。可谓韵味隽永,影响深远。在济阳县历史八大景观中,曲堤有“韶台远眺”和“禅塔晚灯”两景入选。其中,“韶台远眺”一景,列入济阳历史人文景观之首。
乾隆《济阳县志》载《韶台远眺》诗曰:
凌空殿阁逼星台,极目中原掌上回。
下里于今虚大雅,训风犹自绕高台。
云飞旷野清阴合,雾散南山霁色开。
仿佛韶音一派落,悠悠千古此徘徊。
小镇曲堤,既有悠远的历史,又有美丽的今天。黄河水土,孕育出丰富的曲堤特色名优物产。在曲堤系列物产中,曲堤黄瓜以瓜体细长匀称,口感清脆、甘甜爽口而在黄瓜界独领风骚,被誉为“中国黄瓜之乡”。新建设的曲堤黄瓜会展中心、曲堤黄瓜产业博览馆、精品采摘示范园,为打造“五彩果蔬之乡、休闲生态济阳”提供了一处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蔬菜基地,发展为全市特色农业的一大亮点,被业内人士誉为“济南农业看济阳,济阳农业看曲堤”。
曲堤镇另盛产曲堤黄河大米、曲堤大蒜、曲堤刘家羊肉、曲堤金李烤鸡、曲堤黄河鲤鱼、曲堤白莲藕、曲堤圆铃大枣。
曲堤镇有百年发展史的乔家村高跷,动作畅快洒脱,场面热烈欢快,形式灵活多变,服装斑斓多彩,融舞蹈、音乐、杂技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刚柔相济,雅俗共赏。传统套路主要有“二虎把门”“月子花”“十字街”“里四外八”“剪子股”等,扮相以戏剧人物为主。经过这些年乔家村人对套路、伴奏、服装的推陈出新,使表演更加欢快、流畅、优美,新增“打劈叉”“跳桌凳”“上模板”等惊险高难动作,既能反映热烈豪放的古朴民风,又可展示典雅飘逸的艺术元素,曾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被广大观众赞为一绝,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李村的小伞鼓子秧歌以其鲜明的地方风格和别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被认定为“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村的龙灯、李旺村的鼓子秧歌等传统民间艺术,均被相关文化部门挖掘整理,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