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6

12/28

10:47:3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地名文化遗产——守望与践行

历史悠久、蕴藏丰富文化内涵、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地名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研究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化石。加强对这类传统地名和现用地名的保护,是保持地名稳定、延续地名历史文脉的重要举措。这应当成为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光有守望便多了一些无奈,更为迫切的是践行。受济南市地名协会的委托,向本次论坛汇报协会几年来加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方面开展的一些略有成效的活动情况:

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背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工作作为社会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步入正规化管理的同时,也是我们国家伴随着全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开发建设的大跃进时期。当大规模的推进城市化和加速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旧城改造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演变成为大拆大建的高潮时,延续传承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城风貌,随着一些老建筑、老街巷被永久性地毁坏化为乌有,那些承载着城市厚重人文历史内涵的老地名被牵连着群体性地消失。一批批在旧城废墟上新建的高楼、宽路、大广场上出现了诸如“罗马大道”、“荷兰庄园”、“莱茵小镇”等缺乏文化认知的媚外、低俗的名称,让人仿佛有一种曾被殖民的感觉。据报道:在当下中国有655个城市正在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人们真切地感到了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的城市有着史无前例的热情和改天换地的气势。但也应当看到,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忽视城市文化历史传承和建设的严重问题,城市文化遗产在旧城改造的大拆大建中遭到不同程度毁坏,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色出现缺失。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40年是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快速发展的时期。另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已经驶入开发建设的快车道。在已经走过的城市建设发展三十年的现实提醒我们,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文化、村落文化以及承载着城市历史、农村历史文脉的地名文化将要面临着又一轮的冲击。如何在这样特殊历史背景下唤起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加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地名的历史文脉,让自己的城市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发扬独有的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特色与品格,确实应当引起我们认真反思和严肃对待。

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

济南市地名协会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成立于2003年。几年来,协会围绕宣传和保护地名文化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一)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系列活动  为广泛宣传地名文化,提高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度。协会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在200410月配合纪念济南自开商埠100周年,与市文明办、民政局、报业集团、房地产公司联合发起,在全市开展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活动。这项活动以济南时报32个版面制作的“济南老街老巷”特刊拉开了序幕。省城的各类媒体也同时刊登活动消息,200多家网站同时转载了活动消息。一时间,身边的老街老巷成为泉城市民街谈巷议的热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市民们通过电话、邮件、网络甚至亲自送达等踊跃参加评选活动,表现出了超乎预料的热情。整个活动收到市民选票21000多张。我们又通过专家对市民在300多条街巷中选出的35条老街巷进行评审,确定了其中20条为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随后济南时报以“老街经典”为题再次发专刊用12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12位专家对评选出的20条街巷权威点评文章和对投票相对集中的其它15条街巷的历史沿革和乡土民俗进行了权威解释。济南日报也以文化专刊形式整版面阐释了老街巷的人文历史价值。最后,协会还特别在已经消失的“东流水街”、“五三街”的遗址上立石刻碑,供市民观瞻。今天,五龙潭公园里的东流水街遗址上那块两平方米大的自然化石上,篆刻着我市已故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撰书的“东流水街记”,它已经成为我们济南的一处新的人文景观,人们通过文化石上的碑文,便了解了这条千年老街的人文历史演变过程。评选活动结束后,协会又邀请两位媒体专栏作者撰写出版了12万字的《济南老街老巷》,这本书目前又再版发行,成为专门宣传济南地名文化的佳作。由于在整个活动中山东电视台、济南时报等媒体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持续一个多月的活动在全市热度不减,直到活动结束后也余温尤存时时勾起泉城市民对老街老巷点点滴滴的温馨回忆。

 “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系列活动,让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但又普遍比较陌生的地名文化第一次进入普通市民的视野,引起了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和市民百姓等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次比较成功的地名知识、地名文化宣传和普及活动,它为我们今后的地名文化保护和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社会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海选系列活动  为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75月,地名协会又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委和媒体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济南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海选”活动。这次活动有近2万人次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的一万多个地名中,按照古政区、古聚落、古建筑、古山川、古坊店五个类别,初步海选出3154个老地名,在此基础上,协会又组织专家按照历史久远、个性鲜明、知名度高、蕴含丰富的标准进行论证评定出其中30个老地名,做为济南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为配合纪念济南解放60周年,2008年,协会通过协调省、市档案、图书等相关单位提供、向社会征集和组织艺术家实地采风创作多种形式,收集各类反映这些老地名的图片资料9000多张。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为期十天的“《我们的城市记忆》——济南地名文化展”。有2万多人次参观,很多老济南人是全家老少一起来,现场留言300多条。一位署名“泉生”的参观者写下了“你们用一个个地名唤起了我们对泉城的记忆,让我体会到济南地名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自豪我是济南人”的留言。展览还应市民要求延长了展期。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又从中选出近百张图片出版发行了“《我们的城市记忆》——济南地名画册”,成为永久记录济南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精典地名从远古走来的沧桑和厚重文化积淀的珍藏。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广泛参与热情和增强活动的文化品味,协会还组织开展了“济南地名楹联有奖征集”活动,在征集的963副楹联中有近四成是外省市楹联爱好者。其中,来自美国和香港的两名作者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精心创作20副嵌有济南地名的槛联作品。为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协会还多次组织了地名文化展板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也得到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最具文化遗产价值老地名海选系列活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是继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系列活动后又一次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地名文化宣传和普及活动。这些活动在怀旧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的今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因为与之情感交融的身边的城市文化遗存消失太快而产生的怀旧心理。更为重要的是启发了更多人认识到保护、传承这些城市文化遗存和地名是延续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这次海选系列活动把我市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唤起记忆、提高认知引向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实际践行层面,即如何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有效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

(三)积极参与探索建立地名命名、更名的民主参与科学决策机制   2006年我市先后改造完成了拓宽并向两头延伸贯通市区东西走向的经十路和南北走向纬二路。在追求“之最”的观念影响下,经十路更名命名的结果是造就了国内市政道路95.3公里,号称百里大道之最的大经十路(经十东路—经十路—经十西路)。该条道路西接长清、东连章丘沿途设置门牌超过2万多号,给单位工作、市民生活和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至今还遗留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由四段路名贯通起来的纬二路如何更名、命名?为此,市民政局委托地名协会组织召集了由城建、公安等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沿途单位及协会专家成员参加的纬二路更名、命名专题讨论会,协会根据会议讨论情况提出了尊重历史、方便群众、保留原名、新开路段命新名的意见。接着市民政局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了保留原名和变更路名的两个方案,在省城的各个媒体以“南北交通大动脉如何命名”为题发布消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10天时间收到市民意见和建议471条。有7成多市民赞成沿用老地名。市民政局向市政府全面汇报专家论证会意见和征求市民意见情况并依此提出了保留原名和向社会征集新开路段路名的命名方案。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上报方案的批示中充分肯定了“专家论证、媒体公布、市民选择和多数意见为准”的做法并提出这种科学民主的命名办法要确定下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改造后的纬二路更名、命名的最终结果是保留了承载着我市城市建设发展与变迁的近80年历史沿革的济泺路、58年历史的天成路和近30年历史的英雄山路以及延续了百年历史的纬二路和通过社会征集、专家论证和上报审批程序正式命名“望岳路”为新开路段道路名称。纬二路更名、命名过程的深远意义是纠正了在地名命名、更名中少数人以个人喜好随意拍板的做法,为地名管理工作探索出了可行、可操作的科学民主的地名命名、更名新机制。

尝试用这个命名、更名机制,几年来由协会组织或参与了我市的“为无名道路征名”活动,“为护城河四座无名桥征名”活动,“我给无名泉征名”活动,“为奥体中心片区新建道路征名”等一系列征名、命名、更名活动。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地名文化爱好者和市民的广泛地参与,每次活动都广泛宣传普及了地名文化知识和地名工作法律法规,培育了浓厚的地名文化意识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基础。新命名、更名的地名,由于有了前期的宣传,也很快被社会接受,融入到市民生活中。几年来,在我市新命名的地名中即有体现舜耕历下的独有地域历史特色的舜文化地名群,也有体现齐鲁文化特色的文博地名群、大学园区地名群和体现时代风尚的奥运片区地名群。彰显了我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地名文化资源。

(四)围绕城市开发建设重点,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在我们济南,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整理出的560个老街巷地名中到本世纪初就消失了168个。2007年,我市决定在三年内完成38个棚户区的旧城改造项目,拆迁建筑面积达到196万平方米,涉及3万多户近10万居民。当年就有发祥巷等12个棚户区启动拆迁改造工程。与其同时也涉及到100多个老街巷名称的变与留。这就让我们越发感到保留那些体现我市人文历史风貌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街巷地名的紧迫性。于是协会又与山东商报联合推出了《老街名的变与留》专题互动栏目,历时一个多月,连续刊登了十五期拆迁改造区域内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街巷名的历史沿革与民俗传说和棚户区市民对老街巷的情感追思与人生回忆,以及专家学者关于地名变与留的意见、建议和地名管理法规等内容的跟踪报道文章。这次专题互动活动为尽可能地保留和比较好地处理旧城改造中一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老地名的移植沿用,保护传承老街巷地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棚户区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工程发祥巷小区项目就保留了发祥巷这个记载开埠历史的老地名,特别在改造中成功挪移保存了百年老店宏济堂西店的老建筑。发祥巷小区项目老街名的移植沿用和老建筑的保存,为我们济南延续传承并丰富了这一街区特有的人文历史内涵。另外,协会通过积极参与地名规划方案的编制论证工作,让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前移,争取地名文化保护的主动权。几年来,协会参与了《济南市地名规划总体方案》、《济南高新区地名规划方案》、《济南市主干路命名规划方案》以及唐冶区块、华山区块、西客站块区等道路名称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在协会参加的地名规划方案论证和城市开发建设的新区片道路名称详细规划中,都提出了地名规划编制中增加具有文化遗产价值老地名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和开发使用好地名文化遗产。这些意见和建议的采纳也一定会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体会与思考

地名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社团,在这几年里协助和配合地名管理部门开展了一些宣传地名文化、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活动,为我市荣获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先进单位称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除了有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上级地名管理部门单位的精心指导外,协会在日常活动中首先是努力把协会建成一个地名文化研究活动的沙龙和平台。地名协会成员除了有与地名工作相关的部门单位成员外,我们广泛邀请了科研院校、主流媒体、开发建设单位以及活跃在民间的那些颇有建树的学者、专家、专栏记者、民俗与乡邦文化爱好者等各方面人士组成协会的专家队伍。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使我们有效的整合了地名文化保护的社会力量。其次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心,配合地名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坚持经常性地开展地名文化活动。即有务虚的地名文化研究也有务实的地名命名、更名论证,比较好地发挥了协会的参谋、助手和桥梁作用。另外,坚持协会活动与媒体的密切联动。协会每次组织活动都积极争取媒体的支持,通过媒体介入让地名文化成为媒体的新闻点,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互动,在社会上形成了持久的地名文化宣传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了全社会对地名工作和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自觉保护意识。

客观地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还很弱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挺被动。尤其是整个社会都对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推进速度严重地估计不足,具体地讲就是对旧城改造的推进速度严重估计不足。当我们还未整理或者正在整理和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见的时候,一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已经伴随着与之承载的老街巷、老建筑的永久消失而丢失了,因此,我们认为:

第一、应当抓紧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在地名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中,明确那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必须予以保护。同时,关注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提前介入和提出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反映农耕文明、村落文化的古村、古镇老地名的保护计划。让我们在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方面少些遗憾。

第二、完善地名命名、更名的社会征集、专家论证、程序报批的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运行机制。让这一机制转化为制度,是地名命名、更名工作遵循规律、坚持原则、规范管理、推进标准化和避免地名命名、更名中随意性、长官意志和不健康文化倾向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坚持地名稳定,慎重命名、更名原则和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对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进行评价、记录和立志写传。这也包括对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具有文化遗存价值的老地名的挖掘整理和立志写传,宏扬传承那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优秀地名文化遗产,以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充实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应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尽快进行农村地区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古村、镇老地名的调查评价和保护开发利用课题研究。正确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让地名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