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6

12/27

11:50:3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龙山镇

  龙山镇(现为龙山街道办事处)位于章丘市最西端,西与历城区隔河相望;南与圣井街道办事处毗邻,北与白云湖镇接壤;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横贯腹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龙山文化的第一发现地。龙山镇以镇政府原驻地龙山村而得名。

  龙山镇,汉代称巨里聚,又名巨合城,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蠡吾有龙山,县志未详。”蠡吾乃南朝刘宋时所设置(侨)县。县志(寄治地)虽史书已失载,但从“(县境内)有龙山”一语推论,其所在龙山附近似无可疑。由发现于龙山西南出的西河遗址表明,早在8600年前,境内就有原始部落人群居住。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的分布表明,早在4600多年前,境内即形成了都邑聚三级政权。3600年前曾一度出现了“东夷代夏”的局面。周文王灭商后,迫使这一部分商代遗民逃往东土,河南谭氏家族来到龙山,在城子崖废墟上建立了谭国。刘邦建立汉朝后,汉武帝封刘发为巨合侯,在龙山建立巨合城。龙山在殷商西周时期属谭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属谭国,后属齐国。秦朝时属齐郡。两汉时期属东平陵县。三国时属魏。晋属平陵县。隋属亭山县。唐代属平陵县、全节县。宋朝先属济南郡,后属齐州,再属济南府。元、明、清时属历城县。民国时期分期属历城县、章历县。解放后属龙山乡,1985年撤乡属龙山镇。2005年属龙山街道办事处。

  龙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就是备受关注的一片热土。将历史上逆到4600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的先民就首先利用当地细腻的河流淤泥,采用轮制方法,垒筑土窑烧制出“黑如漆、亮如镜、声如磬、薄如壳”的蛋壳陶杯,“飘乎若无,敲之铮铮有声”,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给世界文化史写下了辉煌浓重的一笔。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东都,并修筑了从洛邑经龙山通往齐国都城的大道——周道。后经历史变迁周道又演变成为中原通往青州、胶州、登州与大海之滨相连的官道,其中龙山村中的前街(太平街)就是其中的一小段。封建社会时期,又在龙山设置驿站、铺梯,除用来传递信息之外,很大程度上还负担着货物的传递与集散。50年代,官道移至村北成为今天的济青公路。另由德国人设计建设,于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线就从龙山村南横向经过,并在龙山建设平陵城火车站。独特便利的交通条件带动了龙山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以工商贸易和手工作坊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过去的年代里享有盛名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有以生产酱菜、酱油、醋、香油、糕点为主的东泉居酱园、和兴永杂货铺、春林堂杂货铺以及恒庆堂药店。

  过去的龙山,宗教文化也很是活跃。这里佛教、道教、基督教多教共存,建筑风格多样。自古就备受文人墨客、社会贤达的青睐,苏东坡、李开先、赵瓒、王象春、马国翰、张之洞等,都曾给龙山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如今,这些往事与这座古镇一起,共同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早已变得支离破碎、所存无几,变成了人们的美好回忆。

  自古以来龙山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后羿代夏”“桓公灭谭”之战;西汉时期,韩信武源河架桥灭齐军;东汉时期的“巨合城”之战;唐代的“李君球抗叛”;宋金时期女英雄杨妙真抗金;清朝后期,捻军突破龙山防线,大败官军以及1945年9月鲁中军区攻打龙山火车站之战、1946年5月龙山武工队伏击国民党军运输队、1948年9月渤海纵队发起的“章龙之战”等都为龙山增添了传奇而神秘的色彩。

  龙山镇因驻龙山村得名,也确实是得了龙山的灵气。但纵观龙山镇的历史与今天来看,勤劳朴实的龙山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粲然的龙山文化,同时也在以后的历史阶段创造了新的不朽篇章。龙山镇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境内共有各类文化遗址26处,其中有城子崖文化遗址、西河文化遗址、东平陵故城遗址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济南而言,一个镇域内文化遗址规格如此之高、且总体密度如此之大也是绝无仅有的。汉代曹操在东平陵城作济南相,肃政治吏政绩显赫,终军弱冠请缨青史留名。高家村、党家村的清末大院——党氏民居,依稀可见旧时农家大户的风采与模样。

  龙山小米、龙山豆腐品质独特;大城后驴肉名传四方;新型黑陶产业正在兴起,龙山地域特色产品意味深长。

  目前,龙山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龙山文化大遗址公园业开工兴建,龙山这座历史文化古镇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继续呈现新的风姿与色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