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惠镇位于章丘市中部,北靠刁镇、水寨镇,南临明水、枣园镇,东傍相公庄镇,西连宁家埠镇。地势南高北低,略向西倾。地形以平原为主,总面积55.91平方公里。省道242线(绣江公路)、244线(枣刁公路)穿越南北,绣宁公路、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女郎山、章丘古城座落镇中。自然风光优美如画,境内有松柏苍翠的女郎山,蜿蜒起伏的长白山,绣江河、漯河穿境而过,滋养了勤劳聪慧的古城人民。著名的章丘八景中“绣江春涨”“锦川烟雨”“东岭晓月”皆出自绣惠境内。绣惠镇驻地是章丘千年古城,自公元556年至1958年一直是章丘县治所在地,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绣惠镇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素有“金章丘”美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绣惠镇北侧有一座清秀的女郎山,原名小田山,后称章丘山,万松山。是北京城以南一望平川的平原地区第一山,素有“登上女郎山,鸟瞰半章丘”之说。据传“章丘”名字的来历也与女郎山有关。据清初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载:“三齐纪云,章亥妾溺死葬此,县因以名。”但据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证,章亥是《淮南子》中两个善走的人大章和竖亥,说章亥妾溺死葬此是附会其说。而根据《尔雅》对“丘”字的解释:“上正,章丘。”意思是说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就是平的意思。清道光《章丘县志》载:“北齐置高唐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为章丘,取县北山章丘为名。”
女郎山上有三阳洞,相传为金代葆光子学道处,此人成仙而走。洞外有玉皇阁、三清殿。金代县令刘思温曾于山上建“甘澍亭”。明万历年间知县王振熙又建“大观楼”。民国又增建了灶君庙、鲁班庙,戏楼等。山下有真武庙、八腊庙、关帝庙、历邑坛、社稷坛等。全山层岚献翠、掩映峰壑,春秋佳日,登临眺望,古楼名刹,烟树参差;更佳者农历三月二十八女郎山会,外商内客车水马龙、名士如云、聚集于山,戏剧杂耍,锣鼓喧天堪称“女郎山之大观”。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登山揽胜,借景抒情,为女郎山题有美好诗篇,知名者不下数十人。明代箸名文学戏曲家李开先辞官回家常登此山,咏五律《游女郎山》一诗,开头两句为“平野千余里,南来首此山”。抒发对女郎山的钟爱和忧国忧民的心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年已57岁的蒲松岭曾先后两次游女郎山,写下七律两首,其中一首曰:“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远翠飘摇青外廓,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借此表达其对命运多舛的忧愤。
女郎山东侧有绣江河涓涓流淌,依山傍水,山下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盛产章丘大葱,葱高、味脆甜、杆白,故真正的章丘大葱出产于女郎山下。
“章丘大葱,绣惠正宗”。绣惠镇物产丰富,以章丘大葱最为著名。章丘大葱的原始品种于公元前681年由中国西北传入齐鲁大地,至今已有2700年的种植历史。明代时期,章丘大葱名扬全国,成为贡品,1552年明世宗御封之“葱中之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章丘县志》记载:“蔬菜之属芥、韭、葱、蒜、瓜,以产女郎山者为最。”章丘大葱历史悠久、品质绝佳,“名”“特”“优”三字兼备,有“葱中之王”“世界葱王”的美誉,章丘大葱敢于称王,其过人之处在于“高、白、脆、甜”四字,以“大梧桐”为代表,因其直立魁伟,似梧桐树状。其单株最高可达2米,平均1.5米,葱白长60厘米。其特点是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葱白很大,适易久藏。
黄家烤肉亦为绣惠名吃,起源于明末清初,由黄氏家族创制,祖祖辈辈以烤肉为业,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黄家烤肉整猪烤制,以其皮黄酥脆、外焦里嫩、肥而不腻、久放长存闻名于世。黄家经营的“全盛号”黄家烤肉,早在晚清、民国时期就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享誉全国。
元代散曲家刘敏中、明代文学家李开先等名流才子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佳话,成为绣惠人民的骄傲。
刘敏中自幼卓异不凡,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为监察官,一生为官清正,以时事为忧。敢于将权贵横暴之徒绳之以法,并上疏针砭时弊,受到皇帝的嘉纳。但在一些词作中也透露出他“学古无成,于今何补”的怅惘以及对官场现实的不满。著作有《中庵集》25卷,《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其诗文率平正通达,无钩章棘句之习”。
李开先是“嘉靖八才子”之一,著有戏曲《宝剑记》《断发记》,其戏曲语言“俗雅俱备”,“明白而不难知”。李开先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是象棋,终生无出其右,有《象棋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