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宫镇位于济南市区南部10公里,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古称终军聚。这里扼守三川之锁钥,泰山后山走廊之咽喉。是南部山区水系的重要汇聚地、泉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水源地和补给区,也是省城40万居民饮用水源——卧虎山、锦绣川两大水库的所在地。是南部生态经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商贸集散地。这里依山傍水,风光秀美,为省城“后花园”的门户。素有“一城山色,两湖荡漾,三川锦绣,四季长青”的美誉。
仲宫镇因西汉时期请缨报国的少年英雄终军而得名。《历城县志·古迹考》载:“历城南九十里,有终军村。古名终翁聚,即终军故里”。清人董芸曾咏赞:“出关慷慨弃儒生,故里终军旧有名。毕竟戈船多汉将,少年多事请长缨。”(请缨一词即出于此)。仲宫镇早在唐朝初期建有历城县主簿署。金、明时期设中宫镇。民国十三年(1924年)属终宫乡。1955年改称终宫区。1960年以后,改“终”为“仲”,1985年设立仲宫镇至今。2005年,高而乡、锦绣川乡撤乡设立街道办事处并入仲宫镇。
仲宫镇境内名泉遍布,历代被列入济南名泉的达50泓,其中南泉寺南泉被誉为南部山区名泉之首。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记》载:“历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据金代《名泉碑》和明代《七十二泉记》记载,共有大泉、圣水泉、车泉、柳泉、琵琶泉、悬泉、醴泉七泓名泉先后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
仲宫三川汇集,两湖荡漾。锦绣川、锦阳川和锦云川汇于玉符河,由济南群泉而出。据《齐乘》载:“泰山后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柏崖之湾(柳埠镇柏树崖村南),又西北,至黑水之湾(卧虎山水库),又西北至渴马湾(市中区寨而头村西,梯子崖下),则泊然而止,洑流而东,发趵突泉。”
仲宫镇内名胜古迹丰富,有“齐鲁第一大佛”大佛寺造像、黄花山造像、太甲山摩崖造像、宁海王墓、普门寺遗址、邱家三官庙、朱老庵遗址、子房洞、子房庙等。另有北草沟遗址、仲宫遗址、大门牙关帝庙等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
五祖禅宗普门寺位于镇区西北北道沟村圆通山下。据传,其兴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门寺遗址前现有周长5米,高25米的雌雄两株银杏古树,虽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仍显得枝如铁、干如铜,枝繁叶茂、峥嵘傲立。《重修普门禅寺记》碑文记载了一个名为“慧湛”的禅师,自小“割爱辞亲,诣大灵岩寺,礼大方和尚为师”。学成佛法之后,南去台山传佛授道,普度众生前后达六年之久。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慧湛法师却突然北归,来到了普门寺,并认为“此五祖及师积功累德之处也”。碑中记载的五祖,为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为此给我们透漏了古寺的渊源。据专家考证,四祖与五祖培养了一代僧才,尤其是东山法门下的十大弟子,在全国开枝散叶,弘扬佛法,各为一方教主。普门寺地处中原地带,弘忍禅师或其弟子前来说法、建立禅宗道场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五祖禅宗普门寺,在我国佛教及禅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大佛寺位于仲宫镇锦绣川老庄村北青铜山南麓悬崖上,寺内主尊大佛面相修长,有北朝遗风,眼睑下垂俯视,表情慈祥。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着敞领大衣,正面衣纹呈U字形隆起。窟内右壁上方凿有四龛,其中大龛中为二佛并坐像。窟右壁中央雕有一桃形小龛,龛内造像单膝跪拜,双手合十面向主尊。窟内左壁下方凿有一龛,内为一站立菩萨、一站立弟子,此龛左侧有明嘉靖十五年商家庄人重新修葺大石佛龛的题记一则。有资料称窟内右壁上方的二佛并坐像有明确的纪年题记:“天宝七载(748年)九月二十七日,……”关于大佛建造年代尚无定论,专家依据造型风格,多持隋代和唐代两种观点。从造像的整体风格来看,它与济南周边如玉函山、东佛峪的隋代造像风格相似,且隋开皇时期,山东境内开窟造像风气盛行,大佛开凿于此时期也有可能。
子房洞位于仲宫镇东沟村北,在一深幽的山峪北面,铜壁山巍然峻拔。山腰有洞,面南,洞门由青石券成,额嵌“汉留侯子房隐仙洞”八字,镌刻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正月。洞东西两侧,各有碑碣,分别为明隆庆、崇祯和清康熙年间重修子房洞、创建五帝阁记碑。洞之周围,翠柏葱郁,蔚然深秀。洞内建一石庙,颜额刻“汉留侯祠”,两侧镌楹联:“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庙内原有木龛,内置石像三尊,中为黄石公,左为张良,右为尹宗。张良在辅佐刘邦平天下后,视富贵如浮云,弃轩冕从仙人赤松子游,相传曾居于此洞。
子房洞外山下,约400米处,有“子房庙”,庙南山涧中,有千年黄连木一株,树干茁壮,虬盘鳞结,冠幅博大,枝叶繁茂,为济南地区同树种最大者。树侧有泉,称“双虎泉”。庙东,翻山入另一峪,峪中黄石公、张良、尹宗墓三角鼎立,其排序与子房洞内石像同。西有石碑及八仙庙、子房庵遗址。
济南名士多,仲宫出圣贤。仲宫镇境内历史名人辈出,圣贤达人不可胜数。除了是终军故里外,还是“门神”秦琼老家。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他随李世民征战,“勇敢先登,累立奇功”,是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在民间赫赫有名,是说唱文学《响马传》和演义小说《说唐全传》中的传奇英雄,被人们誉为“山东好汉”。清末两广总督毛鸿宾是有清一代历城最大的官,他生性刚烈,直言敢谏,不避权贵。后世评价颇高,“鸿宾文字第一筹,子晋典籍八万册。”晚清进士吴树梅任南书房行走约二十年,兢兢业业,深受皇帝信赖。1907年参与《山东通志》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