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6

12/27

11:37:2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古镇古村》——王舍人镇

  王舍人镇地处济南东郊,东与郭店镇相邻,西与全福街道相连,南与历下区姚家街道接壤,北隔小清河与华山镇相望,是济南东大门之一。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毛主席曾于1959年两次视察该地。闻名遐迩的大辛殷商文化遗址、鲍叔牙墓、梁冢遗址、唐槐等十余处古文化遗迹云集此,位列泉城七十二名泉的白泉、花泉嵌于内,省名牌产品――普利斯矿泉水产于此;古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四渎”的小清河流经域中;鲍山、大王山处东南一隅,似擎天二柱,为境内一胜境。 

  金代,在此设置王舍人店镇,近代一度成为历城县政府的驻地。王舍人镇得名于王舍人庄,王舍人庄的得名,因为时间久远,资料缺失,人们无力考证,据坊间传闻,王舍人庄,隋代前称杂货店,后来因为一个姓王的舍人而更名王舍人庄并沿用至今。至于王舍人究竟是谁,有多重说法。

  目前,传言最多的是唐代有一个中书舍人王玺(或称王熙),告老还乡在此开店。去世后,乡人为纪念他,遂把杂货店改作了王舍人庄。

  此外,关于王舍人,还有其他说法。东汉之前,附近出现了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史称“济南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原来是战国时齐国(田姓)国君的后裔,楚汉争霸,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田安的后人王(田)遂便以“王”为姓,定居在了东平陵,死后就葬在了附近。

  王遂的儿子王贺,曾担任汉武帝的绣衣御史。不过绣衣御史也不是正式的官名,仅表示受君主的宠爱,与当时“舍人”的含义大致相当。王贺罢官家居,与东平陵城内的终氏家族(终氏家族也大有来头,最著名的就是“弃繻请缨”的终军)结怨。无奈之下,王贺只得选择离开,举家迁徙到了魏郡。后来王贺的孙女王政君成为汉元帝的皇后,王氏一门逐渐都成为了皇帝的近臣,个个都可称“舍人”。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出生。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当年王遂的墓门前就生出了枝叶,“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王莽篡位登基后,便声称王遂墓梓柱生枝叶,是自己称帝的预兆。他立即在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整修了王遂墓,“使者四时致祠”。有趣的是,与王遂同时,还有一个叫做王诉的济南人,官至丞相,封宜春侯,家族世代袭爵。王诉的重孙女王氏,就是王莽的妻子。王遂和王诉两家子孙,自然也都是皇帝的近臣。所谓世代舍人,当不为过。

  按常理推断,王遂的墓葬,自然不能在东平陵城内,而应在附近选择佳壤,那么不远处王舍人庄的“舍人墓”,就很有可能与王遂或王诉家族有关,王舍人或许就是上述两个王家的成员。只是因为王莽的篡汉之举,历来没有善誉,后人也就不再借此标榜,遂渐不为人知了。

  王舍人到底是谁虽然无法考证,但一座座遗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却无声的诉说着这座千年古镇的韵味和魅力。

  鲍山位于王舍人庄东南部,海拔118米。春秋时,齐桓公封此地予大夫鲍书牙为食邑。鲍书牙死后葬于此,得名“鲍山”。山上有鲍书牙墓。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鲍山、鲍邑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处。”如今鲍山上亭阁台榭,苍松翠柏,草木繁茂,游廊中彩绘有鲍叔牙举贤、荐齐候、分金和妙语释管子等历史典故。

“读书堂”故址位于王舍人庄内。北宋咸平初年,契丹人侵扰内地州县。淄州郡守临阵逃脱,监军张蕴带领兵士民众,昼夜防守。契丹骑兵见无机可乘,只好撤退。后郡守反诬张蕴有罪,张蕴襟怀坦荡,迅速在民众中赢得了威信。张蕴二子张揆、张掞亦皆有所成。

  张揆,祖籍范阳,后徙居齐州。北宋进士,历任北海县尉、大理司丞、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齐州知州。

  张掞,北宋进士出身,历任益都、掖县知县,后官至户部侍郎。传说他至孝,其父患病时,曾“刲股肉以疗”。父死后,尊敬兄长,“为乡党矜式”。 

  张氏兄弟饱读诗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成为乡邻行为楷模,对后世也产生巨大影响。北宋名臣、学者苏轼、范纯仁、王临都曾到王舍人庄张氏故宅读书堂瞻仰凭吊,并亲笔题写匾额、诗作,并镌石立碑。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路过王舍人庄凭吊读书堂故址时,尚见三碑俱在。金元战乱之际,乡人把苏轼题写的“读书堂”碑埋藏于地下。明朝时,范纯仁的诗碑及苏轼题字碑,佚失。万历初年,苏轼题字碑出土后,被保存在县学文庙内,供人瞻仰。据县学街小学一位老教师说,1950年代苏轼碑刻尚存。后县学文庙大成殿被拆,古碑再次遗失。今王舍人庄唯王临诗碑尚存。

  位于庄内的一株千年古槐、一株百年古柳至今仍然枝繁叶茂。与张氏读书堂一起昭示着王舍人镇经历的沧桑岁月。

  双龙桥位于王舍人镇陈家张马庄东北处。据文献记载,明朝柳河之水有两源。其中“东源花泉”,乱孔争沸,俗名“乱泉”。西源为钊家泉,水势尤大。两源交汇而形成水面,遂建桥于水上。两源之水,流似双龙,从桥下经过,故命名“双龙桥”。水流经耿家泉汇合后,北入小清河。桥上碑文显示,双龙桥曾经两次重修。一次是清嘉庆六年(1801年),另一次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旧时,往来于东北乡到济南府的必经要道就经过双龙桥,农民、商贩们驴驮车推,徒步肩挑,热闹非凡。桥边设商亭、茶馆、饭摊,供过往行人歇脚、乘凉、吃饭,生意红火。

  唱筹量沙的传说――粮冢遗址位于王舍人镇梁王庄村边,当地俗称“粮冢”。传刘宋元嘉八年(431年),南朝宋派遣征北将军檀道济攻打北魏。当部队进驻历城梁王庄(今王舍人庄一带)时,军粮告急,敌军乘机发动进攻。危急之时,檀道济急中生智,连夜以土代粮,量土成山,并令量粮军士边高喊筹码。堆积成叠的土山,月光下远望像是一堆堆粟米,使敌军顿生疑虑,以为是宋军的伏兵之计,不敢贸然攻击。檀道济趁机指挥军队安全撤退,此地留下了一堆堆“粮冢”。据明崇祯六年《历乘》记载,梁王庄的“粮冢”原有72个。现尚保存3个。此庄原名粮家庄,以粮字同音转用梁字至今。后人为纪念檀道济,又建檀公祠。

  1988年, 济南市文物管理处在王舍人镇梁王地区发掘3件汉代陶器。1993年8月,王舍人镇梁二村砖瓦厂在施工时挖出汉代陶磨盘1套、陶罐2件、陶壶1件、陶匾1件、五铢钱数枚,唐代陶罐2件,元代瓷罐1件、黑釉罐1件,对梁王城的考古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大辛庄商代遗址位于王舍人镇大辛庄村。2003年出土了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多种文物。出土文物显示,该遗址是以商代文化为主要内涵,集居住、手工业作坊、礼仪中心和墓地为一体的大型商代遗址。刻有甲骨文的卜辞甲骨,内容为一位都邑重要人物祭祀占卜的记录。该遗址的发掘为认识商王朝跟周边地区关系,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甲骨的整修、钻凿形态,字型文法等,与河南安阳殷墟卜辞属同一系统,距今已有3200年。

  岁月沧桑,舍人墓已经不复存在,王舍人究竟是谁也无法确证,唯一不变的,是村南的大王山依旧常青。“大王山”、“王舍人”、“舍人墓”等共同组合在一起,穿越千年,所蕴含的历史谜题,至今令人遐想无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