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兰(1) 公平(1)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50014)
摘要 地名是人们对不同方位、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特殊性与地域性,地名地域性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识记、运用地名还能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整个国家通过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两大部分的内在因素进行分类和举例说明展现出我国各地区的地名地域文化,并利用这一地名命名原则对山东省各市、县区的地名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并与广东省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进一步反映出地名地域性在各地区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关键词 地名;地域性;地理因素;山东省
1 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地表特定地域空间或地域实体的指称,是在人按由通名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为确定地物类型、空间方位及相互距离而出现的【1】。地名一般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来区分地物类型,专名则体现某种地方性特点。地名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可综合反映出特定地域的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及社会文化状况,同时,不同的地区由于上述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地名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地名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命名的混乱和地名的不当使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与地名资源的同步发展。地名命名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使一些地名出现名不符实、音形相近、甚至异地同名的现象,如咸阳市竟有两个 “永乐镇”,一个在泾阳县,另一个在彬县;另外在地名的使用中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比如部分地名更名后,地名标志名称不能及时更改、标志名称与实际使用名称不一致、县境内街路巷等地没有地名标志等。地名的命名以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迫切地要求我们加强对地名工作的管理与地名的进一步研究。
联合国第五届、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曾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地名承载的是历史,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学家华林甫指出,地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名不但指出当地的地理类型,还反映出命名时代该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2】。地名的形成不仅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记载了固定地域范围内历史过程和人文过程。地名形成、发展与地表空间中固定区域所特有的地质地貌、地域气候、地域生态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名的形成亦受到固定地域范围内所生活的人们的民族特质、民风民俗、历史渊源的影响,甚至与当地的居民的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对于地名的地域性的相关探讨不仅要关注自然景观领域,同时亦注重人文地理特性。
地名学是19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出版了一些着重于地名的记述和语源考证的地名学著作,同时还建立了地名研究机构,如1872年瑞士J.J.埃格利的《地名学》,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BGN)等【3】。中国古籍中也记载了大量地名,而且对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沿革以及命名的规律、原则都有阐述,如汉初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载有各类地名4500处,并对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4】。我国现代的地理学界的学者对地名有了进一步研究,其中,金祖孟、曾世英、谭其骧、史念海等对地名的形成、空间分布等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5】,华林甫分别从中国古籍文化、中国地名史等角度对地名学进行了相关研究【6-8】。
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地名众多,加上历代地名更替频繁,地名的数量更难以数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区的开发,地名的变更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冲击比较大,一些媚俗的地名应运而生。但是,地名的地域性依然还是我们识记、运用地名的鲜明标示。我国县级以上地名数以千计,乡(镇)以上的地名数以万计,正是由于地名特有的地域性,才让我们清楚地分清并记住每一个地区;特别是随着我国旅游业主导地位的提升和对外开放,地名的地域性更是我们提升区域竞争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我国的地名,研究地名的地域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时代的要求。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首先在全国的空间范围内对以包含山、水、方位、地质地貌和物产等的自然地理因素和囊括民族特性、风俗文化、历史渊源和宗教等的人文地理因素命名的地名进行举例说明,展现出我国各地区的地名地域文化;其次以山东省为研究特例利用这一地名命名原则对山东省各市、县区的地名作了一定程度的统计探讨,并与广东省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进一步反映出地名地域性在各地区的共性与特殊性。通过上述分析,再现各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并透视出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通过地名的地域性了解各个区域。
2 自然地理因素与地名
我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山川秀美,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同时这些自然地理特征都在我国的城市地名中有所反映。通过对我国各个城市地名的考究,下文从山、水、方位、地形地貌以及物产等五个主要的自然地理因素出发研究其与地名的渊源。
2.1 依山命名
自古,我国与山就有不解之缘,例如浙江省与山有关的县市一级的地名就举不胜举,名字中有山的就有萧山、象山、常山等,而奉化、普陀、洞头、天台、青田等县名也都得自同名的山岳。
因为山而命名的省、市区也有很多,比如山东省与山西省都是因太行山而命名,位于山的东面,就是山东,位于西面则是山西;黑龙江省的双鸭山市,以市区北部的一对形似“卧鸭子”的山峰得名,萝北县,以山得名,境内有托萝山(今名山),设治时因治所所在托萝山北,故名“萝北”;湖南省的衡山市因地处衡山而得名。
2.2 依水域命名
我国直接以江河溪水之名为名或以源出于水的坑、源、湾、潭、洲、滩、泉、井、湖、塘等为通名定名的也很多,在中国31个省市区名称中,有13个是直接因水得名的,如浙江、黑龙江、湖南、青海等【9】。四川省境内因长江、岷江、沱江以及嘉陵江四条江而得名;河南省与河北省都因黄河而得名,河南位于黄河的南面,河北位于黄河的北面;黑龙江省和青海省则是因为境内有同名的江河湖泊而得名;一境内的山川湖泊作简称的有:湘(湘江)、皖(皖山)、闽(闽江)、赣(赣江)等。
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以湖得名。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岩浆堵塞了白河而形成5个串珠状堰塞湖,俗称“五大连池”。原属德都县,1976年设置五大连池镇。1980年3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县级)。
宁波这一名称的由来,也多少反映出宁波作为沿海城市这一地理特色。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明州府(宁波旧称)鄞县人单仲友,奏请以明州与国名相同,要求改名。他认为明州府既有定海县(即镇海县),采“海定则波宁”的含义。可将明州府改为宁波府。明廷下诏改名,遂以鄞县县治为宁波府治。可见,“宁波”,缘自“海定则波宁”,缘自它靠海的地理位置。
三亚,镶嵌在祖国宝岛海南岛南端的一颗明珠。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三亚河在靠近入海口处分成东、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故名“三丫河”。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在沿岸居住,形成了三亚市的雏形。前来定居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亚”同音,后来逐渐统称为“三亚河”。1984年设市时,即以“三亚”命名,从此三亚以其独特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2.3 依方位命名
依方位命名,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要素中的地形、山川河流、地理方位等作为参考坐标而命名的地名。如山的左右前后、河的东西南北、距离之间的远近常常成为参照点。这种地名是人类对周围环境认识逐渐加深的产物,它的产生同样很早【10】。我国省名中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都与方位有关。始传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谷梁传》曾明确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论点对我国的地名有很大影响。譬如,“洛阳”、“汾阳”之得名,因其分别位于洛水、汾水之阳(北面),“汤阴”,则源于该地处于汤河之阴(南面),就是这一命名原则下的产物。
2.4 依地形地貌命名
地形地貌是反映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显著标志,以地形地貌而命名的地区很容易让人了解其地理大势。因此,各省以特有的地形地貌而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山东省平原县因地势平坦而得名;辽宁省大洼县因位于辽河、浑河下游,地势低洼而得名;新疆的石河子市,因为这里多石故名石河子;福建省福州东郊的鼓山,因峰顶有形状如鼓的巨石而得名;湖北省麻城市的龟峰山,因形如巨龟得名;台湾岛东北部的鼻头角,是深入海中的小半岛,因形如鼻尖而名。
2.5 依物产命名
在任何一个地理区域内,动植物的生长及矿产都会彰显出其不同的区域特点。因此,生活在相异地区内的劳动人民很容易因为地区特有的物产而对其地区命名。因为物产而命名的情况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以动植物或者矿产的名字作为城市命名的依据;第二类是根据某种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特点、动植物群体的外貌特征或者矿产的用途等命名地名,一般第一类比较多。譬如:山东省菏泽市城区称牡丹区,因“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因盛产玫瑰得名;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的“果隆”,意为大榕树,因村前有棵大榕树而得名;“古求”即枫树,因村附近多长枫树,村以树名;青海格尔木地区的“托拉海”,因该地生长着成片胡杨而得名。
青海地名中的“尖扎”为藏语音译,本义为“猛兽出没的地方”,因古代当地人烟稀少、山林茂密、猛兽较多,故名【11】。北京的著名的“狮子胡同”的得名传说源于在清朝嘉庆年间,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一只狮子,经常在这条胡同和南运河一带活动。在河边喝水时,经常遭到顽皮孩子的玩耍和戏弄。人们非常怀念这只讨人喜欢狮子,就在它经常歇息的胡同口竖立了两尊石狮做为纪念。从那时起,这条胡同就叫狮子胡同了。
新疆的阿尔泰县,也译作阿勒泰,突厥语是金子的意思,蒙古语是金山的意思,因为这里盛产黄金。根据历史记录,曾经来这里采金子的人达到数百万之多;克拉玛依市因新疆著名的油田——克拉玛依,是新中国建国后的勘探开发的第一大油田,于1958年建市,因为盛产石油而得名【12】。
3 人文地理因素
我国现代地名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世英先生说:“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地理背景,地名的研究理应有地理学家参与。地名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研究地名的来历、含义及演变非进行历史考虑不可【13】。”人文地理因素因为有浓厚的人文特征,因此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研究地名的地域性必不可少地应该考虑到民族特性、风俗文化、历史渊源以及宗教等人文地理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可归纳到历史文化因素中。
3.1 民族特性与地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大家庭,在漫漫岁月中,不同的民族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往,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不断融合的同时也保留着本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及其氛围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少数民族的语言特征以及族源对我国的地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而言。
黑龙江省是个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里面的地名多来自蒙古语、达斡尔语鄂伦春语音译和满语音译。如:齐齐哈尔,达斡尔语“奇察哈里”的转音,意为“边疆”或“天然牧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语,意为“四”。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道蛙锁呼尔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世代相因,游牧于嫩江两岸,成为杜尔伯特部。
明代台湾岛上的平安(今安南西安平镇)有一大海湾,附近有村庄名“大湾”。大湾附近的土著称台窝湾族,这个民族最早与大陆汉人交往。汉人遂以该族名称其地名,并由台窝湾简称台湾。后来,这个名称便沿用下来了。
3.2 风俗文化与地名
地名是一种民俗文化,众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人们美好愿望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发生,增加了原有地名的文化内涵,其形成、流传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地名,成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无声的解说系统。
相传在帝尧时代,黄河流域受到洪水的严重破坏,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将堵塞之法改为疏导,那时龙门山与吕梁山连在一起,挡住黄河的去路,河水回流造成灾害。禹就用神力把龙门山一劈为二,让河水从中间奔流而下。据说,每年三月江海之鱼齐集于这里,能跳上去的即可化为龙,故禹劈之门又称“龙门”;至今芮城有地名大禹渡乡;太原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区域,相传系舟山为大禹系舟之石;古代有“禹都安邑”之称,安邑得名也是为纪念禹治水之功。安邑古称禹都。
我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求福寿、昌盛、平安的心态,常用许多美好的言词来祝福别人,这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风俗文化。这种喜好也反映在地名中,“寿”“吉”“福”等吉祥词语也频繁出现在地名中,借以寄予福寿、昌盛、吉利的良好愿望。如:福建省寿宁县就以“寿”“宁”为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社会反映。
3.3 历史渊源与地名
历史渊源对我国地名的命名中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尤其是革命战争时期,人们为了永久纪念为革命事业、为人民利益牺牲的烈士,以他们的姓名或姓氏作为当地的地名。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1925年4月,为纪念这位伟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文(号中山)的故乡广东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
刘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1936年,中央决定将其家乡陕西省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
左权,湖南醴陵县人,抗日战争中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6月2日,左权在辽县(古称辽阳,辽州,民国初年改为辽县)十字岭与日寇作战时牺牲,为了纪念他,经晋冀鲁豫抗日政府批准,于是6月18日将辽县正式更名为左权县。
3.4 宗教与地名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积淀着民族早期祖先的智慧思考,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对我国的地名也有很大的一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最主要的教派是道教、佛教。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
中国道教崇拜仙人,中国地名中以仙字为地名的比较常见,如浙江的仙居、仙都;有的地名与神仙故事有关,如神女峰、仙人渡。中国地名中还有大量与佛教人物、教义、建筑(寺庙等)有关的地名,如浙江的阿育王山、陕西的和尚塬等。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惠明寺村,因昔有惠明寺。那些人迹罕至、云雾缭绕或终年积雪的大山易于引发想象,人们根据这些想象编造的故事还常常带着宗教色彩,反映着不同的信仰,例如仙霞岭、仙洞林、老君岩等是道教信仰所传的地名,佛山、佛县、佛子岭则与佛教传说有关【14】。
4 山东地名研究
山东是中国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风光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拥有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的美誉。山东人素有用“一山一水一圣人”来概括山东,这里指的是泰山、黄河和孔子,这个概括道出了山东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特征,这些多元化的地理因素同时也表现在山东的地名中。
山东下辖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共有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15】。按照上文中地名分类的原则笔者对山东的17地级市以及140个县市行政单位进行了一定地名分类,见表1。
表1 山东城市地名命名方式一览表
命名方式 | 十七地市名 | 县市个数(140) | ||
自然地理因素 | 山 | 泰安、烟台、淄博 | 23 | |
水 | 临沂、德州、菏泽、滨州、济宁 | 20 | ||
方位 | 济南 | 20 | ||
地质地貌 | 8 | |||
物产 | 枣庄 | 8 | ||
人文地理因素 | 民族特性 | 3 | ||
风俗文化 | 威海 | 9 | ||
历史渊源 | 青岛、莱芜、聊城 | 19 | ||
其他 | 东营、潍坊、日照 | 30 |
4.1 山东省各地级市地名的来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7个地级市中,有10个市因自然地理因素而命名。因山而命名的城市包括泰安、烟台和淄博,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取“泰山安四海”之意;烟台因境内有烟台山而命名;淄博因博山与淄河流经境内而命名,在此划分为因山命名,也可以划分为因水命名的部分。
因水而命名的城市有5个,临沂以临近沂河而得名;德州之名源于安德县,安德县之名源于德水,秦更黄河名为德水,因德水流经县内,故以为名;菏泽因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以水命名;滨州因“渤海之滨,黄河之州”而命名;济宁因地濒济水而命名,元时又取安宁意,更名为济宁,兼顾文化传统的因素。
因方位而命名的济南因在济水之南得名。物产命名的枣庄在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
因人文地理因素而命名的城市有4个。威海市因风俗文化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取“威震东海”之意,表达了当地人民希望能抵御外来侵扰的美好意愿。由于历史渊源命名的城市包括青岛、莱芜和聊城。青岛因古代渔村青岛得名;莱芜在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带,因此地荒芜故名;聊城市因史称聊摄国故名。
此外,还有3个城市是由于地理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命名的,如东营市因市辖东营区、牛庄区建立;潍坊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4.2 山东各县市命名由来
山东省的140个县市行政单位中,有56.4%城市因自然地理因素而命名,在自然地理因素中依山命名的城市最多,可以占到自然地理因素的29.1%,这与山东境内的名山众多有关,如泰山区内“泰山”、崂山区的“崂山”、福山区的“福山”、 文登市因“文登山”得名、五莲县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等;因水得名的城市占到自然地理因素的25.3%,如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河口区因建区时境域仍有黄河入海口而得名、微山县因境内微山湖而得名等;因方位命名的城市也占25.3%,济阳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得名、莱阳市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得名、沂河东岸的河东区等;因地质地貌命名的代表城市是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牟平区、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的平原县等;物产得名的代表城市是牡丹区、钢城区等。
山东省境内22.1%的县市级城市地名因人文地理因素命名,其中61%是因为历史渊源,如薛城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邹平县因在西汉以前,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而命名等;29%因传统文化得名,如乐陵市中的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 庆云县因“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等;仅有个别城市因为民族特性命名,这是因为我省少数民族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全国。
此外还有部分县市级行政单位因为非地理因素命名。如垦利县因原有垦区和利津洼两个名称,取其首字而得名;莱城区是1992年11月因县级莱芜市升为地级市而设立的县级区等。
4.3 山东省地名与广东省比较
由于地域性特点在地名命名中的作用,不同的省域由于区位、历史基础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在地名特点上也存在较大不同。本文选择广东省和山东省作比较,是因为两省在国民经济总值、人口总量、双核心城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地理环境、开放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通过比较更易于反映相关要素在地名由来中的作用规律。
通过比较分析,两省的相同点:第一是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的占多数,广东省县市的命名方式统计中,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的比例占43.1%,山东的比例为56.4%、这是因为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不但符合相应城市地理环境特点而且留存时间长久,具有稳定性;第二是以人文地理因素命名的城市比例差不多,广东和山东省以人文地理因素命名的城市占比例分别是24.8%、22.1%、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但是这些人文特征对地名的影响作用都是一定的,也影射出人文特征在不同地区地名文化中都是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不同点主要是地理因素和非地理因素所占的比例有一定差异,非地理因素广东和山东分别为32.1%【16】、21.5%。山东省地名的地域性明显比广东省高,这与南北方人们的生活特性是分不开的,北方人较传统,地理因素作为传统因素得到人们认可较高;此外还由于广东省自80年代就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比较高,这种开放性同时带来更多的非地理因素影响着地名文化。
5 结语
地名就是一部编年史,记录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直观地展现其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和文明进程。我们不应忽视城市地名的价值与意义,应当认真地从各种角度挖掘、整理、揭示地名的演变和内涵,地名的地域性是地名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地理因素在地名中的应用让我们更清楚、更直接地了解各个区域的地域特色。
地名的地域性可以分为两类,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大体囊括山、水、方位、地形地貌以及物产,人文地理因素大体包括民族特性、风俗文化、历史渊源和宗教等。影响地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地理方面的因素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国有学者曾对我国661个城市的地名的来源以及地域差异进了详细的研究(见表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地理因素命名的城市有268个,占所调查城市数量的40%,地理因素绝对是地名来源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名的地域性研究是地名这部编年史的一个必然要求。
表2 中国城市命名方式及其区域差异【17】
城市 命名 方式 数量 区域 名称 | 地理因素 | 混合因素 | 非地理因素 | 不明因素 | 备注 |
河北 | 10 | 8 | 17 | 含北京、天津 | |
山西 | 7 | 7 | 7 | ||
内蒙古 | 7 | 5 | 4 | 2 | |
辽宁 | 15 | 10 | 4 | ||
吉林 | 17 | 4 | 5 | ||
黑龙江 | 11 | 2 | 11 | 5 | |
江苏 | 14 | 16 | 9 | 1 | 含上海 |
浙江 | 9 | 11 | 8 | 5 | |
安徽 | 10 | 4 | 4 | 2 | |
福建 | 13 | 4 | 5 | ||
江西 | 4 | 4 | 9 | 2 | |
山东 | 20 | 9 | 13 | 4 | |
河南 | 14 | 5 | 16 | 1 | |
湖北 | 13 | 6 | 13 | 1 | |
湖南 | 16 | 6 | 6 | 1 | |
广东 | 26 | 9 | 16 | ||
广西 | 5 | 3 | 4 | 4 | |
海南 | 4 | 0 | 1 | 1 | |
四川 | 20 | 7 | 7 | 1 | |
云南 | 4 | 2 | 9 | ||
贵州 | 3 | 0 | 7 | 1 | |
西藏 | 0 | 0 | 2 | ||
陕西 | 7 | 4 | 2 | ||
甘肃 | 6 | 2 | 5 | ||
青海 | 0 | 0 | 1 | 2 | |
宁夏 | 2 | 1 | 0 | 1 | |
新疆 | 5 | 6 | 6 | ||
香港 | 0 | 1 | 0 | ||
澳门 | 1 | 0 | 0 | ||
台湾 | 5 | 1 | 1 | ||
总计 | 268 | 137 | 192 | 34 |
资料来源:韩延星《中国城市地名研究》,1996年。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2]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插图本)[M].齐鲁书社,2006.
[3] 中国百科网
[4] 邓慧蓉.中国地名和文化关系[D].哈尔: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1.
[5] 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6] 华林甫.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J].地理研究,1998,17(2):193-200.
[7]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9] 刘美娟.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10,(9): 104-109.
[10] 管彦波.地名与民族的地理分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3-19.
[11] 韩建业.青海民族语地名的语言结构特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4).
[12] 何巍.新疆地名中的地域文化浅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0,(8):105-106.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R].赵中建选编,1999,(1).
[14] 刘美娟.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10,(9): 104-109.
[15]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67).
[16] 司徒尚纪.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1):26-27.
[17] 韩延星.中国城市地名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