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泰沂山脉,千山叠翠,百峰斗奇,绵延百里。在风光秀丽的群山怀抱中,一座海拔340米的小山犹如一块七彩宝石镶嵌在古城曲阜的东南部,这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生地------尼山。 出曲阜一向东南,五十里尽是沃土平原,拐过一座陡峭的山峰,眼前豁然一亮,才发现沥青铺就的公路好似一条摇头摆尾的青龙,逶迤穿行在云遮雾障的群山之间。沿途小村错落,霞雾烟锁塘柳,群鸟蓝天飞翔,鱼虾溪底畅游;山坡上,金谷叠浪飘香,硕果坠枝摇红,青壮田间劳作,老翁溪边垂钓,稚童嬉戏于牛欢羊叫声中,村姑歌唱在青山碧水之间。一派与世无争、天然和谐的景像,宛如一幅天然画卷!前面,绿荫掩映的隙缝间隐隐露出飞檐斗拱,尼山就在这一脉苍松翠柏中停住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山系共有20余座山头组成,总面积30平方公里。山上林木茂密,层峦叠嶂,洞壑幽深,流水潺潺,风光这边独好。沿崎岖山路未走几步,一阵山涧流水声随风传来。沿小径,过短桥,随声觅去,一天然石洞出现在尼山脚下的芳草嶙石之间,洞口石碑写有“夫子洞”几个酋劲大字,尼山第一胜景,孔子的出生地到了。《史记》记载:孔母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其父叔梁纥因孔子生于尼丘山“夫子洞” 为其取名为孔丘,家中兄弟二人,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因创立儒家学说而被后人尊称为“孔子”、“孔圣人”。为避讳“万世师表”孔丘之名的“丘”字,尼丘山后来简称为尼山。“夫子洞”荒草阳其上,峋石阴其侧,低矮昏暗,平庸无华,亮眼的只有一清冽泉水从石壁流出,饮之甘甜上口。站在“夫子洞”口凝目沉思,我看到平凡中的伟大、简陋后的辉煌,看到贫穷中的富有、洞丘之上的殿堂!顿觉疲劳逸尽,一切烦恼和杂念皆在泉水叮咚中荡然而去! 沿石阶而上,沿途古树参天,绿苔蒙径。停步深吸一口清新空气,猛见一宽阔石门横立面前,这便是尼山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棂星门”建于11级石阶的高峻平台之上,门前漳溪湍流廻还穿桥而过,门为石坊,由8个云纹石鼓夹抱4根八棱石柱组成,柱头饰以华表,石坊横书“棂星门”三字,坊两旁 “八”字红墙分向两边。坊门前后长满柏树,无枝无蔓,叶生子身,孑然卓立,形如橼笔。传说孔子是文曲星下凡,所以此地柏树均似巨型大笔刺向苍穹,宛如要在蓝天白云间写尽“天下文章”!顿感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种突然而至的庄严肃穆顷刻间凝聚心头! 尼山孔庙建筑群位于尼山主峰东麓山腰的苍松翠柏之中,占地1100余亩。尼山孔庙原为尼山神祠,是当地百姓祭典尼山山神的庙宇。后因先哲圣人孔子诞生于此,当地官吏便创建了孔子庙祀。随着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广为传播,影响日益深远,孔子也逐渐得到历代朝廷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敬重。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历代朝廷、官吏对尼山孔庙进行不断的扩建和修缮。从唐、宋、元、明、清,历经两千多年的苍桑岁月,政权几经更迭变换,历代当权朝廷和官吏始终对尼山孔庙的兴建和保护情有独钟,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尼山孔庙依山势地形而建,前后、左右、上下,共分九组院落,殿、堂、虎、门等81间,周绕红垣,高低有差,错落有致,古柏老桧,郁郁葱葱。庙内外有元代以来石碑十数幢。入“大成门”,为孔庙的第二进院落,门内左右设有腰门,分别通往东、西两跨院。门北有砖砌通道,直连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中的主体建筑物,始建于元朝顺帝年间,殿阔5间,上覆黄琉璃瓦。前廊下12根八棱擎檐石柱,每个石柱上绘有56条盘龙,配以祥云。此殿虽为清朝道光年间重建,但在斗拱等方面仍有元代余风。殿内供奉先师孔子及“四配”塑像,殿前有东、西庑各5间,内祀“十二哲”及“七十二贤”。殿前通道两侧,立有元朝石碑---《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记碑》、《尼山书院铭碑》,以及清朝康熙十七年《重修尼山书院碑记》和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尼山书院记恩碑》等。 正殿之后,为寝殿5间,殿内供奉孔子夫子官氏木主。寝殿前左、右两侧,又有东、西庑各3间,东庑祀二代柏鱼木主,西庑祀三代子恩木主。寝殿西北又有两处小院,分别为神庖和神厨,是当年为祭礼置办祭品的地方。由大成门内东腰门往东,是孔庙东路的跨院,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建有讲堂3间,后院建土地祠一间。过西腰门外,又是两处院落。东侧一院为“毓圣侯祠”,是供奉尼山神的专门祭祠。有祠门一间,殿堂3间,绕以红墙,殿中置有神龛,内供尼山神木主。殿前左、右各立有石碑,西面的石碑为元朝正二年间《重建尼山书院之记碑》,翰林院持读学士虞集撰文,孔克坚书,翰林学士张起岩篆额。东面的石碑是明朝永乐十六年《重建尼山店记碑》,由三氏学教授张敏撰文,监察御史孔谔书。 “毓圣侯祠”西侧,又是一处层层增高的两进院落。院前有三门并列,均建在高台阶基之上,中为“启圣门”,左、右为掖门。拾级入门,门内自成一院,院内正中建有“启圣王殿”,是供奉孔子父亲叔梁纥的殿堂。绕过殿后,庭院又高于前院,正中建“启圣寝殿”五间,是供奉孔子母亲颜氏的殿堂。这前后两进院落是尼山孔庙的最高处。殿西侧是壁立千仞的尼山主峰,站在院中往东俯视,整个尼山孔庙建筑群尽收眼底。我仿佛看到,尼山正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灿古耀今,与时俱进,一步步走来。沉浸在天高地阔的儒家氛围里,我深感自身的渺小! 自启圣寝殿后东侧降阶而下,往北越过神疱、神厨两处小院,门东便是孔庙的后门。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山峪,世称“中和壑”。孔子在《中庸》书中写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比喻孔子思想可以使万事万物达到和谐的境界。其壑又名为“尼山砚沟”,这里的石头呈柑黄色,并有褐黑石松叶纹,花纹边部较密,向内渐稀,中部则无,用以制作的砚台坚细温润,不渗水,不渍墨,发墨有光,实为制砚的上品,是历代皇家官吏文人墨客求之难得的文房宝物。因此,尼山砚自唐宋以来,一直盛享美名。我终于悟出,这尼山砚品的本质里,不正是浸润了这一脉圣气、圣水,才变得如此高贵的吗? “中和壑”以北的平台上,有一处独立的院落,即是“尼山书院”,为曲阜旧时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宋朝,元代又重修,现在的规模是明朝永乐十五年建造的。有大门一间,周围墙垣,门内有照壁,院内有正堂、东西配房、茶房各3间,皆青砖瓦舍,白粉涂壁。门外立有两幢石碑,一为明代弘治年间所立,上刻“尼山书院”四个大字,为国子监祭酒罗书;一为衍圣公孔弘泰重立《元司居敬尼山孔子像记》碑。书院内外古柏参天,门前溪水淙淙,在如此幽雅清静的地方,可以陶冶一份情趣,一份逸然,一种弃舍,一种心灵的宁静致远,真是读书的好地方。无怪明代孔承庆曾有: “盘石垂藤何处家, 山深茅房隔烟霞。 幽人读罢无余事, 纱帽笼头自煮茶。”的诗文加以赞扬! 瞻仰完尼山孔庙,我披一身圣气,怀着敬畏之情漫步返程,倍感中华民族儒家文化渊源流长、根深蒂固!孔庙“棂星门”前的那条名叫“智源溪”的山润又把我吸引住了。我注意到,涧水由尼山主峰汇流而下,经庙门前石桥,注入山下的沂河支流夫子洞河。这就是《阙里志?山川》中所说的“智源”一词作涧溪之名的解释。这里因孔子出生此地,乃称山涧之溪为“智源溪”。智源,智慧之源也。这里常年溪水潺潺,蜿蜒而去,在青山绿水辉映之中,迭次飞落,微瀑湍湍,轻柔疾快,有声似无声,鲜活而无欲。我想,这来自山顶云雾之中的溪流,流向夫子河、颜母河、沂河、张马河,使五条河流一齐汇聚于尼山脚下的那水晶一样澄明的湖面,碧波荡漾,惠泽百里,养育着一方水一样灵透、清澈的生命。然后又一路流向历史文化名城鲁国国都曲阜城前,最后汇入长江,涌进大海!这永恒的溪泉水,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滋润万物,多么纯洁,多么高尚!两千五百年来,甘处底层,与世无争,聆听圣人教诲,幻化自然,生生不息,真真是天下之大彻大悟、大智大慧了! 顺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走去,路边那些千年松柏,在中秋阳光里依然显示着特有的苍翠。路的尽头就是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出处------“观川亭”。站在亭上举目远遥,眼前浮现出漂泊一生的孔子,头上顶着尽阅人世的风尘,脸上刻着着沧桑巨变的痕迹,在生命的晚年又回到尼山,叹光阴似水流逝,感慨人生短暂。但是,他仍然用积极的人生观,告诫后人,珍惜时光,努力探索生命的真谛!看着那三个深红色的大字和那块风侵雨蚀的残碑,我深有所思:孔子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提倡“仁爱”“中庸”。世界数百年,中华五千载,风云变幻,政权更迭,新旧交替,为什么独有杏坛上那古老编钟弹奏的《诗》《书》《礼》的韵律,至今仍能回荡在历史的星空呢? 站在孔子曾经站过的地方,遥看五峰呼应,近观滔滔汇流,耳听松涛依旧,心中浮想联翩。五十里外的古城曲阜正身披霞光,迎来“第八届孔子国际文化节”深沉悠远的钟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和谐理念正在响遍五洲四海! 尼山,与社会进步和谐,与世界和平同步,与人类文明同辉,与天地日月共存! 尼山----东方的一座圣山! 马洪斌 清风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