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四社联动”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
东营市健全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四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有力推进了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夯实社区平台基础,增强“四社联动”承载能力 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四社联动”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县区层面设立社区党工委,统筹整合职能部门工作力量;推行城市社区党委建制,完善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等区域化党组织设置。 二是加强社区管理网格化建设。创新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为特色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划分基础网格,配齐配强网格服务力量,健全完善网格工作机制,拓展丰富网格服务内容,将全市638个居民小区划分成1820个基础网格。实现了管理无缝隙、服务零距离。 三是加强社区设施标准化建设。累计投资4亿多元,建成城乡社区服务中心218处,其中城市社区服务中心72处,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六大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服务阵地。东营区抓住全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区的有利时机,投资33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集政务运行管理、民生服务、应急指挥、社会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 四是加强社区协商民主化建设。健全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制度,72个城市社区建立社区议事委员会,182个居委会成立居民小区议事协商委员会,610个网格建立网格(楼宇)议事协商小组,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均通过议事协商委员会研究确定,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微治理、居民微自治工作格局。推行社区便民公益金,强化社区协商手段支撑,每年列支便民公益金1200万元,用于解决居民关注的急难小事,项目申报全部由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审议通过;项目实施近四年来,共召开议事协商会议1930场次,完成便民公益金项目42780个,涵盖居民小区530个,受益人群达31万人。 二、统筹社区服务资源,增强“四社联动”协作能力 一是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在东营区成立全市首家县区级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作为专职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团体,在社区社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高标准建设东营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通过组织申请、机构评审的环节,筛选了6家社会组织入驻培育发展中心,为其提供办公场所、业务培训、项目指导等服务。2015年下半年,该中心成功承接市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平台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全市已培育专业社工机构15家、注册公益社会组织19家。初步统计,辖内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市级以上项目12个。 二是积极探索社区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2015年,启动“爱暖夕阳”、“情系桑榆”、“长者计划”等3个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空巢、孤寡老人建立个人档案,为个别老人开展心理辅导,组织开展“青春伴老”、“光辉岁月”等20余个形式新颖多样的小组活动。2016年,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选取中山、青华、辽河、嵩山、明月等5个城市社区,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社会服务,列支专项政府购买资金100万元。通过需求评估、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等环节,共有15家社区社会组织成功承接24个服务项目,服务领域涉及居民素质提升、婚姻家庭、社区党建、助老助残、社区治理、扶贫帮困等方面。在大力实施政府购买社区社会服务的同时,全面推行社区公益创投,通过项目需求发布、项目申报评审,有19家社区社会组织申报的49个项目成功入围,项目金额92万元。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在城乡社区备案的社区志愿服务公益组织已达到163家,社区志愿者人数近27000人,社区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加强。积极搭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在72个城市社区、16个油田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次,有70家志愿服务组织、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理发、免费查体、义务劳动、生活服务、扶贫助学等项目20余个,受益群众达3万人。广泛开展“点亮微心愿”、“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活动,截至目前,各社区征集“微心愿”733个,党员认领微心愿539个;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人数达2500余名,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130场次。 三、完善社区体制机制,增强“四社联动”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四社联动”工作,由政权和社区建设科具体负责“四社联动”工作的政策制定、督促落实、沟通协调等。各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了一级压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逐步扩大社会工作师在社区工作人员中的比例,目前持证社工人数超过170人,占社区工作人员总数的20%;有1人荣获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获得“齐鲁和谐”使者称号。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社会组织中专业社工人数已达200余人,初步建立起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职能相对分离、任职相对交叉、专兼职人员并用的社区组织结构,实现了“四社联动”协同归位和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绩效评估。将推进“四社联动”工作作为乡镇街道社区建设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考评体系;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监察评估,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优胜劣汰机制,不断增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和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了优秀社工机构和“最美社工”评选,有效激励了社会工作人才爱岗敬业、努力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