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头镇黎明村早年叫做台上彭家村。清朝初年,该村有一个村民彭直功到京城谋生,靠给京城内一个茶馆挑水维持生计。这彭直功虽不识字,但为人憨厚耿直,又是热心肠,因此很得周边人的喜欢。在康熙皇帝刚登基那年,也就是康熙元年(1662年),京城正月十五闹元宵。那真是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康熙皇帝的姑姑也到街上瞧热闹,那皇姑只顾着看新鲜,便同手下人失了联系。她平日三门不出四户的,愣是在大街上迷了路。正在街上转来转去,碰巧被彭直功给遇上了。 彭直功得知她是皇姑后,怕她有个闪失,便将她带回了茶馆,找了一间屋将她秘密地藏了起来。怕外人惊扰了皇姑,又把门锁上了,每日里从门缝给皇姑送水送饭。彭直功谨守礼法,见皇姑时总是低着头,看都不看皇姑。皇姑丢了,那还了得!康熙皇帝急忙派人四处张贴皇榜,许以高官厚禄寻找皇姑。皇姑藏在茶馆里这事不知怎么被京城几个地痞知道了,几个人便想从彭直功手里抢出皇姑前去邀功请赏。当几个地痞来到茶馆时,彭直功正坐在茶馆门槛上歇息,他见几个地痞气势汹汹的样子,知道是为皇姑而来的。他稳稳地坐着没动,伸手从旁边的茶炉里取出一块烧得通红的木炭,放在自己的大腿上。那木炭烧得他的皮肉滋滋直响,彭直功面不改色地对几个地痞说:“朋友请抽烟,这儿有火!”几个地痞见了这阵势,都吓得乖乖地溜走了。 在彭直功揭了皇榜后,康熙皇帝派人将皇姑接了回去。找回了皇姑,康熙皇帝龙心大悦,赏给了彭直功金杯玉盏、黄袍马褂,而且要封他高官,后因彭直功不识字,改封为皇部商人。皇部商人这官儿可是个肥缺,主管宫廷用皇木的伐运,运皇木时,墙挡路可拆墙,屋堵路可扒屋。当然,如果给主管送上厚礼,自然是可以绕道而过了。 彭直功虽得了皇部商人这个肥缺,可他为人憨厚耿直,运皇木总是主动绕道而行,因而做了多年的官,却并无积蓄。后来,他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时,康熙皇帝念他为官清廉、忠心耿耿,便派人提前到台上彭家村为他建一座楼,并盖了家庙。家庙上书康熙御笔:“我虽不善书,晓书莫若我。”路过彭直功的楼时,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台上彭家村因有了这楼,便更名为楼底下村了。 到了晚清时,彭直功的后人们因家道衰落,便将此楼卖给了河南村的一陈姓富户。拆楼时,发现在每块砖下都压着四枚青铜大钱。陈姓富户拆出来的钱除去买楼所得的还绰绰有余,彭氏后人追悔莫及。 当历史进入1955年时,又发生了一件事,该村因这件事而再次更名。该村于1955年在荣成县率先成立了农村合作社高级社,社名叫做“黎明合作社”。该社在1955年冬做了一个“黎明合作社三年生产规划”,这在全国都是最早的。这规划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最后上报了中央,并呈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在阅读完该规划后,觉得这种做法对全国的合作社很有启迪和参考作用,作了亲笔批示。批示的原文是:“这个规划有用,可供各地参考。一切合作社均应做一个几年的生产规划,经社员多次讨论,加以修改,然后付诸实施。” 该村“黎明合作社”的三年生产规划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并在全国推广,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该村于1958年又将村名楼底村更名为黎明村。 一个村名的两次更改,竟与中国的两位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即便不是传奇也要算传奇了。 作者: 姜宗怀 联系电话:15662327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