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庵是昆嵛山区不大的一个小村,自界石镇楚砚口西去,沿通往无染寺的硬化路,西行不远路北就是。但无人引领你很难发现此处还有村庄,所有民居全被绿树红果包裹得严严实实。村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座小山包对峙,后面有一座大山做依托,整个山形,有如一把太师椅,村子就藏在这个椅子圈里。一条山路自东面的山半腰进去,在村中央转了一个大圈,又从西面的山半腰出来,与村南主路交汇,组成了一个大大的“b”字,这是进出村庄的唯一通道。 梧桐庵村整个被群山围裹着,村的正后方是一座座气势恢弘的山崮,既与周围群山混为一体,又个性鲜明。古称龙头崮,因酷似龙头而得名。龙头崮的顶端由一群石笋状山石组成,最粗的一柱挺立在西端,像龙的犄角,其余的几柱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好像被强劲的东风拨动一样,一齐向龙角倾斜、簇拥,有如龙的项鬃。自龙头向东一座座山峰,绵亘相属,秀异峭拔,高低起伏,一字排开,西高而东低,活脱脱一个苍龙的身躯在大山深处舞动。龙头则极威严地昂首前方,俯视梧桐庵。 村的南面又有一座山峰与村后的龙头崮相对应。这座山峰更奇,远看好似一只巨大的华南虎在静卧假寐,被称为卧虎山。与后面这尊头西尾东的腾龙相反,卧虎是头东尾西,东高西低,山的最高点就是虎的头顶,隐约可辩虎耳,正面可微辨前额上的虎“王”,老虎两目迷离,神态安详,鼻子和嘴轮廓鲜明。身体形状活灵活现。脖颈凹陷、脊背隆起,流畅的线条缓缓而下。因卧,在腹地挤出了一个大肚子。“大肚子”的前后各有一个弯状山体与主体相连,怎么看都像老虎静卧时卷曲胸前的四肢。老虎毛就是遍布全身的松树,密密层层,给人绒嘟嘟的感觉。 后有腾龙前有卧虎,中间一块小盆地,如此神奇的地方,是哪个先人选而居之?一个到处都是松、柞树,水果树,不见一棵梧桐树的小村,为何就叫做梧桐庵?带着这些疑问我访问了曾任过村支书的于先生。 于先生讲:梧桐庵全村基本都姓于,是清乾隆间从大水泊搬过来的,他们的祖先是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于方石。北京故宫的 “太和殿”三字就是于方石书写的。他的儿子于书佃也是个大书法家,济南“大明湖”三个字就是于书佃所书。搬到梧桐庵来定居的是于方石的四子于书杰。 于方石当时是文登大水泊的大户人家,其土地山岚遍布文登各地。在昆嵛山龙头崮一带有于家的大片山岚,为看管这片山岚,于家在此建房,雇人看山、开地、收租,夏季来此避暑。于方石有四个儿子,于书杰排行老四,因从小娇生惯养常得三个哥哥护让,因此养成了跋扈刁蛮的作风,性格很是绞齿。弟兄四个分家时,大家就想把他挤到这昆嵛山里来,但又怕他不肯,于是三个哥哥想到了抓阄的方法,讲好谁抓到了“去”字谁就得去。他们在四个阄上都写上了“去”字,待抓时,三个哥哥故意抢着要先抓,老四推开三兄,上手便抓,结果自然“去”字在手。三个哥哥一齐起哄,共同祝贺,老四无话可说,举家搬到了这里。经几代繁衍,族旺枝繁,村落发展很快,至解放初已发展到了30多户。至于为何叫梧桐庵,村民说:于书杰字桐庵,经常口称吾桐庵居住处,再加上当地一般称山上的小村为庵,也是巧合,所以这里就演为梧桐庵,延续至今。 梧桐庵的背后竟有这等故事,真让人始料不及。回家后,查阅资料,结果在1996年出版的《文登市志》第五章《村庄》中找到了答案。其出处与于先生所述无异。 那么于方石、于书佃二人,历史上是否有记载?1995年出版的《文登学人》第一册古代人物中,有关于于方石、于书佃的记载:“于令芳,字萁来,号方石,大水泊村人,乾隆甲午附贡,赐翰林院检讨。主讲永平府敬胜书院。工书法。包世臣评清朝书法,将其列入能品。著有《勤贻堂稿》、《蔚斋试草》、《古今文古近体诗》、《四书讲义》、《族谱书话》共18卷。其诗选入《山左续诗钞》。”但“太和殿”是否方石所书,无载,故不敢枉传,待考。 “于书佃字泉南,于令芳之子,嘉庆间举人,任济南学府训导。工书法,名重一时,包世臣评其书法续入能品。济南”大明湖“三字为其所书。” 小小的梧桐庵原来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难怪这里风水这么好。 祖先的恩德一直阴惠着这里的后人,梧桐庵人一直过着食足衣丰的生活。由于身处大山,物产丰富,即使灾荒年景这里也能安然渡过。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积极发展果业生产,大量栽种果树。既退耕还林,保护了自然环境,又给村民带来了不小的收入。60多户村民们的宅基周围及责任田里,全都栽种着樱桃、杏子、李子、桃子、柿子、苹果、梨等果树,全村约有果树4万多棵,户均600多棵,光水果收入人均就有4000多元。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建起了图书室、便民洗浴中心,就连城里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在梧桐庵村也能看到。自春天樱桃节开始直到深秋,每天都有城里人到这里来吃仙果,观仙境,当一回仙人。 作者: 陈强伦王海靖 威海市文登区民政局 联系方式:13573726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