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山坐落于乳山市西北隅,位于崖子镇井乔家、枣林、姜家夼和诸往镇上石棚四座山村之间,山体东西走向,主峰海拔467.2米,从其北侧的马石店村远眺,酷似一头向西奔腾的骏马,其头、耳、背,鬃、臀皆清晰可辨。在这座山上我抗日军民曾浴血奋战反扫荡,舍生忘死大突围,日军曾制造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抗日军民在这座山上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歌,现在它已成为山东、威海、乳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石山也有着动人的传说。远古,马石山一带是水草丰美的草原,玉皇大帝来看望筹建岠嵎山的王母娘娘,他所骑骏马被草原的香草和美景所吸引,回返天庭后,神马经常偷偷返回食香草饮甘泉,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被玉帝得知,派天将杨二郎前来捉拿,正在香嚼痛饮的神马发觉杨二郎来了,四蹄蹬刨,一座大山陡然拔地耸天而起,它想以此山挡住杨二郎,然后乘机逃走,杨二郎不给它逃跑的机会,立即纵身跃起,变成矗天生地的巨人,脚踏石山抓住马鬃,腾身上马奔天而去。以后,人们将这座山叫做上马石山,后简称马石山。 马石山惨案:1942年11月,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纠结青岛、烟台、莱阳等地两万余人,在其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冬季大“扫荡”,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这次扫荡村村遭劫,家家蒙难,马石山上尸骨遍野。据有关史料记载,敌人此次“扫荡”,仅在马石山周围就残杀我军民503人。 马石山十勇士: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四大英烈事迹为国人称道:马石山十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凝聚起民族的丰碑。而马石山十勇士轮回拼杀护民众,舍生取义建奇功的壮举,独具震撼力。他们分别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无名烈士。 在此次反扫荡中,被围困的数千群众大都遇救了,而偶然路过这里的十名八路军战士却长眠在马石山上。他们甚至没能给人民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当地群众给他们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十勇士”。就在他们牺牲后不久,当时在胶东军区五旅司令部任秘书长的作家、戏剧家马少波专门到马石山一代深入采访,写成了报告文学《十勇士》,刊登在胶东《大众报》上,后被延安《新华日报》和上海《七月》文学月刊转载。著名作家峻青,当年也是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的亲历者,他始终刻骨铭心的思念着那些舍身救人的好战士,后来他写成纪实性小说《马石山上》,并把它珍重的收入自己的文集《胶东纪事》。200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军委在国家军事博物馆举行《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英烈展》活动,其中马石山十勇士轮回拼杀护民众、舍生取义建奇功成为展示四个英雄群体之一。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迹,已在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中专题报道。2007年,《马石山十勇士》已被排成电影,搬上荧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马石山丰富旅游资源: (1)姐妹石——从马石山西麓登山必经井乔家,小村河谷间耸立两块高约10米、阔7米的巨石,形似两位少女依偎在一起。很早的年月,在河湾边住着一位年过六旬,老伴早亡,名叫李福的佃户,膝下有两个女儿,叫大菊、二菊,年龄二十上下,不仅勤劳善良且天生丽质,似出水芙蓉,村庄乡亲无不夸赞二女人品相貌,小伙子们更把姐妹二人视为金凤凰,热盼能飞到自己家。却说邻近的青山村有个阴损狠毒的刁财主,有位妖冶蛮横的老婆,人们管她叫“鲤鱼精”。刁家有个呆儿子,二十有余尚未婚配,刁财主、鲤鱼精听说李福有两个绝色美人,立即遣媒婆来李家提亲,言明刁家财主要娶大菊、二菊为儿媳,姐妹俩当即怒目拒婚。刁财主和鲤鱼精淫威大发,差遣狗腿子强送聘礼给李家,并通知第三天来花轿迎娶。刁家财主狗腿子走后,李福老泪纵横,气愤而亡。大菊二菊姐妹哭天喊地,央邻里草草埋葬了父亲,二人便双双跳入河中自杀,她们跳河之处立即升起两座石峰,后人称之为姐妹石。还有一种传说,姐妹石叫双笔杆石,笔杆石下有一水潭,叫墨池,墨池前有一悬崖,岩石匀称层叠似 书状,笔杆石周围五条山梁在山脚汇聚,谓之五龙戏珠。笔杆石南不远处系乳山河之源头,传说乃神仙撰写公文,命龙布云行雨之处。两段传说,一段凄美,一段雄奇,游人听之,遐想无限。 (2)五凤楼——五凤楼位于马石山主峰西2.5公里处,,这里的山峰如刀劈斧砍,峭壁上有一石窟,分上下两层,相通,洞可容数人,酷似人造石楼,但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欲登五凤楼根本无路可行,只能手抓岩石攀缘。入洞,洞呈纺锤形,西窟较小,只能容四、五人席坐,行时要弯腰而走,中间狭窄处需伏身爬行,东窟较宽敞,可容二、三十人,向洞口处走,洞顶离地越来越高,可直立而行,相传铁拐李等八仙由蓬莱到此聚会,饮酒唱和,欢乐间韩湘子吹奏玉笛,引无数凤凰在窟上倾听,并伴乐而舞,久久不忍离去,吕洞宾曰:“我等今日棲五凤楼也。”曹国舅挥笔在石壁上题“五凤楼”三字,五凤楼因此而得名。 (3)棋盘石——棋盘石位于马石山主峰西南河谷中,这块巨大的方形岩石,平坦如砥,可坐10余人,平坦岩石有纵横交错的岩纹,且极为清晰,酷似一个天造地设大盘棋,传说南北两极仙翁在此下棋而开凿的,巨石四边有很深的旗杆窝,插上四根杆可搭建简易棚,井乔家传说是明代洪武年间建村,建村就有这块巨石。 (4)鹁鸽堂——在棋盘石的下游,乳山河峡谷右岸,有一道背阴的峭壁,其高处有一个洞窟,洞口呈古代官帽状,过去洞内长年栖居着鸽群。在这洞窟的右前侧数十米远的山坡,矗立着一面突出的石壁。当地人说,那洞窟,是鸽子届的衙门大堂;那石壁,则是大堂的照壁。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鹁鸽堂”。鹁鸽堂一带,草木丛生,鸽飞鸟鸣,游人到此,可感受荒凉山林的壮美风貌。 (5)通天梯——通天梯位于马石山主峰向西延续的陡峭山崖间,这条斗折蛇行、层层相连的天然登山石路,远眺宛如一条通向山顶、直插云霄的梯子,故人们称之为登天梯。民间传说谁能登梯直极顶,谁就可羽化成仙。然而这条梯子蜿蜒曲折,险峻异常,攀登者多是中途生畏而被迫止步,只能望崖兴叹了。天梯据说是鲁班后人所造,鲁班的第56代孙,当时只有23岁的鲁衍,他周游胶东途经这里,当他得知当地百姓为上山发愁时,遂下决心帮助当地百姓修建登山之梯。鲁衍精通《周髀算经》,有高超的计算与测量知识,待他测绘好线路之后便去各村动员当地农民修路,历经50载,在他73岁时通天梯终于造成,令人叹服的景致与“愚公移山”传说足以诱发旅游者攀登的欲望。 (6)马石山烈士陵园——这是马石山景区的灵魂。为纪念在“马石山惨案”牺牲的抗日军民,1970年10月乳山市(县)委决定修建马石山烈士陵园,1971年开始建设,1972年10月竣工。烈士纪念塔立于马石山主峰,塔高15米,塔身呈六棱形,整个塔身由400余块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塔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鎏金大字,塔顶竖有红色五角星,从远处眺望,乳白色的纪念碑雄伟壮观。抗日烈士纪念堂建于马石山主峰之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纪念堂正中大门上方刻有“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大厅正中悬挂麦云超、张寰旭、林江、于已午等烈士遗像。大厅东侧展有日军残杀抗日军民的照片和反映“马石山惨案”反扫荡的大幅版画,西厅展有以“壮丽的史诗,英雄的业绩”为主题的马石山惨案的文字简介和烈士遗物。纪念堂后侧是在马石山反扫荡中牺牲的96名烈士的陵墓,每座墓都立有汉白玉墓碑。1943年1月25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陵墓前立“马石山殉难军民之墓”,2月18日又立“马石山殉难军民纪念堂”。 陵园内至今保存着抗日军民与日寇激战时用石块垒砌的5处掩体和被困抗日军民饮水用的水井,水井旁石墙上书“马石店惨案时,我抗日军民已两日粒米未腹,乃笑饮此井水倍力与敌英勇奋战到底”。 1985年,许世友上将,林浩少将为革命烈士纪念堂题词,悬挂于纪念大厅正中前方。1988年6月马石山陵园被威海市批准为市级重点保护单位,1990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2000年,乳山市政府又立“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纪念碑”。200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于国家军事博物馆举行“人民先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英烈展活动”中,马石山十勇士成为展示的四个英雄群体之一。马石山突围战在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中专题报道,马石山十勇士已被拍成电影,成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参观者来马石山得到的决不只是感怀景色宜人,更多的缅怀先烈的情思。 为了擦亮“仁爱乳山”城市名片,将马石山烈士陵园打造为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对该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工程。改建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16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27平方米,主要包括重建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二期副馆、游客接待中心。其中,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分为序厅、胶东抗战简史、马石山十勇士、马石山十八勇士、其他部队突围情况、马石山惨案等六个展示区域。 崖子镇党政办 6582000
|